首页 > 教育 > 孩子有拖延症怎么办?家长往往不是做的太少了,而是做的太多了

孩子有拖延症怎么办?家长往往不是做的太少了,而是做的太多了

文丨宋医师说健康

一提到拖延这个话题,几乎就是老生常谈了,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总是拖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我曾经也写过一篇关于赖床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正因为我们一定会叫孩子起床,所以他就可以安心的赖床。

当然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拖延不仅仅表现在赖床这方面,再比如说:看电视或者玩手机游戏,玩起来就忘记了时间,你让他去写作业、去睡觉或者叫他吃饭,他都不带动的,只是嘴上应承,行为上去没有任何的变化。所以家长就会特别的着急,那有的时候就会训斥孩子两句,而且,因为拖延导致时间上特别的紧张,导致孩子在后面做事情的时候,就很难做的有品质,甚至还会丢三落四,这样家长就更着急了。

关键是无论我们如何进行威逼利诱,下一次孩子还是会拖延,那我今天呢,就来好好的聊一聊,拖延这个问题,看一看孩子为什么会拖延,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让这个事情得到顺利的解决。

那我先直接说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在拖延这件事情上,我们家长往往不是做的太少了,而是做的太多了!

在这一点上,事实上跟我之前说的赖床是一码事,大家要知道一旦我们为孩子做的太多,安排的过于周到,本身就会给孩子传递很多的信息,比如:就会让孩子感到大人对他没有足够的信任,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够把事情处理好,而且我们一直过多的去关注孩子,很容易就会造成孩子对我们的依赖。因为孩子知道一定会有人叫他起床的,因此他就放心大胆的赖床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很着急,甚至是训斥孩子,这都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他内心更会产生一种对抗的心理,这些行为都增加了我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正在变得更大,而不是把它变得更小。

那接下来我就讲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面对孩子的拖延,要为大家分享四个解决方案,每一条我也会为大家分析这样做的好处以及原因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下第一个方案就是:“界限”

界限实际上说的是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确认这件事情到底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还是我们家长自己的事情?再或者是我们要分清楚孩子的这个行为是否已经对我们产生了影响,如果没有,那我们就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干预。

如果有的话,仅仅提出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替孩子做主,因此说守住界限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我会在朋友圈里面去分享一些关于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语录,最近这两天我分享的内容正好都是关于界限的。

那先来看第一句: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我们经常会说爱比教育要重要很多,所以不要总想着教育好孩子,而是要顾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有没有很好的传递以及表达给孩子的那份爱。

第二句话是:

如果分不清界限,哪怕是付出也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不太好理解,所以我把这句话发到朋友圈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问家长们会怎么理解?最后我朋友圈的宝爸宝妈们,他们的回复非常的精彩。

其中有一个是这样说的:跨越界限的付出就是以爱为名义的一种控制,这个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看起来我们是付出而已,但我们已经越界了,越界就意味着我们做了本不该我们做的事情。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呢?就是因为想控制,而且这种控制看似不像是控制,看起来好像是对孩子的爱,但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控制。

另外一个家长是这样说的:自己对孩子进行无界限,无保留的付出,都是带有很多控制成分的一种爱,就算是有着无数合理的道理,也不能成为一种理由。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此给孩子说:我是在为你好,你就应该知我的情,你不能不领我的情!

因此你就会明白只要跨越了界限,首先孩子很容易就会形成对我们的依赖,其次就是我们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所以我们为什么非得要这样去做呢,干脆守好界限。当然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容易,因为让我们忍着干看着不管,心里面会无比的郁闷。

当我们一定要从做父母的角色中找到一种价值感和成就感时,我们就一定要求自己把一些事情做好,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开始对孩子有所控制,而且是打着爱的名号去控制。

所以我们很难接受,看着孩子的某一个错误地行为,但是我们又什么都不做的这个观点!因为我们会觉得一旦我们什么都不做的话,不就意味着我什么用都没有了吗?大家想想,其实我们真的是什么用都没有了吗?

孩子把我们弄得很焦虑,一定要去做些什么才可以,实际上是即便不做也很好,我们就让这个事情去自然的发生,看一看它究竟会怎么样,接下来你会发现,并没有我们预期中的那么糟糕。所以界限这个话题,真的是怎么谈都不过时,尤其是针对于我们中国的家长,格外的需要在这方面有所注意。

我们再来看下第二个方案就是“选择”

要想让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开心的成长,有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是安全感、一个是选择权力、一个是胜任能力。

那我今天的重点谈一下选择权力,选择权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不会引起孩子的对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经常的磨蹭,因此我们会经常去催促孩子,我们特别想让他听我们的话,赶快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尤其是我们的要求看着都那么地正当。

到吃饭的时候了,你还不赶快过来吃饭,都该写作业了,你还不写作业,作业写不完的话又耽误你的睡觉,你都做的不好了,你还不让我说一句啊!

是的。不管怎么样,没有人愿意让别人来替他安排人生,尤其是我们在跟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情绪掺杂在里面,那孩子听了就更容易对抗,所以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真的要说的话,只需说客观事实的话,然后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比如说:孩子在一个地方玩手机游戏,他已经玩了很久了,但他就是不去写作业,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提醒孩子一下。那我们怎么说呢?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玩手机游戏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分钟了,现在已经是几点几点了,那你是现在写作业去,还是五分钟以后去写作业。此时要注意了!我们最后这句话就是用到了选择权。

因为我们没有命令他,让他马上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至少有着两种选择,一个选择是现在停下来去写作业,另一个选择就是在等五分钟以后再去写。这样说的好处就是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事情是我自己做主的,我可以选择马上,我也可以选择五分钟以后。所以在孩子对抗的情绪就会减少,他也不会去顶嘴,那他可能会认真的考虑一下,跟我们说了一句,我可能玩完这一局,大概需要花八九分钟的时间,等我完成这一局以后我再去写作业,可以吗?

那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我们要求孩子这么去做的,而是孩子他主动说,什么时候停止玩手机游戏,然后去写作业。

另外再来看下第三个方案就是“专注”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上写的一种观点,就是说很多孩子,对于他做事情场景的切换,没有一种顺利切换的能力。

比如说:孩子在下课时间玩得很开心,一上课他完全无法立刻平复好自己的心情,甚至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上课的状态。同样在家里面,无论是玩手机还是看电视,在那种状态之下,你忽然让他马上去做别的事情,不管是吃饭还是去写作业,对他来说都是有些困难的,他没办法适应这么快节奏的转变。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理解,我们要知道,他并不是刻意的对抗,不愿意去听我们的话,而是他真的很难做到,马上做出这种切换!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就需要我们花一点时间,去陪伴孩子完成这个转换。

比如说:他就在那里玩积木,孩子玩积木的时候是很投入的,他会觉得很开心,然后玩起来都忘记了时间,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然后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正在厨房里面做饭,喊他一声,马上准备吃饭了,孩子可能仅仅会哼唧一声,接着什么都不会做,等我们第二遍再喊的时候,他可能就会着急了,说我不想吃饭,每次都这样喊,我大不了不吃。

那这样的话就变得麻烦了,所以我们不能一心两用,应该花专门的时间,跟孩子一起去完成这个场景的切换,所以比如说花个几分钟的时间,我们走到孩子身边,先感受一下他的感受。哇!你玩积木玩的好认真好投入!你搭建的是什么啊?跟孩子稍微聊两句,他可能会很兴奋。然后我们再跟他说,妈妈已经把饭做好了,我们马上就要吃,如果再晚一点的话,饭可能就要凉了,那玩具先放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去吃饭,吃完饭以后,如果你还想玩的话,那还可以再玩一会,你觉得怎么样?

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将心比心,感受了孩子的感受,因此他肯定会有一种被接纳的喜悦感,那孩子也就更容易,有配合我们的行为出现,那这个事情就会得到顺利的解决。所以不要再期望,我们一边忙着手头的事情一边大吼两句,孩子就必须得听话。那估计需要我们的嗓门再提高数倍,在当孩子感受到了那种威慑力以后,才会极不情愿的去听我们的话。并且下一次这样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因此给孩子一点时间,我们陪着孩子完成这个转变,这种专注的方式会让孩子更好地避免拖延。

最后看下第四个方案就是“自然后果”

我们总觉得不管孩子的话,那还不无法无天了吗?他想怎样就怎样,那怎么能行呢?这个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小我在作怪,我们总是想通过能为孩子能够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看透这个需求,只是去看孩子这件事情究竟能做的怎么样,哪怕因为我们不管,他的事情变得更糟糕了,那也会有一个事情的自然后果,等着孩子去承担。

提到自然后果的同时,经常会提到另外一个概念叫做“惩罚”,而我所说的自然后果,是孩子他因为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就不得不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个代价不是我们强加给他的,而是自然产生的,比如:早上赖床就有可能迟到,那就让他迟到一次,迟到一回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他自然就会有所体会了。你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他是愿意迟到的。再比如说,因为玩手机游戏或者看电视,耽误了写作业,作业很晚才开始写,没有写完的话,那么他第二天就必须得让自己很早去写作业,要么就是带着没写完的作业去学校。一旦没有完成作业,到了学校就会被老师训斥了,而且孩子也是有羞耻心的,所以他也会勉励自己下一次争取做得更好,避免再次被老师批评,那这就是孩子所要承担的自然后果。

我以前还看到过一个事例:有一个孩子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就是不收拾书包,妈妈以前那总是劝他,后来妈妈就说我不能做那么多,因为我老是劝的话,他就不可能养成自己把书包收拾好的这个习惯,结果就是在妈妈不管了以后,还是连续好几天都丢三落四,每天早上收拾书包的时候都很匆忙,并且会忘东西,这位妈妈也不提醒。

终于到第四天的时候,这孩子受不了了,因为他每次都吃亏,一旦有东西忘带到学校会很不方便的,所以这孩子就跟妈妈说,你帮我写一个小纸条吧,直接贴在某一个位置,来提醒我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就要把书包收拾好,省得次日早上匆匆忙忙丢三落四,还有家长就是会发现,当他不在总是催着孩子去做些什么的时候,一开始孩子的确会有很多的麻烦出现,并且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但是接下来他就懂得为自己负责了,包括时间意识的养成,因为以前我们就是孩子的人工闹铃,我们总是在时刻提醒,就跟孩子的秘书一样,但是现在终于,他自己要开始为自己的时间安排,做一个规划,慢慢的,他的这种习惯就养成了。

总结: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不作为,反而倒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什么都不做,有可能比做的更多还要好。关键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光让自己去忍着,因为这种忍受,有的时候会很难受,随时都有可能会憋不住,当有一天集中爆发出来的时候,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而且前功尽弃。所以我们要在忍的同时,不断的做自我的开导,去不断的反思,问自己,你还记得当初为什么要让自己停下来吗?

是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更好的为他自己的事情负责任,也是因为我们真的没有必要,通过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我们把这两者割裂开来,只是静静的陪伴着孩子,不要求他一定做出什么改变,而这种高质量的陪伴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能量,相信这一切都是应了老子所说的那句话: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不作为,反倒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

那以上就是我在面对拖延这个问题上,为大家分享的四条方案,如果你的孩子也是有类似这样的拖延情况,大家不妨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就这样去做出一个尝试,然后过了几天时间以后,再看一看会有什么样的一个结果出现,如果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也可以私信或者留言给我,给我做一个反馈,我会在为大家作出更多的解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3021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