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在秦国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影响秦国国政长达四十年,并在这四十年里先后五次挂秦国相印,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相国。
对于秦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位铁血宰相,他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商鞅。
秦国在他的带领下也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从根本上削弱了六国的实力,为后来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最知名的军事统帅之一,魏冉正是他的伯乐和提拔者,白起在伊阙之战的成名之作就离不开魏冉的坚定支持。
而之后白起所获得的战功,也基本都是在魏冉的战略策划下进行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以天下为棋盘的男人。
凭借军事,外交方面的高超手腕在整个战国时代翻云覆雨。
魏冉雕像
一、五国伐齐前,魏冉的对外战略
五国伐齐,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军事行动,让当时的战国七雄重新洗牌。
五国伐齐之前,秦国并没有具备对东方诸侯绝对压制的实力,基本是与东方的齐国并立,双方都有机会称霸中原。
而在五国伐齐后,已经没有了可以与秦国正面扳手腕的强劲对手,秦国进一步扩大了优势,而东方诸侯们也再也组织不起来有威胁的合纵。
尽管诸侯们都知道让秦国崛起必然有一天会酿成大祸,但依然义无反顾的走进秦国设置好的圈套,这是因为远在五国伐齐之前,魏冉就已经做足了工作,从军事,外交上将战国格局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1.对韩、魏两国的“近攻”战略
在对外扩张的战略上,魏冉一直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手段。
韩魏两国地处交通要道,天下中心,并且无险可守。
地理上的劣势,注定让它们成为四战之地,秦国的向东扩张之路也必然要经过韩、魏。
所以魏冉的进攻重点一直在韩魏两国。
秦昭王二年,秦攻魏国皮氏;秦昭王四年秦攻取了魏国的蒲坂、晋阳、封陵,韩国的武遂。
在武力面前,韩、魏向秦国屈服。
“魏王来朝”、“韩太子婴朝秦”。
齐国在孟尝君的带领下向西伐秦,迫使秦国割地求和,在这场战争中韩、魏倒向了齐国。
这让秦国有了讨伐韩、魏的借口,再加上当时赵武灵王去世,赵国内乱,齐国专注于攻打宋国。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为秦国对韩、魏展开决战提供了时机。
伊阙之战在这时爆发。
在这次战役中魏冉慧眼识英,举荐当时刚初露锋芒的白起为主将,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大败韩、魏两军,获得了斩首二十四万的辉煌战绩。
《史记·穰侯列传》:“秦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此战之后,魏韩两国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已无力对抗更大规模的入侵,秦国由此打开了东进的通道。
2.对楚国的“近攻”战略
秦昭王初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改变,赵武灵王为了解决心腹大患中山国,主动寻求了与秦国的和解。
此时魏冉认为楚国虽然人口众多,带甲百万,但是政治腐败,外交上又孤立无援,因此开启了对楚国的征伐。
公元前301年:
《史记·楚世家》:“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我重丘而去。”
《史记·秦本纪》:“六年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泾阳君质于齐”
公元前300年:
《史记·秦本纪》:“秦昭王七年拔新城。”
《史记·六国表》:“秦昭王七年击楚,斩首三万。”
《史记·楚世家》:“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景缺。”
公元前299年:
《史记·楚世家》:“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
公元前298年:
秦简《编年记》:“九年攻析。”
《史记·楚世家》:“楚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恐,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由以上可见,秦国对楚国的近攻政策多以蚕食为主,通过多次的骚扰打击消灭楚国的有生力量,不断夺取楚国的领土,尽量避免被地域广阔的楚国拖入持久战。
3.对魏国的着重打击
在秦国的对外扩张中,魏冉制定的总战略是远交近攻,但是在近攻的对象中也有区别,魏国无疑成为了秦国最喜欢打击的对象。
这不光是因为魏国在历史上和秦国有世仇,更是因为地缘因素的影响,注定了秦、魏之间只能活一个。
《史记·商君列传》:“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魏国是四战之地,并且缺少山川险要的阻隔,在地形上易攻难守,而秦国想要东进直接要面对的就是魏国。
在魏文侯时期,魏国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在和秦国的交锋中让秦国吃尽了苦头,被迫退出河西之地的争夺。这让秦国更加确信,只要想向东扩张就必然要先压制魏国。
秦魏之间的国土相连,占据魏国也有利于将新占领的领土和原有领土相连,占据魏国也可以作为跳板,在秦军远征时缩短前后方的补给线。
因此,魏国只要存在,秦国就没有办法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所以秦与魏之间的战火向来都非常频繁。
秦国的“近攻”政策也带来了很大的成功,通过不断的蚕食和打击,秦国在东方削弱了韩、魏,开辟了东进的通道。
向南则压制了楚国,解决了侧翼的威胁。
对邻国的胜利,也为秦国真正的征服之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主导五国伐齐
五国伐齐的领军人物看似是燕国的乐毅,实际上以燕国的实力并不足以对抗齐国,五国伐齐真正的决定力量在于秦国和赵国,其中秦国占据了最主要的原因,这场战争阴谋实际上也是由秦国的魏冉策划的,他也是最终的幕后黑手。
其他几国看似也得到了利益,但最终的赢家其实还是秦国,在齐国遭遇彻底失败的不久,这些诸侯也终将会把他们在齐国获得的利益还给秦国。
因为以他们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守住这些利益的。
1.伐齐之前
魏冉之前的策略本来是“连横”也就是强强联合,希望联合齐国共同灭了赵国。
《战国策·齐策》:“两帝立,约伐赵。”
然而这时候的齐国已经识破了秦国的野心,并对秦国的强盛感到了深深的畏惧,他们知道如果按照秦国说的做,在战略上无疑又是对六国诸侯的一种削弱,间接增强了秦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韩、魏、赵、齐、燕共同讨伐秦国,但是因为各怀鬼胎都不愿意做先锋以免削弱自身实力,这场联合也随之流产。
齐国深知这样的联合是无法对秦国造成威胁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强自身实力,于是开始了向宋国扩张,最终吞并了宋国。
这样的战绩让其他诸侯颇为忌惮齐国的强盛,魏冉意识到伐齐的时机已经成熟,虽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打击赵国,但是却可以打击自己更强的对手,齐国。
这一战,也将是齐国的末日。
2.伐齐
魏冉很清楚的洞察了人性,他知道这些诸侯们的真实嘴脸,那就是又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又想获得利益。
所以魏冉率先发起了对齐国的攻击,给其他诸侯做了先锋。
公元前285年,秦国率先发动攻势,占领齐国河东九城。
秦国利用了赵国、和齐国之间相互争霸的矛盾,知道赵国是最不愿意看到齐国强盛的。同时也利用了燕国对齐国的仇恨心理,因为历史上燕国曾被齐国占领过。
秦国的率先胜利,果然引来了赵国和燕国的加入,墙头草韩国与魏国也不会放弃这样的扩张机会,也加入了伐齐的阵营。
五国军队由燕国名将乐毅带领,开启了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大战。
公元前285年,乐毅率军攻占了齐国的灵丘。
《史记·赵世家》:“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
公元前284年,秦军配合乐毅的赵、燕联军与齐国主力展开了对决,纵使齐国强盛也抵挡不住三国的火力,而且其中包括秦、赵这样的强国,还包括对他们有巨大仇恨的燕国。
这一战,齐国彻底崩盘,各国趁机都在扩张自己的利益,刚被齐国占领的宋国又被五国联军瓜分殆尽。
在齐国溃败后,各国都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利益,但抱着复仇之心的燕国人依然不肯停手,深入齐国腹地,一举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市,差点把齐国直接灭亡。
而魏冉放任了这样的贪婪,因为借燕国之手消灭齐国,坐收渔翁之利的还是秦国,作为最弱小的燕国,迟早会守不住这样大面积的领土。
在五国伐齐中,秦国主动发难正面迎战齐国,又主动让出了领导地位,让和齐国有世仇的燕国做主导,最终燕国孤军深入,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市。
这一切都是在魏冉的掌控之中,这就是真正的权谋,在暗流涌动矛盾错杂的背后,秦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其他诸侯国还在暗暗自喜自己参与了瓜分齐国时,却不知道少了齐国就再有没有人能让秦国忌惮了。
三、五国伐齐后,魏冉的对外战略
五国伐齐直接将齐国拖下了神坛,战国中的两强格局由此变为一超多强,而秦国正式走上了国际舞台,成为主角。
这时候的国际局势实际上是由秦国主导的,其他的诸侯只能自保,无力在主动发起对秦的战争。
秦国也审时度势没有错过这样的历史机遇,他们开始寻求和其他诸侯决战的机会,争取从本质上彻底打击敌对势力,而不再是慢慢蚕食。
这一时期魏冉导演了几次决定性的大战,直接为后来秦国吞并六国打下重要基础。
秦国和楚国的决战
在齐国失败后,只剩下楚国和赵国算是比较强盛的国家。
而楚国作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超级大国,成为了秦国的新对手。
由于之前的运作,齐国已经一蹶不振,燕国忙着在齐国扩张,赵国也忙着趁机占据齐国的土地。此时的秦国已经不再需要再顾忌其他诸侯国了,可以直接开始和楚国的决战,但魏冉在攻楚之前还是决定先攻赵国。
因为此时齐国已基本衰落,楚国和赵国是秦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赵国不会放任秦国近攻楚国,必然要进行干预。
而秦国率先出兵攻击赵国就是很好的牵制作用,赵国一方面在齐国扩张,另一方面又要应对身后秦国的攻击,必定陷入双线作战,因而没有精力再顾及秦国对楚国的战争。
在对赵国进行牵制后,魏冉命令白起率军和楚国展开决战。
公元前280年,秦国司马错由蜀地出发,近攻楚国黔中,迫使楚国割地求和,由此开启了和楚国的决战。
《史记·秦本纪》:“二十七年,错攻楚。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公元前279年,白起向楚国鄢郢地区进攻,这是楚国的核心区域,一旦被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就会处于秦国的攻击范围之下。
在这场战中楚国人抱着必死的决心和秦国进行对抗,秦国面对这样的抵抗始终无法向前,杀神白起以水代兵,筑堤拦水,楚国数十万军民被淹死。
“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
在这一战中,楚国损失数十万人的生命,主力基本消耗殆尽,从此再也无法阻止秦国的长驱直入。
公园前278年,白起击破郢都,楚国弃都东迁,领土损失大半,和齐国一样从此一蹶不振。
在这场战争中白起以果断而残忍的方式,打破了战争的僵局,为秦国带来了关键性的胜利。
他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成为了秦国的高级公爵,而这是用几十万人生命换来的。
魏冉的知人善任也是促成这一切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没有魏冉,就不会有白起。
除了凭借政治手腕搅动战国的军事风云外,魏冉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提拔了白起。
司马迁也对魏冉的知人善任非常佩服,在《史记·穰侯列传》中写道:“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四、总结
魏冉作为秦国杰出的决策者,能够在矛盾纷杂的战国格局中从高处把握局势的动态和走向,让秦国在战争格局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战略上压制了其他六国,为秦后来统一六国完成大业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知人善任,敏锐地发现了难得的将才白起,在他之后的整个扩张之路中白起在关键时刻都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秦国的成功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发掘更离不开决策者的独到眼光,在最初启用白起时,白起还是个“左更”,在秦国以军功论爵位的制度中只属于一个中级军官。
在白起之上秦国当时还有着向寿等很多高级将领,但魏冉在伊阙之战这样决定命运的大战中,力排众议,让白起代替了向寿成为主将。
要知道向寿是秦昭王的心腹,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如果他举荐的白起没有在伊阙之战中发挥出决定性作用,魏冉在秦国的政治前途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但他的自信和卓越的眼光不得不让我们佩服,白起在战争中证明了自己,并为秦国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任何媒体或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关注“若欢愉”
每一篇,都是一个疯狂的故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28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