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明清小说的代表,为历史写实类小说开宗立派。以“七分写实,三分演义”的写作手法,将整部汉末三国纷乱史描述的栩栩如生,情节设定更是引人入胜。
根据后世文史学者的考证,三国演义为了适应小说情节的铺设,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重新构造,不乏将许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移花接木,导致原本相对客观的历史有些失真,处处流露过于抑扬褒贬的嫌疑,此番种种不必过于赘述,有兴趣的网友参考三国志、后汉书完全可以找到答案,然而诸葛亮和罗贯中将汉朝败亡归咎“桓灵”二帝,实在是冤煞汉桓帝、汉灵帝,有失对历史的公允之心。
罗贯中画像
三国演义原话记载
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
出师表也提到过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和罗贯中认为汉朝末期混乱不堪的社会现状和波云诡谲的朝堂政局,责任全部是汉桓帝、汉灵帝昏庸无能的责任,特别是汉桓帝讨厌忠直大臣,重新宦官导致汉朝皇帝权力真空,一时间宦官、外戚趁虚而入,导致桓灵二帝以后,汉朝迅速走向覆灭之路。
诸葛亮画像
此二人的观点只是看到汉末乱局的结果,却没有点到汉朝混乱的源头,有汉400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外戚把控朝政最兴盛的时期,自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初的吕雉家族,到汉武帝初期的祖母窦家,汉元帝、汉成帝的王政君家族,再到后来汉章帝、汉和帝的马家窦家,还有以后贾家、耿家、邓家等等。
详细推究,汉朝除却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光武帝、汉明帝5朝帝王在位期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外戚权势过剩,也是汉朝最有作为的5个阶段。其他皇帝一直处在外戚活跃的斗争之中,外戚权力的过度膨胀毫无疑问是汉朝灭亡的主要根源,然而汉朝外戚失控之乱却始自汉和帝,绝非汉桓帝、汉灵帝。
东汉皇帝表
根源是汉章帝以后的“收养”传统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始,以后的数代皇后都没有子嗣,汉明帝刘炟的皇后马氏由于身体极差不能生育,收养贾贵妃的儿子刘肇(汉章帝),汉章帝与养母皇后马氏的关系亲密无间,明帝侍奉养母马氏胜过亲生儿子数倍,成为汉朝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
汉章帝即位以后,迎娶窦氏为皇后。窦皇后同样没有给汉章帝留下一儿半女,为此窦氏整日惶惶不可终日,身为后宫之长母仪天下,若是不能诞育太子,日后的身份和权威实在难以有说服力。
窦氏整日以泪洗面,汉章帝心疼窦氏便问道“美人因何哀伤”。
窦氏借机说道“自己没有诞育太子,深感愧疚不安,将来自己老去连个养老送终的人都没有”。
汉章帝说“皇后实在多虑,太后马氏没有生育,不一样贵为皇后太后嘛”。
窦氏说“太后福泽厚重,有皇上这样的好儿子,妾身哪有这样的福分”
汉章帝说“这多简单,回头给你找个儿子先养着”。
皇帝肯定不缺儿子,经过层层筛选考察,最终决定将梁贵妃的儿子(汉和帝)过继给窦氏扶养,愿自己做母亲的梦想。
邓绥临朝剧照
汉和帝即位以后,先是迎娶当年光武皇后阴丽华娘家孙女为皇后,次年和熹皇后邓绥(东汉开国功勋邓禹孙女)入宫,一向端庄大方的阴皇后逐渐失宠,最后由邓绥接管皇后一职。巧合的是邓绥同样没有给汉和帝生育皇子,过继的养子汉殇帝刘隆出生三个月便承继大统后,皇帝没有干满1年驾崩。
到此主人公(东汉第六位皇帝)闪亮登场,此人便是汉安帝。汉殇帝死后,皇后邓绥为了继续把持朝政,决定从宗族中挑选年幼的亲王承接大统,之所以选择年幼的亲王,主要皇帝年纪小便于掌控。清河孝王刘庆与左小娥生的儿子刘祜成为最佳人选,刘祜此时年仅13岁。
汉和帝剧照图
外戚跋扈导致宦官作乱
太后邓绥与兄长邓骘带领的邓家是东汉外戚之乱的兴起,邓太后早年先是丧夫再是丧子,年纪轻轻便是孤家寡人。作为后宫女人碍于封建礼节的限制,不方便出入朝堂,只好依靠宦官跑腿办事。
邓太后与邓骘虽然痴迷权力,大兴党同伐异,排挤朝中的异己,但是对于东汉还是有一定的贡献。汉和帝时期国家常年灾害不断,邓皇后数次下诏减免受灾地区的徭役赋税,为东汉和帝时期的政局稳定作出很大的贡献。邓氏兄妹仅仅是权力上的控制欲望过于强烈,但不昏庸无道。
邓太后的另一个兄弟邓悝将身为虎贲中郎为人嚣张跋扈,欺压百姓放纵手下横行霸道。洛阳城中的商户百姓一听说邓悝的手下出来,立刻撒丫子就跑,如同躲避瘟神一样。邓太后得知后,勃然大怒责备邓悝。
邓绥娘家弟弟邓康是越骑校尉,算得上邓家中的一股清流。深深地觉得邓家如此显贵却不低调,非常容易遭到天下人的记恨,说不定哪天会招来大祸,便劝妹妹邓绥归政汉和帝。邓太后一下气不打一处来,到底是不是我娘家的亲兄弟,脸上面带不悦。邓康觉得妹妹邓绥不听自己纳谏,干脆自己识趣点辞掉越骑校尉,称病还乡。邓康走后,邓绥下诏将邓康除名族籍。可见邓绥作为一介女流,内心跋扈到何等程度。
蔡伦 职业外戚打手,宦官专政始祖
是的,您没有听错,更没猜错。邓绥把持朝政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位赫赫有名的弄权太监蔡伦,也是改良造纸术的那位大发明家。蔡伦作为太监成为发明家是一个意外,以太监以往的职业操守,除了弄权耍钱根本不会有留名青史的理想壮志,蔡伦一生做过两件伟大的事情。
1.改良造纸术
蔡伦造纸绝不是为了文明进步,完全是为迎合皇后邓绥,寻找上升的渠道。邓绥是名门之后,祖上是东汉开国功勋邓禹。邓禹实在是难得的文武全才,邓家书香门第,邓大小姐自小精通琴棋书画,特别是有极高的书法造诣。蔡伦正是瞅准机会,为邓皇后制造出精良的纸张,自此蔡伦成为邓绥身边的红人。
2.害死宋贵人
前边讲过汉和帝的结发妻子是光武皇后阴丽华娘家的人,国舅阴石的孙女,人家可是厚道持重的大家闺秀。邓绥进宫后,为扳倒阴皇后使尽招数如愿以偿。阴皇后失势后,还有一个宋贵人(汉安帝的奶奶)。宋贵人身体欠佳想吃野兔子,家人便找打猎的高手前去捕捉。邓绥得知后,简直欣喜若狂,向汉明帝诬告宋贵人所谓的打猎人实际上是巫蛊的高手,想诅咒皇帝。汉明帝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将案子交给蔡伦审查。各位想想还用审吗,一顿大刑伺候,宋贵人没抗过去冤屈至死。
宦官登上历史舞台
邓太后纵有驾崩的时候,公元121年(建光元年),汉安帝如愿亲征。不得不说,汉安帝亲政后的大汉江山已经“门风”大变,逐渐形成以宦官为首的朝政中心。汉安帝一直不满太后邓绥的压制,大权在握以后做的第一件事:重用当年被邓绥惩处过的人。另外,身边围绕着宦官李闰、江京等亲信。
宦官为了获得绝对的权力,一场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悄然兴起。宦官诬告邓氏兄弟一直图谋不轨,想要意图造反。汉安帝觉得管它是不是诬告,将邓氏兄弟一并交由酷吏审理,暗地里授意将他们处死。客观地将,邓氏家族虽然有邓悝这样的跋扈之人,但绝无造反之心,像邓骘等人还能做到位社稷着想。
邓氏家族覆灭以后,东汉政权彻底开始走向宦官当道的道路。汉安帝执政期间,宦官的权力达到无以复加的帝位,安帝的乳母以及宦官出入宫廷,亲王大臣都要跪拜,一直延续到汉末三国时期的十常侍作乱。读史君认为,汉桓灵二帝时期,东汉朝政“外戚和宦官”已经是尾大不掉,诸葛亮和罗贯中的对汉朝兴衰之责归咎此二帝,难免有失客观公允之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99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