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中央编办四局巡视员、副局长田中,介绍了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政策。在介绍中,田局长提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学段之间,因为人员配备不均衡、编制调整不及时、人员流动不畅等问题,结构性缺编、缺员问题也比较普遍。”除此外,田中局长还强调,教育管理机构及其其他非教学单位不得与中小学校混编混岗、占用教职工编制,不得长期借用、调用中小学教职工帮助工作。要严肃查处中小学教职工“吃空饷”占编制等问题。
教师“吃空饷”现象,不是近几年才有,这种占“坑”不干事,或者占着教师的“坑”却干着其他行业的事的怪现象历来有之。有些学校总会有些人,占着教师的编制,不是在家“养病”,就是上班之后到学校点个卯、报个到,他们大多数人不带课,或者只带一两门副科,学校有事了才会全天候守在学校,其余时上班间相对自由。这样的人,一般都是些老教师,或者有特殊情况的人,在当前只是极个别现象,不普遍存在。

现在“吃空饷”的,在笔者看来主要是这两类人。
一类是那些取得了高级职称,占着高级职称岗位,却不在教学一线,在学校要么只负责教学管理,要么只在办公室负责写报道,整理各种检查材料的人。这类人也就是普通教师眼中一评上职称就不上课的人,他们虽然取得了高一级职称,却占着高级职称的编制,却不在高级岗位上的人。

另一类“吃空饷”的人,是被借调到其他单位老师们。这些人虽是教师的身份,领着教师的工资,却以“借”的名义被调到了一些事少,活好干的单位,这一借就长期待在了其他单位。这一类人比较多,造成了教师在编制上满员,却在教学岗位上缺员的现象。能被其他单位借调的老师要么是有特长的老师,要么就是人际关系比较广的人,普通老师不会有这样的“殊荣”。借调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严重地打击了部分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广为世人诟病。身为教师就该干教师该干的事,应该站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而不该领教师工资干“别人”的活,严重地浪费了教师资源,这类“吃空饷”应该取缔。

无论是哪一类“吃空饷”都会对教育造成危害,严重影响教育的良性发展,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央编办要严查教师吃“空饷”,毋庸置疑功德无量,是造福教育,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值得世人拍手称赞。那些借调的教师会回来吗?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的,会回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9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