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12月17日)沪深股市强势依旧,扛起领涨大旗的除了部分金融类蓝筹外,还有这两年来严重超跌的次新股群体。当日,次新股指数微微低开,快速上冲后横盘整理了大半个上午。11点19分,一股神奇的力量将次新股指数大幅拉起,一直涨到下午13点32分,最大涨幅2.10%。此后,该指数保持高位震荡一直到收盘,最终涨幅为1.70%,报2687.39点,为一个多月来的高点。
盘面看,随机筛选的308家次新股中,有247家股票收涨。其中,科创板的卓易信息与当虹科技分别大涨了11.91%和11.61%,非科创的南京证券实现连续3个涨停,中科海讯、苏州银行、紫金银行也以涨停报收。另外,涨幅大于5%的次新股有12家。
值得注意的是,周二次新股指数的成交金额是465.46亿元,比周一增加了39.44%;但其成交数量高达2991.14万手,比周一陡增92.73%,为今年见顶以来的第二峰值。成交数量增加幅度与成交金额增加幅度如此之大,背后有什么阴谋吗?对此,申万宏源高级投顾何武告诉上游新闻记者——
一)放量滞涨迹象甚为明显。周二次新股指数除了中午那段时间有比较像样的攻势外,大部分时间乏善可陈,结果最后的涨幅只有1.70%,居然比周一还小。因此,涨幅上不去而成交金额与成交数量猛烈增加,属于典型的放量滞涨特点,意味着有资金在大举出货。
二)中小投资者很可能高位接棒了。除了涨幅跟不上量能释放的节奏外,成交数量增加幅度远远超过了成交金额的增长速度,可以理解为交投十分活跃。但问题在于,次新股指数大多数时间没怎么表现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如此活跃的交投呢?显然,唯一能给出解释的莫过于主力资金大手笔出货,而中小散户成为高位接棒者。
三)60天线压力步步紧逼。60天线是中期趋势的生命线,目前在次新股指数上方2%的位置。今年3月8日下跌以来,次新股指数很轻易地跌穿了60天线,但收复该线却非常吃力。周二在没有冲击60天线的情况下量能释放得这么剧烈,可见多头信心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四)下降通道下轨充当帮凶。60天线附近还有一条很重要的趋势线,那就是2017年1月-2017年7月低点形成的“下降通道下轨”。这条线自从2018年8月被空头砸破以后,一直是多方畏之如虎的关卡。尤其是今年5-10月,多空双方围绕这条线争夺了5个月,结果是多方打败,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五)等待春季行情超跌的机会。当前次新股群体所面临的压力,除了高估值外,还有限售股解禁与高管套现减持的压力和IPO扩容的压力。临近年底,即便是存在所谓的机构年末做市值行情,那也是蓝筹股唱主角,一般情况下与题材股尤其是次新股没多大关系。相反,这两三周次新股大涨,与前期阴跌走势组合,往往昭示着后面会有一波快速下跌。眼下,次新股维持强势与美联新材高送转有关,而现在的高送转对次新股而言是非常难求的。也就是说,只要美联新材炸板且没有新的股票加入高送转范畴,次新股的反弹行情就会戛然而止。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王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8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