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何孔子一直强调自己是周人?——浅谈周代的“贵族精神”

为何孔子一直强调自己是周人?——浅谈周代的“贵族精神”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篇》

孔子认为,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因此周代达到了三代之治的巅峰,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和美好,因此他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周人”。

孔子

那么孔子口中的这个“郁郁乎文哉”的社会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如题,是一个拥有着“贵族精神”的社会。

那么这个“贵族精神”到底是什么,能让孔子把他作为毕生的追求?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读——

先从一个人说起

这个人是宋襄公,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个人的话,这个人是个奇葩,我们先来看看他做的两件事:

宋襄公

第一件事:宋襄公本是春秋时期宋桓公的嫡长子,而且早就被立为太子,谁知道宋桓公快死的时候,宋襄公竟然要求把君位让给他的庶兄目夷。目夷连忙拒绝,并且夸赞宋襄公仁义。第二年,桓公死了,这个宋襄公又推辞了一番才即位;

第二件事:宋楚大战于泓水,楚军渡河。目夷建议敌众我寡,应半渡而击之,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河后,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又建议趁其阵型未成攻之,宋襄公又说:“等他们列好阵的。”结果楚军布好阵型,一冲而上,宋军大败,宋襄公也被射伤。

泓水之战

对于第一件事,古往今来,统治者之间的争权夺利大都不择手段,而宋襄公却把君位“礼让”给他的兄长;第二件事,自古兵不厌诈,宋襄公在阵前居然还讲究“信义”,以致大败。

宋襄公在切实利益与“礼让”、“信义”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简直匪夷所思。

但是,如果了解了宋襄公所处的时代,我们就会知道,他的选择正是对周代“贵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什么是“贵族精神”

提到贵族,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世袭的权力、显赫的地位以及用不完的财富等,但其实,相比于这些,“贵族”更多体现在其“高贵”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上。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在孔子的理论中,富不一定贵,贵也不一定富。

“贵族”在形成过程中慢慢产生了一种超越其身份、财富和地位的精神境界,包括崇高的理想、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伟大的人格感召力、普世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品质我们称之为“贵族精神”。

回头再看宋襄公,其实我们就好理解了, 宋襄公作为一名“贵族”,在其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吸收了“贵族精神”。他将君位礼让给兄长,正是周朝“贵族精神”中“礼让尊贤”的体现;他在战场上不趁人之危,也正是周朝“贵族精神”中“忠信守义”的体现。

周朝的“贵族精神”

周朝的“贵族精神”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宋襄公的“礼让尊贤”和“忠信守义”,还有很多其他高尚的内在品德,比如孔孟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都是“贵族精神”的范畴。

那么周朝的这种“贵族精神”,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周朝“贵族精神”的形成

孔子在他的核心思想中始终强调“克己复礼”,这里要恢复的“礼”指的是“礼乐文化”,是周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先秦“贵族精神”的根源所在。

那么,“礼乐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呢?

周以前的商王朝强调“天命神授”,信“鬼神之说”,但代表“神意”的殷商却被无情的推翻,于是周朝的开创者开始逐步认识到人的力量,提出了“德治”以替代“神治”。

同时,周朝统治者面对辽阔的疆域,又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分封建国,行政权结合土地权严格按照宗法制递进分配,用“人与人”的政治关系来取代“人与鬼神“的宗教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

于是“礼乐文化”应运而生。伟大的周公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礼”用来明确人与人、国与国的尊卑次序,而“乐”则用来彰显道德,维持和谐。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

周朝的贵族们十分看重礼、乐的教化作用。基于宗法制度的“礼”从外部提供一种强制的社会规范,而基于审美情感的“乐”则是从内部塑造一种自律的文化规范

因此,在礼乐的教化下,周朝的贵族们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理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人人都举止高压、行为文明、极具教养。

礼乐文化

对于这些贵族,“礼乐”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慢慢地渗透在了他们的血液里,然后表现为具体的行动,于是“贵族精神”因此而形成

“礼乐文化”下的“贵族精神”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什么?

首先,从西周朝代本身来讲,“贵族精神”影响下的西周,人人尊敬尊卑秩序、恪守道德准则,整个社会上下和谐、相亲相爱。

所以纵观西周近三百年的历史,虽然多有异族入侵,但是基本上没有诸侯、卿大夫等犯上作乱,即使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仍有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壮举。可以说,“贵族精神”在维护周朝的统治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齐桓公

对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来说,先秦时期的“贵族精神”代表了一种高雅的文化传统。虽然经过千年的变革,当前的中国社会已经没有了“贵族阶级”,但是他们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能被称为“礼仪之邦”的根本原因。

礼仪之邦

读史有感

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陈独秀

在功利主义日渐盛行的当代,祖先们的“贵族文化”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贵”是内在的修养、精神、气质,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而今天,人们渐渐地把“富”和“贵”混为一谈,用“富”来包装自己的外在,却往往“为富不仁”,忘记了内在的修养。

虽然祖先们的那种贵族的血统早已在时光的流逝中消失殆尽,但是“贵族文化”中的那种优雅精致、勇敢担当,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礼让诚信、那种视信仰如生命的精神,却不该失去他们应有的色彩。

文化传承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贵族精神”,每个人都有对于高雅举止和高贵品质的追求的权力。在日益浮躁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时刻以“贵族精神”砥砺自己,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文化举止,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增添自己的一份色彩,这也是本文讨论“贵族精神”的意义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7900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