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光孝寺,广州人再熟悉不过。广州有一句民谚流传甚广——“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如今,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的申遗史迹点之一。光孝寺的历史真的比广州城还要悠久?光孝寺因何又会被视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崇新向记者和其他观众分享了他眼中的光孝寺。姚崇新长期研究光孝寺历史,2016年起,他还主持广州市政府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程委托项目“广州光孝寺与海上交通关系研究”。姚崇新认为,在中古时期,大量外来僧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光孝寺,也有很多中国僧侣从光孝寺南渡,前往国外交流学习,光孝寺在岭南地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地位首屈一指。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秘书长崔俊也表示,光孝寺内很多古建筑都别具岭南风格,不少建筑都是国内同类古迹中最古老的。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肖欢欢
光孝寺内斗拱
“光孝寺”称呼最早始于南宋
姚崇新首先向记者讲述光孝寺的历史沿革。他表示,目前很多人谈到光孝寺历史,都会拿出乾隆年间编纂的《光孝寺志》作为研究依据,但《光孝寺志》的成书年代太晚,许多记载找不到更早的文献依据,所以仅依靠《光孝寺志》来建构光孝寺的历史,特别是其早期历史,是非常不合适的。
多年来,姚崇新依靠对唐以前僧传文献中的零星记载以及宋元方志文献和石刻资料的仔细梳理,重新勾勒出光孝寺的早期沿革。
姚崇新表示,光孝寺最初由三国时期东吴贬官虞翻的苑囿改建而成,改建年代约在3世纪末4世纪初。“广州建城已有2200多年,原来叫番禺,‘广州’的称呼最早始于三国东吴的黄武五年(226),所以即便从‘广州’一名的出现算起,广州也比光孝寺要早,所以‘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姚崇新
姚崇新说,光孝寺在历史上曾有很多名字。最初这座寺院叫做王园寺,后来又被拆分为两座寺院,即王园寺和制止寺;到唐朝初年,又改称为乾明、法性二寺;武周时期,两所寺院又改称为大云寺;中宗复位后,一度改为龙兴寺;至迟到宝历年间(825-826年),又恢复为法性寺,其后寺院名称更迭反复,直至南宋宋高宗时期,才改称报恩光孝禅寺,光孝之名自此始,南宋晚期,大家便简称它为现在的称呼——“光孝寺”了。
在中外文化交流上举足轻重
姚崇新说,唐宋以降,光孝寺在广州僧俗两界的社会影响无出其右,是广州地区与朝廷关系最密切、政治地位最高的寺院。
此外,光孝寺在长期的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发展中渐渐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地位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来到光孝寺的大量外来高僧,以及若干同样曾来到光孝寺但名不见经传的外籍僧人;另一方面还得益于取海道赴印度求法曾经停光孝寺的中国高僧。“这些来往的高僧,对光孝寺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见证。”姚崇新说。
唐经幢塔为国内发现年代最早
光孝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崔俊首先带领记者来到西侧的一座石经幢。石经幢立于唐宝历二年(826),幢高2.19米,八面刻有小楷书《大悲咒》,因此也被称为大悲幢。幢上的左右两侧还刻有两则落款。其左曰:“同经略副使将仕郎前守辰州都督府医博士庐江郡何宥则敬为”;其右曰:“亡兄节度随军文林郎守康州司马宥选造。”东面又有款一行:“宝历二年岁次丙午十二月一日法性寺住持天德兼薄涧寺大德僧钦造书”。
石经幢
据悉,此幢宝盖状如蘑菇,以青石造成。下有八角形幢座,座下还有方形基座,四周刻有威武的力士浮雕,幢身顶上宝盖下于檐枋与角梁相交处刻出一跳华拱作为承托,其姿态典雅。崔俊介绍,大悲幢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经幢实例。
大雄宝殿建筑等级较高
崔俊还向记者介绍了光孝寺中各殿的历史及形式。
她告诉记者,因为广东地区常年潮湿多雨,白蚁很多,因此木建筑非常难保存。光孝寺中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殿堂是伽蓝殿,为明代建筑。另外大雄宝殿,重建于清顺治11年,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大雄宝殿的最后一次大修是在2003年,“当时主持这次修缮的,是华南理工大学程建军教授。”
崔俊表示,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地位的中国,礼制等级观念始终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理念,宗教建筑也无法脱离。在光孝寺中,我们可以从总体布局、建筑的屋顶形式、体量、色彩以及是否有斗拱等方面,来判断建筑的等级地位。在光孝寺中,大雄宝殿位于其核心地位,是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殿堂,前有月台,平面七开间、六进深,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单抄双下昂六铺作斗拱,相当于宋氏斗拱的第三等级斗拱。
光孝寺内景色
崔俊通过一些建筑细节讲述了南北方建筑的差异,如南方建筑平面深度较大、柱础较高、室内木构架不做天花、屋面较薄等。崔俊表示,相较于北方建筑,南方古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通风性非常好,大殿出檐深远,可遮阳,梁架、斗拱之间空透轻盈。。“另外介绍,斗拱的木构件由榫卯结构拼接而成,抗震性非常强,“在古代,有斗拱的建筑一般都比没有斗拱的建筑地位高,有了斗拱之后,建筑多了弹性的部件,不仅具有结构作用,看起来美观,还有很强的抗震性。”
“这座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仍保留有宋代遗风。比如普柏枋、梭柱等做法”崔俊表示。
寺中还存有年代最早铁塔
随后,崔俊带领记者来到一座南汉时期的千年古铁塔前,崔俊介绍,这幢铁塔名为西铁塔,建于南汉大宝六年(公元963年),在寺院东侧,还有一座东铁塔,东西两座铁塔形状相似,原本这座西铁塔有7级,塔殿倒塌时,导致西铁塔被压坏了4级,如今只剩下3级。
崔俊
“南汉时期对于佛教非常重视,这座西铁塔是中国现存有确切年代可考最早的一座铁塔。”崔俊告诉记者,东铁塔的建造时间比西铁塔晚了4年,东铁塔与西铁塔形式相似,两塔均为方形平面,逐层收分,比例得体,具有唐塔的风格。塔这种建筑形式是从印度传来,早期的塔是不能登临的,逐渐中国化之后,才出现可登临的楼阁式塔,明清时期广东地区建了大量风水塔、文塔”崔俊说。
西铁塔
来到光孝寺的东北角,浏览了重要的唐塔——瘗发塔、菩提树、六祖殿,崔俊跟记者介绍了六祖惠能的生平、六祖与光孝寺的渊源以及其他跟六祖有关的史迹点,比如韶关南华寺、新兴国恩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6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