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的北京,韩文越来越司空见惯。韩国人聚居的望京地区,几乎所有的商业场所都挂中韩双语招牌;那里的房屋中介公司摆出来的信息栏中,韩语的信息倒比中文的信息多。
朴基成是韩国联合通讯社驻北京特派记者,他就没有像一般外国记者那样把住处也安在外交公寓,而是到20公里外的望京去租了一套房子住,尽管交通状况不如人意,但在望京,“有回家的感觉”。
那年,朴基成把夫人和孩子接到中国。在望京,韩国超市和烤肉店遍布大街小巷,吃穿不成问题,孩子上学也很方便。
在北京从事中韩贸易的车杞焕说,和许多韩国人一样,他来中国之前,总以为中国的现代化程度也不会很高。来后发现,事实与想象有很大出入。北京、上海的市政建设和服务设施相当发达,但打车、租房、娱乐,也并不便宜。中国的商业化程度之高更出乎他们意料。
其实,物价便宜是很多韩国人对中国一见钟情的首要原因。来到中国后,作为记者的朴基成经常到望京南湖市场去采购大批海鲜和热带水果,牛肉和排骨更是家常便饭,这在农产品昂贵的韩国是不可想象的。
跨国公司开拓市场的冲动激起了第一波韩国人来华潮。韩国是大企业集团主导实现产业化的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援助和金融支持并不充分。狭小的国内市场也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庞大国内市场的近邻中国,不仅是韩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乐土,也给韩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根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统计,2005年经过各口岸来到中国的韩国人有350余万,韩国驻华使馆总领事柳洲烈说,如今,已经有3万多家韩国企业在中国注册,4.5万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常住中国的韩国人已经达到50万。韩国人,成了在华定居人数最多的外国人。
从共同的传统一起走向现代化,是中韩之间最大的相似之处。而且中国人对外宽容,让韩国人对中国产生了“家园”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5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