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幼年及青少年时代却是在长白山中度过的,他在长白山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来到长山县,改名朱。范仲淹在长白山朱家接受了完整而系统的儒学教育,十五岁便考中秀才。范仲淹喜欢和同伴们到长白山游玩,长白山的景色和浓厚的人文积淀深深地吸引了他,长白山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他,他在长白山中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快乐。
范仲淹聪慧好学,县学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为此,他拜辞母亲,来到长白山中,拜醴泉寺住持慧通为师,读书寺中。慧通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每日诵经之余,便为范仲淹讲书释易。范仲淹得到这一僻静的学习环境,又得一好老师,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整日刻苦攻读,知识大增。慧通见范仲淹聪明绝顶,也非常喜欢他,不但精心教他学习,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
醴泉寺地处深山之中,寺中生活非常清苦。范仲淹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净土之地度过了三年的读书生涯。他每晚煮少许米粥,盛在碗里,冷却后划成4块,早晚各食两块。没有咸菜,便去山上挖些野韭菜,切碎后拌上盐吃。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划粥断齑”的故事.
范仲淹在长白山中苦读,功夫不负苦心人,范仲淹学识倍增。此后,他又去南京(今商丘)的应天书院就读,终于于大中祥符八年考中进士。从此为知县、为知府,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政绩。后任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他的一生出将入相,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成为中华民族千秋传颂的道德典范。
范仲淹对长白山一直念念不忘,并把长白山作为自己的故乡。他晚年知青州,路过长山,大礼参拜家乡父老,并作《留别乡人》诗:长白一寒儒,荣归三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诗书。对长白山寄予了深深的眷恋和对长山乡亲们的感激之情。
就连古代名人范仲淹,对长白山都如此念念不忘,可见这里一定有你在别的地方感受不到的美,想知道范仲淹为什么把长白山当作自己的故乡,就来切身体会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4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