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指导,互链脉搏主办的“IN-Chain全球区块链峰会”在北京举办。
会上,埃森哲大中华区创新官刘东,主持了主题为《产业协同和区块链的关系》的圆桌讨论。北京东港瑞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浩;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莉;象链科技创始人汪婷婷;青岛链湾研究院执行院长闫昶德作为嘉宾,参与讨论并发表了精彩讲话。
围绕区块链在行业协同、跨行业协同、全社会协同方面的优势这一话题,圆桌嘉宾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杜浩提出,基于分布式存储、共享机制的特性,区块链具有实现产业协同的天然优势。汪婷婷提出,虽然目前有系统防范作恶,但仍难以避免造假,而区块链构建了全新的信任体系,使作恶成本增高。同时,区块链构建了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可以很好的与云计算、大数据、AI、5G技术相结合,更好的促进协同。闫昶德表示,协同的目的是提升四个方向的价值:信任、效率、成本、激励。而区块链恰可以有效促进上述四方面价值的实现。且闫昶德进一步指出,未来区块链将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形式。
其后,各位嘉宾分享了各自观察的区块链发展的边界,以及区块链的优秀应用实例。
杜浩举例,电子发票、电子票据、农业溯源等领域与区块链是较为适合的场景;而不能保证源头数据真实性的项目、要求高性能交易数据的场景、没有互联网环境的公司主体,则并不适于区块链领域。郭莉提出,区块链应用的边界往往来源于技术的实质。若应用系统中需要利用区块链的特性,则可以探索两者的结合。总体来说,在大规模的协同场景中,区块链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汪婷婷表示认同上述两位嘉宾的观点,并提出,区块链适用于低频次、强凭证的场景。如农民工工资发放;“一带一路”国内外施工企业的应用。且区块链应用于这些场景,可以提高国家的话语权,将中国区块链标准推向全世界。
闫昶德进一步分享,区块链应用发展,首先要注重数据安全;其次区块链的应用要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进行探索;而其实应用何种链不重要,场景才最为重要,区块链技术最终是要保障场景的顺利发展。
闫昶德还提出,区块链应用目前有几个比较有前景的应用方向。“1024”会议提出发展区块链,一方面是发展对外的场景,如“一带一路”,使中国技术走出去的航运、物流、仓单、质押融资领域;另一方面是对内的治理,如农业产品追溯。此外闫昶德表示,区块链未来在政务应用上,应将以实现数字身份跨部门、跨地域、跨城市的流转为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4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