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腾讯办了个“非遗培训班”,说今年要启动非遗项目

腾讯办了个“非遗培训班”,说今年要启动非遗项目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陈姝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中国民俗学会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TGC腾讯数字文创合办了“腾讯非遗培训班”,5月13日邀请5位文化专家走进腾讯,讲授非遗专项课程。在会上腾讯方面透露,今年将联合外部研究机构启动非遗项目,整合腾讯数字文创业务,探索非遗的现代化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领域专家朝戈金认为,如今的非遗保护工作,从立档、搜集、整理到传播等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谈及数字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他认为,非遗的伦理和著作权保护越来越倾向于对精神权利的保护;在全球普遍保护条款设立之前,个别抢先设立保护条款的国家可能会让自己处理被动地位;涉及到著作权法覆盖的部分,应该按照著作权法操作,“更重要的是突出非遗社区的中心作用,围绕社区开展工作,做一些能够回馈非遗社区和群体的事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表示,在内容为王的数字化时代,曲艺原创严重不足,亟待优质资源的接入,但优点是技术带来的传播进步,“希望腾讯能用现代化的、前沿的数字技术进行游戏开发,其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承载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说,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深化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想象的原型范式,数字时代的游戏等文创作品可以更多从中国神话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

同济大学教授、著名玄幻小说家朱大可提出,要想激活传统文化,就需要让将其与当下生活和现代性进行融合,比如《山海经》是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神话作品,对《山海经》进行数字化的呈现,也需要考虑其全球性基因,“还要寻找文化的内核,并且要对人性有深度的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认为理解非遗,就要深度理解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共享性原则,才能在数字时代创作出符合非遗伦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作品。

腾讯当下的重要战略是“科技+文化”,旗下多个业务部门一直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以游戏、动漫、音乐、影视等形式对非遗进行数字化还原,借助IP的影响力发动大众用户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腾讯互动娱乐自研市场部兼综合市场部总经理、腾讯电竞业务负责人侯淼表示,今年TGC腾讯数字文创、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将联合外部研究机构共同启动一个重要的非遗项目,整合腾讯数字文创业务,“通过线上创意互动、线下文创节活动及文化专题纪录片等形式,全面深入地挖掘非遗内涵,探索非遗的现代化传承。借助腾讯的业务能力和平台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4132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