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 “而立之年”这道坎——中乙拟出台的“30+球员新政”利弊谈

“而立之年”这道坎——中乙拟出台的“30+球员新政”利弊谈

孔子曰“三十而立”,其意是说30岁的人能够自立。遵循这条原则,人们将30岁视为人生的分水岭。然而,对于中国足球乙级联赛的球员来说,在未来的时间内,30岁年龄很可能成为他们职业生涯的一道坎。

近一段时间,网上疯传中国足协新政拟定方案(草案),方案中令网友吐槽最多的就是“新赛季的中乙联赛,每队每场只允许派3位30岁以上球员出场”的硬性规定。一如当年中超的“U23政策”、中乙的“U21政策”,即将出台的“30+政策”,也将成为中国足协的“一刀切”条款。

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仅仅是“草案”,但还是引起轩然大波。有位资深记者断言:“这是自断后路,自绝于足球,是比升降级更毒瘤的政策,带来的危害可能会是下一个30年。”其实,这样的结论还为时尚早,不过就这条草案的利弊来说,记者认为弊要大于利。

早在30多年前,邓小平就要求足球从娃娃抓起。目前,足球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策。根据目前中国足球人口相对滞后发展的现状,中国足协本着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原则,在中乙联赛推行“30+政策”,旨在更新换代,培养新人,这项变革对推动中国足球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此乃新政之利也。

不过,在制定新政时,足协犯了概念混淆,竟然将中超、中甲、中乙联赛之间的关系等同于国家队、国奥队、国青队之间的梯队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中乙为中甲输送人才、中甲为中超输送人才的错误结论。基于此,在中超“U23政策”之后,中乙的“U21政策”也应运而生。由于中乙和中超、中甲存在档次上的差异,当初中乙不使用外援制度大家可以理解,但既然同为职业联赛的平台,中超“U23”, 中乙为何偏偏“U21”呢?正因为足协的思想意识当中,“U23” 和“U21”的辩证关系是成例的,所以才产生了“30+政策”的奇思妙想。


延边是中国的“足球之乡”,26年的职业联赛出全勤,然而目前仅剩下延边北国队一颗中乙“独苗”。下面,我们不妨以延边北国队为代表,剖析一下足协“30+政策”对球队的影响。今年,在北国队的27名球员中,尹光35岁,裴育文和朴万哲同为34岁,许波32岁。吴永春、朴权、杨玉超、宋健均4人超过29岁,如果他们和俱乐部续约,明年北国队30岁以上球员至少高达8人之多,几乎达到球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本赛季,除了受伤的宋健赛季报销外,其余7人大多为绝对主力,其中的四五名球员同时出场已是常态,他们充当着球队的中坚力量。

翻开资料,尹光、裴育文、吴永春有过中超和中甲经历,朴万哲和许波在中甲赛场也曾大放异彩,朴权、杨玉超、宋健则是“草根足球高手”。为了自己的足球梦想,他们汇聚在北国队中,为家乡足球奉献余晖。虽然他们年龄有些偏大,但仍能够起到传、帮、带作用。即传授经验,帮助年轻队员,带领大家共同奋进。试想,一旦“30+政策”出台,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势必会为年轻队员让路,提前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整个中乙,和北国相同模式的球队比比皆是。

科学地讲,若从球员生涯状态图表的峰值看,33岁才是衡量球员状态的一个拐点。明年,梅西33岁,C罗35岁,谁又知道他们的运动巅峰又在哪年?要知道,53岁的三浦知良,今年还在日本J2联赛赛场上拼杀。

中乙联赛既是检验青训成果的平台,又是让老球员青春永驻的舞台,足球运动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莫让“强制退休”打压“老骥伏枥”!

好在足协新政尚未出台,有消息称“30+政策”条款已经胎死腹中。如果真是这样,“而立之年”的中乙球员将平稳地迈进2020年,今后乃至将来续写绿茵场上的不老传奇!

(老牛侃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3547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