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顾名思义就是老师们像学生一样走入课堂听另一位老师如何上课。在教育教学中,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上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老师们自觉的观察,就可洞见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
本周,学校进行了一次集体听课的活动。我在一周之内,连续听了二十节课,包括数学、语文、英语、历史、体育等各学科,在总结各学科老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如何上好一堂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紧扣教学中心:上好一堂课如同写好一篇文章
大家都知道,写文章都要有一个中心,没有中心就会使读者不知道作者要讲些什么。文章有了中心后,每一节、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去写。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在文章中说:
“没有中心就没有写作的必要。所以写作只该把有关中心的话写进去,而且要配列得周妥,使中心显露出来。那些漫无限制的随意话,像藤蔓一样爬开去的枝节话,都该剔除得干干净净,不让它浪费我们的笔墨。”
上课与作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即每一堂教学课都有一个教学“中心”,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而整堂课的教学材料的组织、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各部分教学时间的分配,一定要紧紧的为这一“中心”服务,才能够将“教学”这篇大文章写好,否则,只能给听课人一种头重脚轻、舍本逐末和不知所云的感觉,
在本次集体听课中,我听了一堂数学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投影与视图”,就是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描述我们常见的“影子”,从而为学生学会画出一个物体的“视图”做准备。
在上课开始,讲课老师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影子现象和传统的“皮影戏”艺术作为导课材料,试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然而,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些听课老师在下面小声地议论:“这是讲数学吗?!怎么好像是在讲物理?”、“我感觉好像是在讲语文!”
原来,讲课老师用了大部分时间和学生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影子,比如,“太阳光射在窗帘上、长椅等物体上,会在墙壁或在地面上留下影子”。还要求学生朗读了关于“皮影戏”发展史的材料。而“成像”现象和“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是要在物理和语文等学科中讲授的,所以使很多听课老师产生了以上的疑问。
其实,这是因为教师运用的教学材料远远地偏离了教学“中心”所导致的结果,这与写好一篇文章相同。在这堂数学课中,讲解从“数学角度描述影子”的内容所用的时间喧宾夺主的被一些“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教学材料所占用,给人一种颠倒失重的感觉,使学生很难抓住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叶圣陶在谈“作文”中说:“组织材料相当于要组成一个圆球,而这个圆球有一个中心,各个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
上课也即如此,偏离了教学“中心”的教学内容很难“环拱”好教学这个“球”。
二.丰富教学内容:上好一堂课如同建好一座房子
作家老舍先生说:“全想过了再写。”是说在写文章之前,要在自己在头脑中“先想完全,一段一段地想过了该说些什么”再写,最起码在心中要有一个大纲和框架。这就如同建楼房,要先打地基,立支架,将楼房的结构搭建好。
但是,这对于写好文章和建好楼房是完全不够的,因为“骨骼”有了,一定要往里面“添肉”,“加砖和瓦”,这样文章写得才能有声有色,楼房建得才能美观而实用。
上好一堂课也是如此。很多老师对课堂的教学结构都能了然于心,包括:导课部分、讲授部分和总结部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也能清晰的“搭建”起来,但是却缺乏往这些结构中“添肉”的能力,使得教学的内容不丰富,整堂课会给人一种空洞、“瘦弱”的感觉。
在本次集体听课中我还听了一堂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是“美国的历史”。上课老师一开始用提问的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本堂课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上,而后就在黑板上列出了“美国历史”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阶段,包括“殖民时期”、“莱克星顿的枪声”、“独立战争”和“介绍《独立宣言》”等。
知识的“框架”搭好了,接下来就要往里面加入容内,但是讲课的老师始终在“框架”上下功夫,只介绍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发生了什么,具体的怎么发生,发生的过程及在这其中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事儿都没有涉及,而后就直接地进入了理论提升和总结,整堂课给人一种枯燥、单薄的感觉,仿佛一只大肚花瓶,尽管有了形状,里面却是空空。
上课如同盖楼房,挖好了“地基”、拉好了“钢筋”,就要把知识这块“砖”一层接着一层地“码好”,并且要严密、多样和丰富,里面的“基础设施”更要完善,这样才能吸引人来看、来学、来“住”,否则就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上好一堂课如同一次现代化的综合“军演”
谈这部分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教育学上的概念。
在高等师范类教材《教育学》中指出: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具等,包括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例如,幻灯片、收录机、小黑板和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是在教学中采用手段(包括网络、观看视频,聊天室等)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等。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它统领教学方式和手段,而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又反过来体现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集体听课中,有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显示出授课老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是一堂英语课,教学内容为“COMPUTER”(计算机)。
课堂上,在学习有关计算机操作的英语单词的阶段,老师将实物教具——计算机键盘带入了课堂,使得学生对键盘的各部分有了直观的印象,这样就更容易把握好有关的英语单词。同时,在单词诵读时,又采用了“游戏”的教学方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习变得不那么的枯燥;在讲授英语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又通过挂图的手段,将各部分的结构重点,张贴在黑板上,使得课文的脉络一目了然;在口语对话练习中,先是用录音机播放原版英文对话录音,而后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要求学生要带有角色的情感去读,接着就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等等;在结束部分又及时的对学生分析了计算机网络的利与弊,告诫学生不要过度沉迷网络,完成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整堂课好像是一场“海、陆、空”立体交叉式的“军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视、听觉和情感上不断反复地给予学生知识内容的冲击,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重点,解决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追求课堂真实:上好一堂课如同做好一个人
著名特级老师张化万曾说过:
“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生命力。”
我们要做一个真实的人,上好一堂课也更应如此:课堂要真实。
听过一些“教学竞赛课”的老师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一堂竞赛课上得非常的完美,好得令人觉得不真实。为什么?因为这些竞赛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过的,预先上过了不只一遍,甚至将课堂上谁举手提问、谁来回答问题,课前都“精确”地指派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的课,上完会让你感觉非常的“好”,但却体现不出老师和学生课堂互动的真实过程,让人觉得“虚假”。
与上面的情况相似,在本次集体听课中,很多老师为了追求好的课堂效果,上了一堂已经讲过的课,并且对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所安排和演练,虽然上得很顺利,却体现不出老师真实的教学水平,给人一种“假”的感觉。
有人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老师上课也一定是充满遗憾的过程。教学中,哪一个教学重点没有讲授到,哪一个教学形式没有组织好,哪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没有照顾到……正是在一种随机、流动的教学过程中才得以发现的,而恰恰是这些遗憾的出现,才能让老师通过课后的总结和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才能使课上得更加打动人,显得更具活力。
上好一堂课如同做人一样,好课一定是真实的。
一周内,我听了二十节课,同时也上了课,被听了课,于是,对如何上好一堂课陷入了深深地反思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1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