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一个不平凡的道士:于吉(历史人物)

一个不平凡的道士:于吉(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26岁的孙策杀了90岁的于吉,后果很严重,这以后不久孙策也死了。因为孙策不久前受了很严重的伤,怒火攻心,这源于他更早的时候杀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叫许贡,而许贡写给曹操的密函中揭露了孙策的性格方面的死穴。我说的够玄幻的,对孙策的死因也剧透的过多,也许有的人表示没有听懂,且听我细细道来。


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在官渡大战在即,孙策袭取了庐江,豫章太守华歆归降,一时间孙策强势崛起于江东,孙策给汉献帝上表欲求大司马一职,这表章自然到了曹操手里,曹操不许,孙策于是怀恨在心,暗藏偷袭许都之心。吴郡太守许贡暗中联络曹操,在密函中有这样的句子:孙策骁勇,与项籍相似,应召在京师,不可使其在外做大。孙策截获了密函,遂绞杀许贡。许贡家里有三位门客,深感主人旧恩,于是在郊外埋伏,伺机报复,他们趁孙策打猎的机会刺伤了孙策,由于毒箭伤及面门,所以是重伤 。有诗云:许客三人能死义,杀身豫让未为奇。孙策这个人,英勇善战的表面之后其实有着一颗暴躁与嫉妒的心。许贡保密工作做得不够好,但是看人的眼光还是不错滴。与项羽性格类似,一语道破天机。项羽英勇善战的另一面是残暴。孙策和他相似,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好了,现在利用我们掌握的线索给孙策画个白描像吧,孙策会下围棋,曾有与吕范将军对弈的棋谱流传于世。孙策苦战太史慈,从马上打到了马下,最后得到一员勇将,综上所述,孙策可谓文武兼备。据说董卓,曹操都对孙策颇为忌惮,若用四字来形容,大概就是爱恨交加。孙策不认同于吉的所作所为,欲除掉潜在的风险,越多人求情,他就觉得越有必要快速果敢出手,这是我找到的唯一的合理的解释。


有人说《太平经》就出自于吉之手,这部大书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太平清领书》。于吉广施符水,治病救人,这样的人想当然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威望,众人皆说杀不得,这里面有军有民,甚至包括孙策的母亲,而孙策力排众议,坚持杀掉了于吉这样一位活神仙似的人物,动机何在?孙策初成霸业,根基不牢,最为在意的就是人心向背,一个在威望上几乎超越了自己的人,孙策是很愿意除之而后快的,另外,孙策视借看病传道之人为妖,认为杀了妖人,以绝大祸。动机已经非常清楚了,妒忌加猜疑。


我们知道,于吉传的是太平道,这和张角如出一辙,张角手持《太平要术》,振臂一呼而黄巾起,张角太平道的宗旨就出自《太平经》,这是毫无疑问的。可见于吉和黄巾起义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但与张角热衷于武装暴动不同,于吉只是在江南一带传道,他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在统治者眼里,黄巾起义是犯上作乱。传道者也有潜在的作乱能力。孙策作为江东的实际决策人,不可不防。小说中于吉虽死,但他数次装神弄鬼,一会端坐于空中,一会现身于火里,这当然荒诞不经,最终孙策被于吉整蛊的身心交瘁,大叫一声,金疮迸裂,不久即亡。这个故事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吃瓜群众代代相传,这反映出了老百姓对孙策杀死于吉的反抗精神。于吉无论在小说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死于孙策之手,在说书先生的口中他可以长吟而来呼啸而往,现实中据说他活了90岁,这个不是信口胡说,因为汉顺帝(公元126-144)时期于吉已经开始在民间传道,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死去,大约有90岁以上了。在那个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岁月里,活了这么久还躲不过割据一方者的一刀,那么我们还是相信他终于羽化成仙了吧,至少这个结尾不凄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8959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