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冷战中有这样一幕:有一天,北约的卫星拍摄到十余艘苏联潜艇停在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巴拉克拉瓦港内,可是几小时后再看,其中的几艘不见了;更惊悚的是,只隔了一夜,港里又凭空多出来5艘潜艇。美国和盟友们一度为这样的“怪事”感到无解,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苏联潜艇是如何做到神出鬼没的。那会儿的西方国家并不清楚,靠近克里米亚半岛的黑海沿岸海平面上的某座小山已经被苏联人挖空了,平静的水面下被生生凿出了一座可容纳数千人的微型城市。
(由于缺少确凿的地图资料,笔者也实在看不懂俄语,所以基地位置只能根据许多资料的描述大体圈一下。如有错误,欢迎各位大佬批评指正,谢谢!)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巴拉克拉瓦港是一个传说。在苏联,极度保密的存在通常只有一个代号,这座被称为“825-GTS设施”的潜艇基地则是苏联短暂历史中数不清的令人发指的创造中的一样。说起来,苏联人除了热衷于武器研发,恐怕便对“搞建筑”情有独钟了。前有“苏维埃宫殿”这样奇葩宏伟的设计,后来,苏联人在地球上开了个洞,一口气往下钻了1.3万米深。如此来看,耗费大力气修建一座军事基地似乎合情合理,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放在建筑工艺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山里凿出一条可供汽车穿行的隧道,1米的造价也在12~15万元;巴拉克拉瓦基地可是开工于62年前,可见其成本之高。
巴拉克拉瓦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基地,我们不排除世界上有比它还大的、仍未被世人所知的相同存在,但不妨试想一下,假如有一天去野外游玩,看到远处的海岸线上有座平淡无奇的小山。这时候,突然有人走过来告诉你:这座山基本上被挖空了,下面还有座小城市,这会是怎样一种感觉?提到这座基地的由来,我们不妨从二战末期讲起。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一枚原子弹,当日就造成至少8.8万名日本人死亡,数以万计的建筑被摧毁。不少遇难者连影子就没留下,就仓促地从世界上蒸发了。如此威力令远在地球另一端的苏联领导人们惊出一身冷汗:要是这种玩意儿扔到我们头上,那还了得?4年后,一朵雄壮璀璨的蘑菇云绽放在塞米帕拉汀斯克大草原上,苏联人终于如愿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在庆功宴上,斯大林微微一笑,言语中透出难以掩饰的激昂:“假如我们再晚个一两年,恐怕这种炸弹就落到我们头上了。”
然而,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苏联人手中的原子弹就像是“为拥有而拥有”一样;或者说比起这种新型武器,他们更加信赖传统武器。纵使手握利器,苏联高层仍为一个问题而忧心忡忡:万一哪天战争爆发了,美国人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把核弹头扔过来,我们来不及反应就被一锅端了可咋办?为了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也为了苏联在损失绝大部分武装力量后仍有找西方国家算账的能力,斯大林亲自拍板,决定要搞一张“王牌”出来。
那会儿的苏联地面武装力量是强,但是核弹一打过来,怕是大多成了活靶子;机场一旦被破坏,飞机再多也得趴窝;各国都在争相发展航母,苏联人却不怎么感冒。用赫鲁晓夫的话说,航母就是漂在海面上的棺材板。想来想去,苏联高层最终还是把“翻盘”的重任交给了潜艇,建造一处足够隐蔽的、能够抗住任何强度打击的秘密潜艇基地便成了头等要紧事。
以当时苏联领导人们预期的规格,想要设计并建造出这样一座能够令人满意的秘密基地,难度真不是用一般话语可以形容的。经过反复考虑,苏联人最终将基地的位置定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陶罗斯山一侧。巴拉克拉瓦港是一处典型的深水港,水面开阔,苏联的工程师和建筑工人们正是从海岸的一侧入口,硬是在山体和水面下开凿出四通八达的运河体系。据描述,覆盖该设施的混凝土层最厚处可达56米,堆在地面上大概有18~19层住宅楼那么高。按照最初设计,基地可以承受10万吨级核武器的直接打击,要知道,杀死近9万日本人的“胖子”也只有约2万吨(TNT当量)。
另外,这座基地可以同时容纳3000名官兵,其中设有指挥所、武器储藏室、医院、居所、餐厅、厨房、澡堂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设施。基地中设有独立的排水和换气系统,即便是基地的一部分遭到打击,其他部分也能正常运行。按照设计,基地可以同时为7艘潜艇提供维修;其中储存的各种物资,可以支撑整座基地的人员过整整3年与世隔绝的生活。
1961年,当基地落成后,它成了苏军手中最为倚仗同时也是最后一张王牌,其保密工作也是令苏联高层费尽心思。首先,基地的几个出口都经过伪装,洞口只需要一艘充气艇就可以完全堵起来。一旦这座基地不想被人发现,即便是站得很近,不知情的人也很难发现端倪。除此之外,据说克格勃在潜艇基地周围数公里内建立了密集的监视网络,每个入口都设有专门建立的监视设施,超过200名克格勃特工被调到这儿专门负责守卫这座基地;附近还驻有苏军特种部队,几乎是随叫随到。一旦有潜艇出入港口,附近民居的窗帘都要拉起来。有时候,当地居民如果不出屋子,可能好几天都看不到太阳。
苏联的保密工作做得够绝,那么西方国家又是怎么一步步将这座基地撬出水面的呢?后者的手段简单得令人无法相信。
首先,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蹲在水底下,被捂得一丁点儿破绽都不露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正如咱们文章开头所说,苏联潜艇频繁的“神出鬼没”早已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怀疑,在确定了当时的苏联潜艇不具有如此卓越的性能后,西方专家们也只能猜测附近有可供潜艇藏匿的设施。为了证实附近是否暗藏乾坤,西方国家想到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办法。
由于苏联情报部门对附近相当大的区域做着严密的监视,即便是有“生面孔”侥幸摸到海边,恐怕用不了10分钟就会被逮捕或是驱逐。因此,西方国家反其道而行之,花钱买通了大量当地平民百姓为他们刺探情报。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情报部门并不要求后者打探出多少“干货”,而是让他们待在家里,留心一些细节。试想,千百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吃喝拉撒都是大麻烦。因此,每当潜艇基地通风换气时,或是有潜艇进出时,空气便立马掺进一股浓浓的食物香味。另外,虽然工事中有专门的面包房,但其产量远不能满足整座基地的需求。因此,西方情报人员通过刺探附近面包房生产情况,很轻松地便估算出基地中驻扎的苏军官兵的数量,进而估摸出了基地的规模。
当然了,这种办法得出来的结果势必存在很大的误差,准确度有多少,恐怕连西方人自己都不敢下定论。苏联不自己把基地的情况供出来,那么它将永远是个谜。苏联解体后,这座巨型基地被乌克兰人继承。遗憾的是,乌克兰大概被西方国家吓破了胆,当年那个超级大国最为倚仗的“底牌”反而被乌克兰当成了祸端,基地中储备的大量致命武器和各种仪器遭到损毁或贩卖。由于疏于管理,一批又一批的“淘金者”深入基地,稍值钱点的东西均被洗劫一空,甚至连部分水泥墙壁里的钢筋都被拽出一半。到了1995年那会儿,整座基地终于在一轮轮的劫掠中彻底沦为废墟,随即被乌克兰政府关闭。
如今,俄罗斯重新开放了这处基地,不过,它已经成了一处展览馆。即便是这座庞然大物只剩下一具空壳,前去参观过的游客,无不被其规模和气势所震撼。不少来自美国和西欧的游客更是直言,仅仅看到这座基地,看着这些混凝土墙,他们就能感受到苏联的辉煌时代;西方国家当年的对手,恐怕比媒体渲染得还要可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