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白酒自古以来都特别受人们欢迎。古人所喝的白酒和现在的白酒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人们把白酒叫做黄酒。而且,在喝酒的时候,这种黄酒是需要提前煮一下的。想必大家应该也都听说过,在古时,人们喝的酒都是热的,大家在喝白酒的时候都需要“温酒”。不过,在现在的生活当中,人们喝白酒时都不“温酒”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白酒,又名烧酒,其实就是黄酒、浊酒通过蒸馏法精炼出来的酒精浓度更高的酒。据明朝《本草纲目》记载: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中国的酒有两种酿造工艺,一种是过滤,另外一种就是蒸馏。古人喝的都是过滤酒,而咱们今天喝的白酒,都是蒸馏酒。
古人"温酒"的原因
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古代温酒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喝冷酒不好,贾铭又说了,"饮冷酒成手战"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古代酿酒受技术所限,酒中甲醇的含量偏高,甲醇有毒,对人身体伤害极大,但是由于甲醛的沸点过低,只有60度,所以烫一下就能使很多甲醛挥发出去。
再来酒就本身是寒性,烫一下,温一下,不但可以降低甲醇含量,更能达到暖胃的效果。
在古人视角来看就是煮过烫过的酒更顺口好喝,而且喝了不容易出毛病,那么这个习惯自然就保持下来了。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温酒"了呢?
我们现在生产白酒的工艺都比较完善。
酒精在加热之后,性质和味道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所以说这样加热过的酒不仅仅会更加的美味,喝下去也是一种暖流的感觉,整个过程是非常的轻松愉悦,但是良久的恰恰相反,不仅仅如果冰凉,而且还特别容易醉。
元朝时期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白酒。
蒸馏酒的出现不但大幅度提高了白酒中酒精含量,还完全去除了原本造酒过程中残余的粮食杂质。同时在蒸馏过程中也挥发掉了甲醇,口感失去了甜味,变得和色泽一样清冽、辛辣,已经和原来的粮食酒味道发生了大的改变。
经过高温蒸馏提成的白酒,再用低温加热酒水,口感没有任何改变,又何必再多此一举呢?
何况我们如今的白酒有很多不同的配方香型,说不定一加热反而破坏了香味和口感,那就不只是多此一举,反而是得不偿失了。
现代人,是不会为了所谓仪式感丢掉口感的。
但是,古人倒是会的。这也是为什么白酒元朝就出现了,却直到近代才开始流行。
因为上层文人一直很看重温酒的仪式感以及浊酒度数不高的微醺状态,方便吟诗作对,同时保证“酒醉心里明”,不至于失态。所以直到晚清之前,黄酒还是上层饮酒主流。而白酒只是普通老百姓、贩夫走卒,用来只图一醉的下等酒。
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白酒成本也开始降低,同时因为浓度高,相对来说比过滤法进步不大的黄酒更便宜。同时白酒酒意猛,底层老百姓喝酒只是在讨生活之余图个痛快,不像文人雅士要讲究气氛、感觉,自然度数越高越好。
所谓但求一醉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6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