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一方一方积攒,乾隆时期清宫玺印收藏就是这样得到充实

一方一方积攒,乾隆时期清宫玺印收藏就是这样得到充实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内府收藏最为鼎盛的时代之一。尤其是乾隆皇帝,对古代艺术品钟爱之至,搜集不遗余力,在他统治的60余年中,内府收藏堪称宏富,历代珍品无不囊括府库,皇宫御苑内古物充斥,艺术品比比皆是。不但如此,对这些内府收藏,乾隆时还编纂了较为翔实的著录典籍,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古代玺印,乾隆帝也同样注入了相当多的精力,极力搜罗,不断整理,使内府的玺印收藏渐成规模,奠定了清宫玺印收藏的基础。



一、乾隆时期清宫玺印收藏的状况

乾隆时期宫中玺印收藏的数量到底有多少,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已经很难确切地知道了,但通过乾隆帝自己所作的有关玺印的御制诗和现存实物,仍然可以理出一个大致的头绪。

(一)古铜印

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古铜印主要有如下几部分:

一是以“金薤留珍”命名的部分。根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记载,早在乾隆二年(1737),就开始了对宫藏古铜印章的集合归总工作。

乾隆三年十一月将1261方宫中旧藏的古铜章交由汪由敦等认看,分出先后时代和等级,分别装匣,每匣并配印谱册页,特制黑地金漆龙纹长方匣盛装。

第二年,做得“金薤留珍”漆匣五个,分别编为“东、壁、图、书、府”,每匣各置印谱。

[1]此后不断增补,至乾隆十六年(1751)最终形成“金薤留珍”古铜印专藏,乾隆皇帝特作《古铜章歌》以记其事。

[2]这些古铜印被秘藏于五箧之中,分别以“东、壁、图、书、府”命名。各箧正面漆绘双龙,中央是乾隆御题“金薤留珍”四字。各箧内装六屉,第一屉是本箧印谱,二至六屉放置古铜印。其中官印221方,分别放在“东、壁”两箧之内,私印1070方分别放在“图、书、府”三箧之内。全部五箧共装古铜印1291方,为清宫收藏古铜玺印中的最大宗。民国十五年(1926)故宫博物院依照原编谱次,重拓24部,后以拓本影印发行,影响很大。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1、2、3)


▲图1 《金薤留珍》古铜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自《印象深刻——院藏玺印展》,台北“故宫”2007 年发行。以下图片除注明者外均采自此书。


▲图2 《金薤留珍》印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 《金薤留珍》印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整理的古铜印,共28方。

乾隆还特意为此写了一首《咏古铜章》的诗:“金薤珍千载,传真印统详。穆然见古者,焕若备文章。抑埴久藏用,配藜恒蔚光。数来刚廿八,允叶丽天祥。”此批铜印现下落不明。

三是热河避暑山庄所藏。乾隆五十二年(1787)将古铜印244方进行分类整理,厘定排次,专门储于雕红漆匣内,匣盖内壁阴刻填金乾隆帝御笔“咏古铜章”御制诗。匣内分“仁、义、礼、智、信”五层,各以“制垂范古、考文纪职、云篆征名、信章萃古、芝泥尚论”为名,其中官印63方,私印188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4)


▲图4 避暑山庄藏古铜印及印谱

四是宫内旧骨董房所藏,仅10方。具体整理年份不详,储于黑漆描金花卉长方匣中,由于全部是官印故命名为“守官遗范”。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5)


▲图5 《守官遗范》古铜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宫内毓庆宫所藏,计100方,置于黑漆描金花卉漆匣内,匣分四层,每层各放铜印25枚。与其他几部分不同的是,毓庆宫所藏既无谱录,又无序目,也不见乾隆写诗题咏,只是初步地整理了一下,说明这部分藏品并不是乾隆所想象的规模,还在搜集之中,终乾隆一世都没有完成。民国十六年(1927),故宫博物院以《毓庆宫藏汉铜印》为名刊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6)


▲图6 毓庆宫藏古铜印

以上古铜印共1673方,除第二部分外,其余现全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7 《六文韫古》古玉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自《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位》,台北故宫2013 年发行。


▲图8 《虹文荟古》古玉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9 《虹文荟古》古玉印及印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0 《集成契赏》古玉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1 《集成契赏》古玉印印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2 文彭款《陋室铭》组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自《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位》,台北“故宫”2013 年发行。


▲图13 文彭款“光风霁月”印及印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4 文彭款“光风霁月”印面及印谱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期清宫所收藏的古代玺印达2200余方,其规模是当时任何一个其他藏家无法比拟的,可谓盛况空前。

二、乾隆君臣收集和整理玺印的具体活动

(一)玺印的搜集

乾隆时期,收集古代文物之风甚盛,乾隆本人即是此种风气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正因为如此,乾隆时期的内府收藏急剧增长,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

乾隆对古代文物采取细大毕收的做法,即使是“范金拔蜡,雕篆之末亦得登文房而邀宸赏,题咏及之”。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乾隆对玺印的兴趣必然会引起臣下的注意,平时刻意搜求,并将所得进献圣上理所当然,乾隆时期的玺印收藏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如乾隆十七年(1752)整理的10方玉章就是用几年的时间陆续征集的,乾隆在诗中特别注明“向藏秦汉印16枚,为一匣,曾题诗‘如逢八元凯,可不共畴咨’之句。兹阅数岁,又集此十枚,为一匣藏之”。

又如透过乾隆四十五年(1780)其题印章诗中的“晨星本稀见,数载萃珍藏。彬尔成一部,居然得八方”之句,表明当时玺印的收集并不是很容易,尤其是得到令人满意的藏品,同时也反映出乾隆在玺印收集过程中,当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时那种溢于言表的欣喜之情。

几年几年地寻觅,一方一方地积攒,应该说,乾隆时期清宫玺印收藏就是这样在君臣的广搜博采下不断得到充实。


▲图15 《秦汉印统》,明代吴氏树滋堂刊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文/郭福祥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传播最全的印石书画文玩资讯,弘扬传统文化。我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燕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私信均会回复。非常愿意和您分享交流。点击我头像可查看历史文章,欢迎分享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0872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