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生卒:(803年-约852年)
代表作:《阿房宫赋》、《遣怀》
社会地位: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千古名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828年,唐朝东都洛阳,人力资源部部长崔郾骑着他的西域宝马缓缓进入定鼎门,迎面走来的是著名大学教授吴武陵,吴武陵虽然官位不高,但是在学术界颇有名望,崔郾赶紧下马相迎:“哟,什么风把您老给吹来啦?”吴武陵也不拐弯抹角,直接表明来意——我来“走后门”的,我这儿有一个状元人选,作品我都给带来了,崔郾面露难色,因为状元的人选早已内定,吴武陵直接无视他的为难,声情并茂的开始朗诵: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杜牧《阿房宫赋》
还没念完,崔郾便问道:“这文章谁写的?太棒了!我虽然不能让他做状元,但进士还是没问题的”,吴武陵告诉他这篇文章的作者叫杜牧。
一
崔郾对这个年轻人颇有兴趣,特意做了一下背调,发现此人还有些来头。杜牧出身于京兆杜氏,这个家族从西汉的御史大夫杜周开始,就人才辈出,官运亨通,到了唐朝,更是有宰相杜如晦、诗人杜甫来撑门面,关键是杜牧的爷爷杜佑也是宰相,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时值国家藩镇割据,皇权不稳,秉着“今日我以家族为荣,明日家族以我为荣”的伟大奋斗目标,杜牧从小便立下了“为大唐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所以,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孙子兵法》也成为了他的枕边读物。
进士及第后,他面对了一个选择——牛党还是李党。牛李党争逼迫当时很多文人官吏做选择,谁也不知道选哪边稳赢,杜牧灵机一动,选择了脚踏两只船。他和李德裕原本是世交,中进士之前就已经在跟他混了,然而当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给他发送offer“来我这上班吧,包吃包住,原则上不加班”时,他又屁颠屁颠跑去给他做秘书。这就让他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两边都沾,但都不讨好,谁也不想重用他,他等于是在这两艘船中间劈了个叉,扯得大腿根疼还不敢松脚。
但是文人和老百姓不同,老百姓大腿根疼会选择看大夫,文人选择去青楼让姑娘们给揉揉。在扬州给牛僧孺做秘书的三年时光里,他没事就去青楼里“揉一揉”。十年后他回忆这段荒唐的时光,写下那首著名的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如果时光能重来,回到过去,再让杜牧重新过一次,他还会选择在青楼挥霍时光吗?没错,他会!后悔是一个具有时效性的词,就像现在的人怀念过去,怀念童年时光,但其实让你回去再过一遍,和之前也并无差别,人类总是这么矛盾,一边自省一边固执己见,陷入哀之而不鉴之,继而复哀后人的死循环。
二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离开扬州的时候,他十分不舍,恨不得把那些个小红、小绿,翠花、媚叶打包带走,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那句网络大热的“春风十里不如你”就是出于此,表达了对他人的爱慕之情,虽然这句诗本意是夸妓女的。离开扬州后,由于长期浸淫青楼,杜牧的审美也高了一个层次,什么邻家女孩、文艺女青年、风情俏主妇啥的,都是他玩剩下的,青楼里随便一个女员工都能满足上述所有角色扮演需求。人至中年,他和大部分大叔一样,萌生了一丝“洛丽塔”情怀,但是他虽然是个色狼,却是个有品位、有节操,有道德底线的色狼,所谓“三年血赚,死刑不亏”这种肮脏的想法,杜牧不是这种人。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做了一名书记,他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以考察的名义前去一探究竟。到了之后,杜牧在湖州市长崔君素的陪同下考察湖州的妇女工作,结果竟没有一个妹子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市长一时间不知所措,杜牧说“不如我们赛艇,哦不,搞水上乐园吧,到时候市民全来观看,我正好在船上偷窥”果然当天人山人海,然而一直到晚上,杜牧还是一个妹子都没看中,直至靠岸的时候在人群里看到一个老太婆带着一个十几岁的萝莉,一霎时唤醒了他心中的“洛丽塔”之魂。杜牧当即把两人接到船上,并提出要娶这个萝莉,老太婆一听“你这个禽兽,十几岁的孩子你都不放过,有什么冲着我来!”,杜牧大惊失色,慌忙解释“我不是说现在娶,是先定下来,十年之后我必定来湖州当市长,到时候我再来迎娶她”,老太婆欣然同意,并收下定金。
后来杜牧一直想去湖州当市长,一直没成功,终于他哥们周墀当上了国务院总理,杜牧连写了三封信请求调去湖州,还没敢说这茬事,借口自己的弟弟眼睛有病,要去江南治疗,终于获批成行。等他赶到湖州的时候已经是第十四年了,萝莉已经成人妻,成人母,带着自己的三个孩子欢迎杜牧。杜牧苦笑着写下了一首悲伤的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叹花》
三
看起来他好像是已经忘记了当初“为大唐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了,其实并没有,只是个人的抱负在乱世中,在大时代的车轮下实在是微不足道,他的《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反响,但他的这些军事政见却对后世影响颇深,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帝王之书时,注重的是如何治国、治官、治民,所以对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方面的记载极少,甚至没有,文学上的名篇,在《资治通鉴》中是基本找不到的。而杜牧是唯一一个以诗人身份名列其中的人物,其政论文水平可见一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他如何得知路上行人“欲断魂”呢?因为这路上的行人,就是杜牧自己,面对日薄西山的大唐,他有心,却无力。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长安家中,杜牧坐在一个火盆旁边,拿起他所有的诗文,一篇一篇看过去,不满意的,丢进火盆,烧掉,仅剩下的十分之二三,交给自己的侄子,编撰成《樊川文集》。尽管杜牧才五十岁,但他感觉得到自己和这国家一样气数已尽,于是提笔写了一篇《自撰墓志铭》,他按照最传统的写法,规规矩矩地交代姓名、出生地、家族、履历、妻、子、卒日、寿年、葬地等等,什么手法也没用,什么亮点都没有,然后静静地死去。
所谓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临了,这一切都归于平淡,除非,当年扬州的那十里春风再吹动他的鹤发白须,他可能还会挣扎几下,“扶我起来试试!”
搜索关注吉时太学公众号:jishitaixue,即可订阅更多有趣内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0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