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历史,只说故事,大家好,我是讲故事的吕秀才。
上期我们讲到宽以待人的梁武帝萧衍经历了弟弟的背叛、女儿的背叛、儿子背叛,其实啊,这期间,背叛他的人还有很多,而且基本都是得到他巨大恩惠的家族成员,萧衍的心灵在一次次遭受巨大打击之后,他变得孤独寂寞空虚冷,怎么办呢?他要寻找一个心灵的寄托,这就是佛教,其实萧衍一直是佛教徒,登基之后,他也皈依佛门了,但毕竟是皇帝,所以他那时候也就算是一个俗家弟子吧。
此时,当可怜的梁武帝萧衍死心塌地的跪倒在佛祖面前的时候,对于南朝而言,一个崇尚佛教的时代就开始了,很快大臣们发现那个勤劳俭朴的皇帝萧衍还在,但是午夜加班的皇帝不是在处理公务,而是在研读佛经,案几上的稀粥,只有中午会出现,因为皇帝过午不食了,后宫的女人们也不用争宠了,因为皇帝已经决定,永远不跟他们一起睡觉,转眼到了祭祀宗庙的日子,皇帝下令今年开始祭祀宗庙不可以用猪牛羊三牲,朕吃素了祖宗也吃素吧,那用什么当祭品呢,水果和蔬菜,这一下子啊!大臣们可不干,大家一致认为你自己爱吃素吃素,但不能不敬祖宗,皇帝与大臣们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用面造出三牲的样子,蒸熟了当成祭品,我们今天在很多素食餐厅也可以吃到这种用面粉做出来的鱼肉一类的荤菜。
皇帝信佛了吃素了、戒酒了、戒色了,这都是皇帝的自由,但梁武帝认为自己还不够虔诚,要向自己的信仰致敬向佛祖致敬,于是自己皇宫漏了,都舍不得修补的梁武帝,开始大兴土木,干什么呢?修建庙宇。萧衍修建的庙宇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数量众多,一期工程光都城建康就要修建上百所寺庙,这样一来呀,老百姓的徭役就十分繁重,但修建庙宇最需要的还不仅仅是劳动力,最需要的,还有钱,钱从哪里来的?皇帝修寺庙那钱当然是皇帝出了,但崇尚节俭的皇帝也没有自己的小金库怎么办呢?那就动国库吧,很快国库也吃尽,国家也没钱了,那怎么办呢?虔诚并倔强的梁武帝决定要从那些有钱的大臣们身上榨点油水。
公元五百二十七年,梁武帝萧衍来到同泰寺,在跪拜上香之后,他没有回去,而是在同泰寺住了下来,并且告诉大臣们,朕已经决定出家了,我要舍身佛门。这大臣们就劝皇帝快点还朝,国家还那么多事等着您呢,您不能这样就出家了,但是,梁武帝就是不答应他说:“朕本来是想多修建一些庙宇表达朕对佛祖的尊敬,但是现在没钱了,很多工程啊,都成了烂尾楼,朕觉得有愧于佛祖,所以要出家陪伴佛祖。”这大臣们呢,也是想着快点把皇帝弄回去怎么办呢?就派出代表向皇帝建议:“臣等筹点钱啊,让您继续修建庙宇,您回来吧。”讨价还价了三天,最后,梁武帝回到皇宫,重新当皇帝。
大臣们凑了多少份子钱呢,一亿钱,这是多少钱呢?这个换算比例呀,不是很准确,如果从购买力的角度来换算的话,这笔钱在当时的购买力可不低于现在的一亿元人民币,成功的讹出了一亿钱,梁武帝的一期工程很快就顺利完工了,但很快啊!梁武帝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寺院太少出家人太多,老百姓为什么出家呀?
我们讲过啊,为了逃避徭役和赋税,此时朝中大臣们就建议皇帝呀,您要适当的限制一下佛教的发展,这也是为国家好,这一点呢,萧衍自然也明白,但是自己是佛门中人呢,这么做是不是对佛门不敬呢?如何找到一种既可以避免很多人出家,又可以尊重佛门的办法呢?梁武帝琢磨了好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制定清规戒律,佛门的清规戒律啊,比如说戒荤腥戒酒、戒色,这些以前都有,但是这些戒律不是强制执行的,是自愿的,虔诚的佛教徒自然会遵守,但是那些为了躲避徭役赋税出家的这些人,他们是不会去遵守的,出家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搬个家换身行头,该吃肉还吃肉,该喝酒还喝酒,该娶媳妇还娶媳妇。
梁武帝颁布佛家弟子必须遵守清规戒律,不遵守的就滚出佛门清净之地还俗为民,那么至此,中国佛教特有的戒荤腥、戒酒、戒色等一系列的戒律就开始强制执行了,并且延续到了今天,起初,梁武帝箫衍的这个规定的确为佛门清理了很多混饭不虔诚的伪信徒,但慢慢的大家就发现,还是有更多的人甘心遵守清规戒律,也要去出家,僧人的数量又急剧增加了,为什么呢?
因为梁武帝又开始大规模的修建寺庙了,此前受不了清规戒律的人还俗为民,结果呢,又要承担繁重的劳役和赋税,吃不上饭的这些人呢,自然又怀念起了在庙里有吃有喝的日子,虽然回到庙里,现在,只能吃素了,但总比饿死强,于是他们决定这一次就甘心的做真信徒了,既然大家都能遵守清规戒律,那皇帝也没有理由强制他们还俗啊,本着宁可饿死自己也不能让同道中人没房子住的原则,梁武帝萧衍又开始了一次次的寺庙修建工程。
他一生修建了两千多所寺庙,仅在都城建康就修建了五百所寺庙,而且很多都是规模宏大的,为了修建这些寺庙,梁武帝自己是省吃俭用,老婆孩子兜里的钱和值钱的东西,都让他变成砖头瓦块,钱还是不够怎么办呢?有个词叫如法炮制,他故伎重施啊,又出家了三次,大臣们也就又凑了三次份子,凑了多少钱呢?一亿两亿一亿,加上之前的一亿,这些南朝的大臣,为了把自己绑架自己的皇帝菩萨老佛爷啊,从庙里赎回来,整整被他讹走了五个亿,讲到这里呀,我突然想到,如果这五个亿都用在军事上,如果忙于修建寺庙的几百万人,都能披挂上阵,那南朝真的就可以一统天下,但可惜此时的梁武帝已经走火入魔了,就在梁武帝为自己的功德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个人不远万里来到南朝,他就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从天竺远道而来,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亲切接待了这位自己的心中偶像,在用过斋饭之后,两人开始对话:“我建了很多寺庙,这算不算大功德呢?”“不算功德,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存在。”“那怎样才能是有功德呢?”“不做表面文章一切发自内心,这就是有功德。”“圣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这世间空空荡荡,本就没有什么圣人。”“那坐在我面前的人是谁呀?他是不是圣人?”“我不认识你说的这个圣人。”
这云山雾罩的谈话不是很愉快,可能当时翻译水平也有限,达摩祖师是不认可梁武帝这种大兴土木的做法的,这表面上是向佛祖表达虔诚之心,但这种做法也是在荼毒生灵,这是佛家所不能允许的,梁武帝不想着怎么好好当皇帝,却在用别人的血汗,为自己塑造功德,这带着血的庙宇神佛是不会光顾的。
可惜,这一切达摩祖师看到了,梁武帝却没有看到,此后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就是折一根芦苇化作一个小舟,渡过江去,并最终到达了少林寺,而梁武帝依然继续着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在向佛祖表达敬意。
公元五百四十七年,此时的梁武帝萧衍已经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了,清心寡欲的他的确是长寿了,此时,北魏已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东魏又改朝换代成了北齐,一个叫侯景的北齐将领上书请求投降南梁,他可不是空手来的啊,他带了数千兵马以及河南十三州之地,这份大礼呀,让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萧衍也犯了戒,他犯了什么戒呢?贪。萧衍贪图了这份利益,封侯景为河南王,此时萧衍的目标是借此良机北伐,这样不就能一统天下了吗?
北方的主帅是谁呀?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啊,我们讲萧衍起兵的理由为哥哥报仇,此时的北伐主帅正是梁武帝萧衍他的哥哥萧懿的儿子萧渊明,这哥们真是辜负了醉翁的好名字,率军出征三下五除二就全军覆没了,自己呢,也成了北齐的俘虏,很快北齐向南梁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交换,用南梁皇帝的侄子换回背叛自己的侯景,这个怎么办呢?梁武帝萧衍终究还是没能理智,他选择了同意,他要换回自己的侄子,但是侯景可不干,这不就是要害死我吗?既然老皇帝如此不仁不义,那就别怪我了,于是,侯景率领河南十三州之兵马起兵造反了。
让侯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造反奔向都城建康,这一路走的是太顺利了,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梁武帝发给各路诸侯的擒王诏书自己都截获了好几封,可是各路诸侯就是没动静,在遭遇了几次象征性的抵抗之后,侯景率领军队将都城建康团团围住,很快叛徒出现了,都城失守,就连梁武帝躲避的地方台城也失守了,侯景亲自带着五百精兵来见梁武帝,他要好好问问这个老头啊,问问他为什么要出卖自己?但是当他见到梁武帝第一眼的时候他就被震住了,眼前这个老皇帝须发皆白威严的坐在龙椅上,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恐惧,被吓到的反而是侯景,侯景还下意识的给皇帝磕了个头,要不是身边人提醒,恐怕都要山呼万岁了。
梁武帝问侯景:“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呀?”候景竟然吓得不会说话了,旁边人忙说:“投降陛下之后都被北齐杀了。”梁武帝接着问:“你投降朕的时候有多少兵马?现在背叛朕时又有多少兵马?”侯景回本来想亲手杀了这个死老头的侯景,竟然就乖乖的退了出去,身边人很是不解,就问侯景:“你为什么不杀了梁武帝呀?”侯景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啊,我看到这老头我就害怕啊,比如说杀了他就连多看一眼呢,浑身都颤抖,他可能真是得道成仙了,我不敢杀他。”
不敢杀死梁武帝的侯景,把梁武帝幽禁在了台城之中,遭受如此打击的梁武帝身体也不如以前了,梁武帝吃素,而且是过午不食,但就是这些基本的生活呀,也渐渐的得不到满足,皇帝开始饿肚子了,吃不饱的老皇帝病情加重,慢慢的就卧床不起了,而侯景给他准备的床就是一块大石板。
一年多以后的一个清晨,幽禁中的梁武帝请求吃一口蜂蜜,因为他的嘴里太苦了,他命身边的太监去要蜂蜜,但就是这个小小的请求啊,也没有被答应,不仅如此,自己身边的唯一一个太监也没回来,口中苦涩的梁武帝蜷缩在冰冷的石板上,静静的等待着。
他饿得昏了过去,昏迷中的萧衍可能不止一次的祈求过佛祖的保佑,但佛祖还是没能保佑这个用罪孽铸就功德的老皇帝,深夜,太监被放了进来,当他看到皇帝饿的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立马生火为皇帝煮面,但一切都太晚了,八十六岁的老皇帝望着炉火,缓缓的闭上了双眼。
南朝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梁武帝萧衍就这样被活活饿死,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他不被饿死,那他可能会活到一百岁,如果他不痴迷于表象虚无的前程,那他的江山也可能会活几百年,联系时下很多人做的所谓的功德,我不仅想问,神灵需要的真的只是那些花花绿绿的钞票和富丽堂皇的居所吗?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使用探心猫APP,听更多好故事,学更多好知识,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0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