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崛朗育儿(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导语
年轻人容易情绪崩溃,小孩子也总是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情绪。
比如之前看到一个关于“生日礼物”的话题,就让一个男孩儿哭着过完了自己的生日,原因是在自己生日那天,爸爸端过来一个生日蛋糕,打开一看,上面全是教科书,练习题。
而蛋糕的中央写着:地球一日唔毁灭,你都要去做作业!
不仅孩子看着难受,就连我们这些旁观者,也觉得人生不易呀。
不巧的是,也有一个孩子有同样的情况,本来情绪好好的,但是突然之间就觉得自己人生太难,情绪崩溃了,只是这次他不是在生日庆祝的时候,而是在考场上。
网络上有这样一则视频,一个小男孩在参加小学考试时,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的试卷,本以为自己会写那么几道题,可是一张试卷看下来,没有几个是自己会的。
所以,正因为试卷上密密麻麻都是自己看不懂的题目,孩子最后忍不住崩溃大哭起来。
人生有什么难的呢?如果哭一场解决不了你的悲痛,那么我们就哭两场。
考试的男孩儿哭了一会儿后,忍住了自己的情绪。他知道,虽然试题很难,自己不会做,但是仍然要把考试完成,不然没有办法向老师和家长交代。
于是,他边哭边偷偷看向了身边的同学,想获取一些安慰或者了解其他人都是怎么看待这张试卷的。
然而,当他看见旁边的同学在奋笔疾书的样子,他有些失落,因此从难过开始转向气馁,而后深吸一口气,觉得自己开始看开了,便放弃了。
而许多网友看到这个小男孩的表现,纷纷评论真是一个“戏精”,“欠你一个奥斯卡”。
因为学习的效率太低,没有把该学的知识掌握,许多孩子才会在考试的时候觉得自己太不容易,试题太难了。
而很多家长也发问:同样的24个小时,同样的上课写作业,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及格都难,而其他的孩子看起来满分都不足以满足呢?
实际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与其学习效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学习的效率高,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内,孩子可以学得更多。
除此之外,也代表着孩子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理清楚,放在脑海里,当做考试的储备。
学习效率问题不是一两句话,也不是一次两次的练习,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对于学习的兴趣是关键。然后,现在的很多孩子听到学习就发怵,恨不得把课本吃了,学习的兴趣根本无从谈起。
为何孩子没有学习兴趣?
1、 学习上收不到鼓舞
对学习没有信心,是孩子们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
著名作家三毛曾经非常自卑,她觉得自己的能力并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思想给表达出来,而且在自己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她的成绩并不是非常的好。面对周边众多的“学霸”、“学神”,她自愧不如。
可是后来,她慢慢调整心态,一部部的作品获得了世人的认可,她慢慢地走出了当初自责、自我轻视的泥沼里,开始一步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所以,“鼓舞”是面对困难时,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受到鼓舞后,我们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不论眼前面对的是什么,都比一个人琢磨要好得多。
对于孩子们来说,每天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的确会力不从心,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低,很可能是内心的“鼓舞”受到了挑战。
2、 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办法
经过研究人员的测试证明,世界上95%的人智商介乎70至130之间的标准范围内,只有2.5%的人智商低过70。
因此,智力绝不是成绩的决定因素。所以孩子们学习的好坏,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
学习方法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环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也就是说孩子面临的挑战可能会变化,那么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呢?一个人的学习方法是关键。
没有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无疑成为了孩子们学习成绩不好,从而对学习丧失信心,失去兴趣的罪魁祸首。
家长的哪些行为,让孩子的学习效率提不上来?
1、 打断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等,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注意力”都会对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产生影响。
家长们总是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端茶倒水,斥责孩子,会加强孩子注意力起伏的强度,严重影响其注意力集中程度,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效率。
2、 打击教育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好像是沙漠里的绿植,他们非常需要水也就是赞美、认同的培育。
可是许多家长秉承“打击教育”的选择,经常性地打击孩子,在学习让没有了信心,自然就没有效率可言了。
如何提高的孩子的学习效率?
1、 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原用于对某些内心恐惧之事的解决办法,比如强迫症等。
那么应用在学习上,则表现为“学习强度的掌握”。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一步步慢慢来,循序渐进,让孩子摆脱对学习不自信的阴影。
2、 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效率一定是和学习方法想匹配的,所以家长们要想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找到孩子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是关键。
比如有的孩子更愿意通过大声背诵来增强记忆,那么我们就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用默读来学习,生活中任何的事情都是如此,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者,但也不是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智商上的愚笨,家长给孩子的标签和定义,应当慎重。
关于这个话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这里是崛朗育儿,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8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