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的形象,在佛像里是个异类。跟其他佛像普遍的庄严肃穆不同,弥勒佛永远挺着圆滚滚的肚皮,笑眯眯地看着芸芸众生,很喜庆随和的样子。
不过,很多人有所不知,在古代,弥勒佛可以说是造反者的代言人,很多造反的人,往往会打着弥勒的旗号来起事,包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而如果你去大英博物馆,看博物馆收集的早期弥勒像,可能又会吓了一跳:根本就没有大肚子,早期的弥勒像,腹肌是清晰可见的。
在古代的印度地区,早期修行的佛教僧人都以苦行为主,确实没什么肥胖的机会。那么,从腹肌清晰的造反者代言人到笑口常开的大肚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弥勒佛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子呢?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持续千年的信仰争夺战。
成功的革命者代言人
从两晋到清朝,漫长的一千多年里,弥勒佛可以说是造反者的正神:
比如说,北魏末年,冀州僧人法庆打出了“新佛出世,去除众魔”的口号,“新佛”就是弥勒佛,最后的结果是,北魏十万大军镇压了法庆的造反。
南朝时,傅大士创立了弥勒教,自称弥勒在世,广收门徒,傅大士欲焚身供养三宝,先后有几十个弟子站出来要替师父焚身,追随者甚多。
隋朝时,宋子贤自称弥勒出世,谋杀隋炀帝未遂;向海明自称弥勒出世,举兵反隋被灭。
这些都是失败案例,当然还有成功的,那就是朱元璋。
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人生的重大转变,就是离开黄觉寺,投奔红巾军,而这个红巾军,在起义之初,就是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为口号的。等于说,朱元璋也是打着弥勒的大旗发家的。
结果,在革命成功、登上大明皇帝的宝座之后,朱元璋立刻下令,禁止弥勒教等民间宗教,宣布其为非法组织,甚至不惜暴力打压。
因为他深知,弥勒佛在民间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对于在位者的威胁。可以说,不只是底层造反者,高层的篡位者,也喜欢打着弥勒的旗号。
比如武则天称帝之前,就利用这点,来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
689年7月,有9个僧侣合作写了本《大云经疏》,其中就写道,“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佛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意思就是说,李唐的天下不行了,武则天是降生人间的弥勒佛,是天下的新主人。
两个月后,武则天就正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并自封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这个“慈氏”,就是梵文中弥勒一词“maitreya”的意译。
刘晓庆主演话剧《武则天》的舞美概念图
佛教中的救世主神话
为什么这些造反者和篡位者,都喜欢打着弥勒佛的旗号起事呢?这得从弥勒佛在佛教系统里的角色说起了。
在大乘佛教里,弥勒佛是未来佛。这源于一个说法,叫“三世三劫”,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有一位佛住世。我们熟悉的释迦摩尼佛就是现在佛,而释迦摩尼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前就涅槃了,等于说,我们现在生活在漫长的、无佛的末法时代。而在遥远的未来,会有一位未来佛降生人间、弘扬佛法,这就是弥勒佛。
从法统上来说,弥勒佛是释迦摩尼佛的接班人,通俗一点说,就是皇帝和储君的关系。储君嘛,这是合法的继承者,所以各朝各代借着弥勒佛名义、抱着弥勒佛大腿起义的人,就层出不穷了,这就是给革命找一个正当的借口。
此外,弥勒佛身上,还有一层更加富有宗教色彩的含义,也被革命者广泛利用。就是弥勒信仰中的下生部分告诉我们,弥勒佛不仅是未来佛,更是重建人间的救世主。
在佛教经典里,弥勒信仰分为上生和下生两个部分。上生信仰的部分,指的是弥勒由凡人修成菩萨,上生到一个叫做兜率天的地方,这是一片没有烦恼的庄严净土。人间信众则会发愿,死后往生兜率天,脱离现世苦海,亲近弥勒、闻听佛法。
信仰中的下生部分,则代表着将来有一天,信众可以追随这位未来佛,一起下生人间,度化众生,建立“谷食丰乐、人民炽盛”的人间净土。
露天弥勒大佛 | 宁波奉化雪窦寺
弥勒的下生信仰,在古代中国一直更有吸引力。历史上的高僧大德,包括著名的玄奘法师,就是弥勒下生信仰的坚定拥护者。
这种降临人间、救世度人、重建人间净土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的苦难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当现世生活充满压迫和绝望时,对饱受煎熬的老百姓来说,弥勒佛就披上了一层救世主的光环。
所以,胖子成了反叛的反面
那么,这位极具反动特质的弥勒佛,后来怎么就变成一位慈眉善目的胖子呢?
对佛教有些了解的人可能知道,这个形象起源于一位弥勒佛的化身,叫布袋和尚。不过,在古代有大量的人自称是弥勒佛化身,为什么他能脱颖而出呢?
布袋和尚是五代时期后梁的一位游方僧人,叫做契此。相传他是个孤儿,长大后皈依佛门。他大腹便便,憨态可掬,每日出门乞讨。据说他的布袋只进不出,因此就被后人描上一层财神的色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到的弥勒佛形象,不仅笑眯眯的,还抱着一个金元宝。
布袋和尚临死前,说了句著名的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是在暗示人们,我就是弥勒佛的化身,虽然时时处处显示给你们看,但你们却浑然未觉。
等到他死后,很多人恍然大悟,认定这个胖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开始塑像供奉。
相比起民间那些自称要革命的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乐观豁达、与世无争,绝无干政的企图,也是统治者喜闻乐见的,自然借势推了一把。
正统佛教届也利用了这个机会,坚定地与民间流行的“反贼”形象划清界线,因为原来反动的形象,十分不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还弥勒佛一个清白,为佛教正本清源,这也是佛教届希望看到的。
所以,虽然各方势力没有统一规划,但在潜移默化中,却做到了殊途同归,把一个毫无攻击性的、笑眯眯的弥勒佛推上历史舞台,塑造出一个“反贼”形象的完美反面,来抵抗和消解弥勒信仰中的反动内涵。
此后一千年里,两个弥勒佛的形象,就在民间流传。一方面,像专注造反几百年的白莲教,到了清朝依然打着弥勒佛的旗号起事。与此同时,庙里的弥勒佛像,则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开口常笑,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
可以说,世俗意义中的弥勒,也是个任人打扮的佛菩萨。
对于弥勒佛身上的信仰争夺战,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人并不是一个宗教性很强的民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一次宗教战争”,但是,“在利用宗教达到政治目的或其他目的方面,汉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本领。”
在文章的最后,季羡林说:“这在汉族的民族性中是优是劣,由读者自己去评断吧。”
作者 | 刘 玮
编审 | 郑廷鑫
版式 | 刘少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7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