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于乱世之中黄袍加身,正式登基以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最后大刀阔斧在国内进行改革,这就是宋朝的开创者——宋太祖。
宋朝自宋太祖开始,就开始了精致的分权制度,按照宋朝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权力过渡集中在某一个臣子身上,从而保证皇帝独揽大权。
一、为什么说宋朝的分权制度令以往朝代望尘莫及?
宋朝的集权虽说比不上明太祖直接废除宰相这么绝对,但是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出名”的。可以说,宋朝就是一个分水岭,宋朝以前时常会出现权臣造反的事情,但是宋朝鲜少发生权臣造反的事情。
以往的朝代有哪些不如宋朝的地方?
就拿唐朝举例:唐朝在相权方面虽然做出了一定的分割,将相权一分为三 ,分为中书省(草拟决策)、门下省(审议决策)、尚书省(执行决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皇帝的决策。皇帝的决策需要拿到门下省进行审核,皇上不能独断专权,这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但是同时也妨碍了君主专制。
与此相比,宋朝是将相权分为中书、枢密、三司,分别掌管不同权力。官与官之间相互掣肘,相互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皇帝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决策,并且没有人干涉统治者的决策。皇帝也能同时用这种方法维持朝廷之上的平衡。
二、宋朝的分权制度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或许是因为宋朝的创立者是于乱世之中黄袍加身,部下大都智勇双全并且深得民心,宋太祖为了防止夺权,制定了精密的分权的制度,并且不断完善。历朝历代对分权都有相应的措施,但是宋太祖在权力制衡这一块做的尤其“到位”。
宋朝官僚机构庞大,每个官都各司其职,往好听了的说是各司其职,说难听些就是,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设立个官职来管理。但是不管多大的官,总得有俸禄吧?这为政府在财政上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一)建国之初为收归兵权,太祖“杯酒释兵权”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与乱世之中黄袍加身,带领一帮将士打下了宋朝的江山,待到宋朝的江山逐渐稳固,宋太祖就显示出了一个皇帝应有的心计。
北宋乾德三年,宋太祖为了收拢兵权,在晚朝时分留下了石守信等手握重兵的将领。酒到浓时,宋太祖屏退左右开始伤感,大致意思就是,在座诸位都是德高望重,自己却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心中实在不忍,每晚无法安眠。
众将士大惊,忙问怎么回事。宋太祖说,当初既然我可以黄袍加身,你们也可以。如果有人和当初一样,把黄袍加到你们身上,你们能拒绝吗?
至此,众将士也算是明白了帝王心术——皇帝不过是害怕自己的皇位收到威胁。众将士自然表明忠心,随机宋太祖提出让他们告老还乡的想法,并且许诺在座的各位一世的荣华富贵。
对于征战多年的将军来说,或许战死沙场才是他们的渴望,但是事已至此,见毫无转机,只好跪谢隆恩。就这样,宋太祖用杯酒就收回了兵权,巩固了自己的皇位,加强了君主集权。
(二)宋朝的宰相权力受到制衡
宰相制度自秦朝正式创立,于唐朝完善成熟,但是却在宋朝的时候迅速衰落,最后在明朝的时候被彻底废除。
宰相在设立之初,主要是为了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统率百官,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宰相制度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呈现出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相权过大就会反过来压制皇权,甚至出现过架空皇权,使皇帝变成傀儡的现象。
相反,皇权过于集中就会开始打压相权,逐步削弱相权。从这个特点上来看,和欧洲教皇与国王之间的斗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从中国历史的大势来看,相权是不断衰弱,皇权不断加强的,以至于到了明代就直接被朱元璋给废除了。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宰相制度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就算是到了明朝这样一个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的时代,依旧需要内阁替皇帝分担政务。
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为了防止藩镇割据,设置了一参二府三司来加强中央集权。宰相的权利就被中书、枢密、三司分权了去,从而不至于威胁皇权。
(三)精致分权加强对官员的控制
总说宋朝统治者制定的分权制度精致,那么到底从那些方面体现出的精致呢?
首先在中央方面设置一参(参知政事)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用以分割相权,保证君主专制。
此外就是在地方上实施的政策,宋朝为了防止像唐朝一样出现过多的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
制定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由中央直接派遣文官到地方做知州,并设通判负责监督;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的财政,宋朝统治者认为地方不能过于富足,地方富裕就有可能招兵买马威胁中央,所以只在地方留足开支,剩余的赋税等财政收入直接由转运使收归中央。
除了地方财政被抽空以外,在军队方面,中央也是抽调精兵回中央,编制成禁军,由皇帝直接统率。此外,军队采用“更戌法”,即军队将领时常会调动,为的是让士兵不识将军,而忠于朝廷。这些都在行动上约束了官员,使其忠于朝廷。
除了这些政策上的控制以外,统治者还同样注重思想上的控制,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兴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观念,加强了官员的思想控制。
三、分权制度下一方面带给宋朝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积弱现象
在这样的精密的制度之下,其造成的影响自然是有好有坏。高度的分权确实让君主集了权,中央集了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存在即合理,分权制度有其合理性,却最终免不去灭亡的悲剧,这也恰恰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其不合理性。
(一)分权制度给宋朝廷带来的稳定局面
宋朝廷在建立之初所建立的精致的政治制度确实为宋朝廷带来了短暂的稳定的局面,相应的措施能够带来相应的社会反响。
设置通判负责监督,既能在一段时间内上保证了官员的清廉,又能使方便中央对地方的督查和控制;设置转运使抽调地方的财政,从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形成弱枝强干,守内虚外的局面,这样能够有效预防地方的农民起义、预防叛乱等。
不可否认,如此精致的分权可以是官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加上理学的盛行,忠君爱国思想深入人心,确实给宋朝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二)不断的分权最终造成了宋朝的积弱
虽说分权的确带来的一定的好处,但是,长期执行这样的分权制度对宋朝廷来说最终肯定是弊大于利的。
通判可以监督,但是长期以来不免会被贿赂。且原本一个人的工作,现在是派几个人去监督,通俗的来说,就是政府不仅需要付原本那个人的工资,现在还要加上监督员的工资。
如果监督员再不能起作用的话,更是对朝廷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极易造成冗官冗兵冗费这样的“三冗问题”的局面。
转运使的工作更是无中生有,原本只需每年按时交税即可,现在由转运使时常抽调各地的财政,地区的财政空虚,官员贪污,最终苦了的只有百姓。
直接致使宋灭亡的,想必就是宋朝实施的“更戌法”,这项政策直接导致了带兵打仗的将军在军中没有威信,无法发挥实力;军中的士兵不识将军,不服调配。军中缺乏凝聚力,没了军心,如何打胜仗?
恰巧宋朝要时时提防着辽、金的突袭,最后因为宋朝廷的积弱,重文轻武导致无将可用;弱枝强干,守内虚外是地方无力支援;剥削人民,失去民心,失去江山。
宋朝是在精密的分权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在愈发精密的分权中灭亡的。
参考文献:
《宋史 石守信传》
《宋代监察制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6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