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清朝活得最滋润的皇帝。他从小就养尊处优,深受祖父康熙的喜爱。雍正元年就被立为继承人,没有经历父亲夺嫡那样的腥风血雨。25岁登基,又处在历史最好的节点,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为他的统治打下了了良好的基础。乾隆文治武功,大清在他治下达到最鼎盛时期。看到国泰民安,他也吃嘛嘛香,身体倍棒,一直活到89岁,是世界掌握皇权时间最长的君主。期间,虽退位当了三年太上皇玩玩,但一直大权在握。乾隆还是个文艺青年,也是大玩家,懂得生活,乐于享乐。
乾隆曾六下江南,六上五台山,八谒曲阜,四巡盛京,木兰秋狝更是有50次之多。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西师”是指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新疆一事,这是乾隆一生最大的“武功”。乾隆将“南巡”和“西师”相提并论,足见在乾隆心目中是十分看重“南巡”的“事功”的。
的确,从规模之大(2500人)、时间之长(每次100天以上,时间跨度33年)、行程之远等来看,乾隆的南巡在中国帝王中是前无古人的。
至于乾隆南巡的目的和其他功过是非,本文不多涉及,仅谈一下他南巡时的铺张和经费问题。
乾隆南巡之铺张
很多人都看过张国立演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康熙微服私访时只带着三德子、小桃红、宜妃和法印和尚四个人。这是“微服私访”,也是“戏说”,当不了真。康熙也曾六下江南,但他为人低调,轻车简从,不讲排场,只带了扈从三百人。所到之处,一般住在地方衙署。康熙还规定所有南巡产生的一切费用,均取自内帑(内务府出钱),不取民间一丝一毫。
和他的爷爷康熙相比,乾隆要高调得多。每次出巡的前一年,都要派一位亲王打前站。负责勘查路线、铺路修桥、修建行宫等。
乾隆帝每次南巡都于正月十五前后从京师出发,经直隶、山东到江苏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进入浙江境内,再由嘉兴、石门抵达杭州。
《乾隆南巡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的国宝级书画珍品之一。全套共12卷,总长154.17米。
我们来看看“御道”规格:中心正路宽1丈6尺,两旁马路宽7尺,帮3尺。路面坚实、平整、笔直。石桥石路,都要用黄土铺垫。 因为御道要求笔直,不能随意弯曲,为此许多老百姓被拆房占地,甚至祖坟也要迁移。
乾隆首次南巡,皇太后皇后嫔妃、王公大臣、章京侍卫、扈从兵丁,一行多达2500余人,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每一位大臣需5匹马,章京侍卫一人3匹,护军主要人员一人2匹,其余两人合3匹。此次随往江浙大臣33名,章京、侍卫、官员等611员,兵丁2559名,合计需要马匹6690余匹。运物品的骡车四百多辆,调用的骆驼八九百匹,征用的夫役不计其数。
在水路,则用船1000多只,旌旗招展,首尾衔接。乾隆的御用舟称作安福舻、翔凤艇,动用了3600个纤夫在陆地拉纤。由此可见南巡排场之大。
清代画师徐杨曾绘制《乾隆南巡图》12卷,详细描绘了乾隆南巡的盛景。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南巡动用了大驾卤簿的(卤簿是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康熙南巡时没动用卤簿),前面是先导部队,后面是豹尾枪队压阵,御前侍卫居中护驾,尽显大清天子的威仪。
后面压阵的豹尾枪队
从京城到杭州,沿途兴建了30多处行宫,里面陈列古玩珍奇。
乾隆还喜欢搞欢迎仪式,规定御驾经过的15里内,官员要穿着朝服迎驾。那夹道欢迎、山呼万岁的景象让他特有满足感。
此外南巡中的吃喝玩乐,也是极尽奢靡,这里就不一而足了。
乾隆南巡之经费
南巡前乾隆也多次告诫地方官员:“力屏浮华”,“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奢靡之是戒。”说得多好听,但他是说一套,做一套。对地方官员的逢迎,他不仅默许,还多加奖励。
据统计,康熙每次南巡的费用在一两万左右,乾隆六次南巡大致花费了白银二千多万两。
乾隆巡幸的费用由大清国库和地方财政支出为主,称为“正帑” 。由于很多大臣反对乾隆南巡,所以乾隆也多次下旨禁止官吏借此层层盘剥。这样经费就捉襟见肘,又有损天子威仪。这时乾隆想到了一贯出手豪绰的土豪集团——两淮盐商。
扬州盐商修建的个园
两淮盐商当时都是大土豪,“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 他们垄断了全国食盐流通的全过程,肆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获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
据两淮盐政吉庆在《奏为圣驾南巡两淮商人程可正等公捐百万银两事》奏折中称“江省幸蒙恩允南巡,万姓欢腾,淮商倍切所需费用久愿公捐,其踊跃难形情状”。
既然人家是发自内心踊跃捐款,朕怎么能下令禁止呢?
盐商对乾隆南巡的资助首先是捐银。如乾隆二十六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两淮盐商每次都捐银100万两,这些钱相当一部分被充作南巡时扬州官府办差及乾隆帝赏赐之用。
《乾隆南巡图》第五卷《金山放船至焦山》
乾隆南巡所建扬州行宫的出资人多为盐商。集资修建当地行宫的商人一共修建了楼廊5154间,亭台196座。住进行宫享乐的乾隆欣然写道:“虽然商力非民力,但觉今年胜昔年。”
此外,盐商还直接办理接驾等事,负责供应皇帝南巡的日常所需。为迎接南巡,盐商们还不惜花费巨资,蓄养花、雅两部戏曲班子,在数十里长的河两岸,搭起戏台,奏乐演戏。
《乾隆南巡图》第七卷《入浙江境到嘉兴烟雨楼》
乾隆也懂得“礼尚往来”,除了给商人大量的空头官衔外,有时乾隆帝也给商人一些实际好处,如四十五年,免除两淮盐商未交税银一百二十万两,缓征银二十七万两;四十七年,免除淮南商人未完银二百万两。此外,还允许盐商在规定领取的盐引之外,每引加耗二十斤。
后人在评价乾隆六次南巡时说:“劳民伤财,卒耗元气,而中国无宁岁焉”。这一点乾隆临死前才认识到:“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伤有益!”的确如此,乾隆南巡加重了官场风气的破坏,激化了阶级矛盾。乾隆末年,大清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大清皇帝再也没有南巡的,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清没钱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60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