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孝文帝的三大汉化举措,看起来是一回事,本质却天差地别

孝文帝的三大汉化举措,看起来是一回事,本质却天差地别

北魏是我们历史中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站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看,北魏并不起眼,但其所在位的皇帝却值得注目。五岁时拓跋宏继位称帝,但由于年纪尚小,所以朝中大事均由拓跋宏的祖母文明太后所决断,也正是文明太后这位有着长远眼光得长辈,给拓跋宏带来了极其大的影响。在众多影响之中,最关键的则是改革汉化。在文明太后不断中央集权的策略下,北魏政权越发意识到想要真正立足根本,还是要学习中原精神,如何治理国家更是重中之重。

北魏孝文帝

但中原文化的沉淀需要时间,悠长历史的惯性并非一时之间就可以取代的。就如同南北朝时期大多数国家一样,魏孝文帝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只看到了中原治国的表面,却忽略了根本。在形式上做到以儒治国,但只学习到了儒学的繁文缛节,繁琐礼仪,却没有掌握儒家思想的精髓。所以魏孝文帝的改革只能从表面上看到勃兴之象,但根本上还是缺乏底蕴。

改姓氏

正所谓有样学样,虽然魏孝文帝可以参考历代王朝治国理念,但却不懂得进行筛选。例如门阀,门阀士族往往能够左右朝廷举措,甚至危及国家根本。这本应该是糟粕,却也被魏孝文帝学来了。《北史·魏本纪·卷三》中记载:“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元氏。”;另外将很多原本属于鲜卑的姓氏改为了汉姓。《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这里魏孝文帝改姓的原因就是为了树立门阀,不光是改了姓氏,还生硬的划分出了高低级别的姓氏,以此作为选拔官员时所看的门第出身。

鲜卑拓跋氏

而为了能够进一步使得鲜卑汉化,魏孝文帝主动与士族联姻,先后将卢敏、王琼、李冲等人的女儿纳为妃子,而这些人物都是当时汉人士族的代表。特别是魏孝文帝根据自己所划分的形式等级给予了不同的特权和待遇,原本改姓氏就已经激发了矛盾,再待遇不同和特权多寡的区别下,矛盾进一步激化。门阀制度是一种落后而且弊端颇多的制度,魏孝文帝未加区分而且强行介入,所造成的只会是反效果。

右衽和左衽

除去对姓氏的更改以外,还有一个重大的举措就在于禁止胡服。《北史·魏本纪三》记载:“壬寅,革衣服之制。”;这一条制度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妥,唯一不妥的点就在于魏孝文帝对汉化服装的理解。《北史·魏本纪三》中记载了魏孝文帝的喜好:“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 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善谈庄、老是他青睐于汉族文化的特点,但魏孝文帝却只了解了肤浅的表面。儒学注重礼仪,细节到衣服的左右折叠方式都代表着不同的涵义。

汉服中的“右衽”Y尾巴向右

古人的穿着都带有长长的衣襟,而这衣襟的折叠方式就是区分外族和汉族的方式。比如胸前衣襟折叠时尾部向左,那么称为左衽,反之则称为右衽。汉族的习俗是穿衣服一定要右衽,左衽是死者特有的着装方式,又或者是外族的着装方式。可见在衣服的穿着细节上,就能看出汉族文化的底蕴。同样这也引出了儒学着装要求的核心是在于区分,而不是为礼仪而礼仪。平民和君王大臣之间的区别,能够在服装上体现,这是根本。

鲜卑服侍俑

但魏孝文帝却没有看到只其中的奥秘,只是要去不能穿胡服,一律更改为汉服。但汉服规格,什么身份穿着什么搭配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改不改汉服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设立服装等级划分,能够区分平民和君臣之间的差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便是清朝,清朝时期的旗装就是依照儒家衣冠规则来设计的,样式不同但目的却达到了。

禁胡语

《魏书》记载:“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除了禁止胡服以外,魏孝文帝又进一步改革提出禁止胡语,朝廷之中三十岁以下的新生代官员,一律不可以再说鲜卑语言,而是改用汉语。从积极方面看,普及汉语可以方便学习汉文化,同时在古代大部分的经典著作和思想精髓,都是由汉语书写而成的。在加上北魏统治下依旧有汉人,汉人需要汉治是不可避免的。

强硬的更改并无过错,但禁止使用原有的语言就过于吹毛求疵了。同样以清朝为例,清朝的皇帝从小就要学习几门语言,《清圣祖实录》当中就有记载,康熙从小就学习了蒙、汉、满语等多种语言,同时虽然普遍使用汉语,但依旧将满语作为“国语”。在满族大臣上的折子里,皇帝也会用满语作批示。可见语言的更改并不需要废除原有民族的语言,这也正是魏孝文帝并未深思熟虑的地方。

改革问题

魏孝文帝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促进了北魏的发展,但在魏孝文帝去世三十余年北魏则分崩离析,其本质原因就在于魏孝文帝在汲取汉族文化和思想时,太注重于表面,而没有在根本上领悟精髓。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自豪感,魏孝文帝崇尚汉文化、汉思想,一味摒弃了自身的文化,这也导致鲜卑人对此难以接受。这一点在魏孝文帝的太子身上就足见一二,《北史·卷二十二》记载:“高祖幸崧岳,恂留守金墉,于西掖门内与左右谋,欲召牧马轻骑奔代,手刃道悦于禁中。”;太子元恂一直都反感汉化,更不习惯住在洛阳,私下换成鲜卑服装,而且连夜逃回旧都大平。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魏孝文帝在这件事情后将太子废黜贬为平民,之后更是赐死太子,这也仅仅是当时魏孝文帝在民族融合时的一个缩影。面对平民百姓心中的无法接受,魏孝文帝也是采取强硬的方式。让鲜卑人短时间内抛弃旧有的生活习惯,转而接受新鲜事物,本身就极具困难。同时魏孝文帝在汉文化的传承上,缺乏了深度思考,以至于学了个样子却无法得益于此,所以总体来说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失败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5275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