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走进高昌故城

走进高昌故城

走进高昌故城

作者:藕塘孤荷


(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鸟瞰图)

来到新疆吐鲁番盆地,一个喜欢历史文化的人,高昌故城不能不去看一看。

高昌故城遗址位于火焰山南麓、吐鲁番市东约40公里的三堡乡。它是公元前一世纪,由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它是西汉至元明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中心城镇,历经西汉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鹘等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400年左右,它是吐鲁番地区千年沧桑的见证。

(高昌故城远景。邓先生提供)

2019年8月1日下午,我和几位朋友一起游览完交河故城之后,来到高昌故城,领略有两千年历史的高昌故城曾拥有的昔日辉煌。

这里没有绮丽的花草树木,没有雄伟壮观的建筑楼宇,甚至连一点游乐性设施都没有!但是,假使你懂得一点点西域高昌辉煌的历史和不负楼兰的盛名,你就会和我一样,心甘情愿冒着盛夏酷暑来这睹物思古,怀念高昌国曾经的辉煌,为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古代文明而自豪!

(高昌故城售票厅门前广场上玄奘风尘仆仆样子的雕像。摄影:藕塘孤荷)

下车走向售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代高僧玄奘手持锡杖风尘仆仆前行的雕像,这就暗示这个高昌故城一定与唐僧玄奘有着很大关系。古城售票厅总体造型是唐代官帽的样子。

买好门票,登上游览车开始游览,发现讲解员不是像其它景点一样的美女导游,而是一位男士,并且是一位年龄偏大的老者,这是我走过全国众多景点中,还是第一次碰到。他自我介绍姓邓,多次参与高昌故城的研究与修复工作。他说的普通话比较标准,没有西北口音,一人临时兼任游览车司机和解说员两个职务,游览车开动了,老邓的声情并茂的解说也就开始了。

“古城的残垣断壁不会说话,它无法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的风云变幻,但从高昌王国的王族墓葬——阿斯塔纳墓葬出土的文书典籍告诉后人,高昌故城的建筑,浸染着汉文化的精髓,不仅有东西南北中的方位之别,更有青阳、建阳,玄德、金章等九个城门的称谓。只可惜,这座城自西汉起,另经魏晋至元末1400多年的高昌古城,不仅在战火中湮没,更在19世纪末期以来,沙俄、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列强强盗,先后来到高昌故城这里劫掠文物,一些价值连城的文物,被掠夺运到海外他国。古城沧桑,空留残垣断壁和佛龛空洞,诉说国难当头的风云和悲怆。”老邓的解说,声调略带嘶哑,在这特定的地方,有着沧桑和悲凉之感。

(高昌故城南大门。摄影:藕塘孤荷)

我们随游览车首先来到了高昌故城南大门。高昌故城,有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平面呈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外城周长5.44千米,城址面积为198公顷,3000亩地,遗产区总面积459.97公顷,城垣保存较好,内层由于多种因素损坏严重,现在只保留的西侧南侧,局部城墙遗址,宫城保存相对较好。

进入故城南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南城墙由黄土夯作而成,夯筑城墙宽度8-12米不等,间杂少量的土坯,城墙上有极清晰的许多夹棍眼(注①)。城墙外侧,每隔30米至50米之间的距离就设有一个利于城墙防守的马面(注②),现存城墙高度在11.5米左右,墙基厚度约12米,整个高昌古城,全部是生土遗址建筑。

(高昌故城城墙上城墙上有极清晰的许多夹棍眼。摄影:柯宏胜)

穿过南门,豁然开朗,古城全貌一览无遗,高大的城墙、星罗棋布的佛塔,远处红红的火焰山,白雪皑皑的天山,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天山雪水顺着火焰山流下,滋养了古今吐鲁番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感叹,在经历几千年的风雨之后,故城还能保持如此之完整,能保留大量的佛教寺院和与之相关的古墓葬、石窟寺以及精美的出土文物。

能够保存如此完好,就其自然环境原因方面来说,这与吐鲁番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有直接关系。吐鲁番是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历史上就有“火洲”之称,这里有49.6℃的最高气温记录,地表温度最高也曾达到89.2℃,当地民间有沙窝里蒸熟鸡蛋,石头上烤熟面饼的说法,且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达到3000毫米,炎热、干燥、少雨,使其具备最好的保存条件。

建筑如果真是凝固的音乐,浩浩一座高昌故城,则恰如时光遗落在苍茫西域的一首古曲长调。断垣残壁间,凋敝荒寂中,隐隐有戍边的金戈铁马之呐喊嘶鸣,又盛放着汉唐恢弘雄浑的精神花朵。

(东南小佛寺,上有历代各种文字涂鸦。摄影:藕塘孤荷)

东南小佛寺,是我们下车参观的第一个重点景点。东南小佛寺位于故城的东南角,遗址南北长17米,东西宽12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由南部窟形建筑和北部塔型建筑构成,呈前窟后塔的布局。其中窟形建筑,呈东西向长方形,横券顶;窟内中部设坛,壁上绘有壁画。壁画有浓厚的藏传佛教的风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佛殿正壁的佛座拏具(注③),采用中亚流行的对兽形象。北部塔为藏密曼陀罗塔,塔型建筑平面为复合“亚”字形,现存6层,高5.4米,以夯土和土坯筑成。根据壁画的风格和塔的造型分析,建筑时代为蒙元统治的高昌回鹘时期(公元12-13世纪)。当地人称为“八十凸角佛寺”,是城北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种小型佛寺。


(窟形建筑内有浓厚藏传佛教风格壁画。摄影:藕塘孤荷)

3号民居,位于高昌故城东部紧邻城墙,新疆考古所2009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民居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半部为一组带院落的套房,有前院,房屋(5间)、回廊和后院4部分组成;东半部掩埋在扰土层下,由佛寺一座,房屋五间组成,时代为唐至回鹘时期,出土遗物较多,主要有陶器、铜、铁、石器、钱币和边长为42厘米的青砖等等,也有另外有少量的动物骨骼。

3号民居出土的古钱币有开元通宝,建中通宝及皇宋通宝,见证了高昌城作为西州的州城,与唐帝国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在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之后,高昌城与龟兹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也见证了高昌回鹘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以及双方之间的丝路贸易的繁盛。

(可汗堡现景之一。摄影:藕塘孤荷)


(可汗堡现景之二。摄影:藕塘孤荷)

接着,我们来到宫城参观。宫城就是可汗堡。“可汗堡”是维吾尔语译音,也就是可汗居住的地方,是高昌城内宫殿区和衙署区。遗址位于内城中部偏北,平面呈不规则方形,边长约210米,总面积3.4公顷。堡内北部土台上,现存残高15米的夯筑方塔形建筑遗存;土台西侧下沉式庭院遗址推测为宫殿建筑;土台南部大片建筑遗迹推测为居住遗址;土台东部为佛寺遗址,曾出土北凉承平三年(公元445年)“沮聚安周造寺功德碑”,发现壁画和回鹘文题记等文物。可汗堡是一座由高塔、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三者综合组成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立体式建筑。

(高昌故城城内与城外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摄影:藕塘孤荷)

站在进入可汗堡门前的木制栈道上,可以透过古老的残剩城墙,可以看见城外伊斯兰教的教堂。目前,吐鲁番甚至整个新疆都不再信仰佛教,而是伊斯兰教盛行。古老城内的佛教遗址与故城外的伊斯兰教尖顶教堂相对照,是现代与古老历史的碰撞。

唐僧玄奘西域取经路线图

提起可汗堡,不能不说高昌王麴文泰与高僧玄奘的深情厚谊的故事。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即汉武帝的军队筑成高昌故城后700年,27岁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为了探求佛法求取真经,冒着生命危险,偷偷离开长安,踏上西天取经之路。由于玄奘没有得到唐朝政府的批准,没有政府发的公文,他只能混在西域商人中出行,路上曾被唐朝廷凉州地方官员下令捉拿、曾被玉门关外五个烽火台的守边兵士张弓放箭险些射伤,常常是昼伏夜出,惶惶不可终日。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国都寺庙林立,闻讯玄奘法师到来,高昌王亲自举着火把迎接他,把他安排在王宫内居住。随后,高昌王每日在300弟子面前跪地当凳子,让玄奘法师踩着他的背,登上法座讲经。高昌王劝说玄奘留在高昌当国师,并欲招玄奘为驸马,千方百计要留下玄奘。玄奘不从,绝食抗争,高昌王只好妥协,两人结为兄弟,要求讲经一个月再走,取经回来再留在高昌讲经三年。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至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高昌民众,夹道相送,高昌王麴文泰更是不舍地抱住大师大哭,还亲自送至一百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玄奘为此深受感动,誓约取得真经,回来先在高昌国宣讲三年。孰料,当他取经返回高昌国时,麴文泰己病死,高昌国也被大唐讨灭。玄奘痛哭跪地,诵经十卷,怅然东归,伤心难抑!高昌王成就了玄奘的事业。因为只有到了高昌,才改变了玄奘只身一人前往古印度的窘态,大量的物资支持,才使取经成功成为可能。漫步故城内,梵音袅袅,仿佛玄奘正在给高昌王和大臣们在讲解佛经呢!

(玄奘法师在高昌故城西南大佛寺讲经复原图。邓先生 提供)


(玄奘在西南大佛寺讲经复原图)


(可汗堡埋在地下的宫殿。摄影:藕塘孤荷)


(可汗堡正在坍塌的城墙。摄影:藕塘孤荷)

故城城墙保护最好的部分是内城西城墙。内城西城墙高大宏伟,南北长1000米,兼有毁坏,高度不等,全为夯筑,墙体中,存多层桁木痕,遗址下层土坯尺寸较小,上层土坯大,应该为不同时代的建筑。

现在,我们一起参观西城门。西城楼位于西部城墙的中部,保留着瓮城墙,以及西、北双向两个城门的缺口,主门道为南北向,门道宽25米,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就会明白,西城墙与其它城墙外部特征是有所区别的。西城墙可以明显看到很多现在维修加固的痕迹,还有防风化处理、土坯砌补与支护一系列技术手段,修旧如旧,严格保持了文物原状。

(故城这个减地留墙的公共场所面积不小。摄影:藕塘孤荷)


(古城墙的土块坍塌下一大块。摄影:藕塘孤荷)


正采取防风化处理、土坯砌补与支护一系列技术手段保护古城墙。摄影:藕塘孤荷

随着游览车的开动,我们来到参观的最后一站——西南大佛寺。西南大佛寺,位于整个故城的西南部,是城内最大的佛教寺院,遗址面积10,400平方米,修建于回鹘高昌时期,由大门、庭院、讲经堂,藏经堂、大殿和僧房等组成。主体建筑是中心塔柱,是印度窣堵坡(注④)的演化形式,是佛教从西往东传播的实物见证,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0米。寺院门向朝东,两侧有高大的建筑遗址,方形庭院,正对中心塔殿遗址,右侧为方形穹顶建筑经坛残址,北、西、南三面是大佛寺外围建筑的排房遗址。房址内发现有灰炕、壁炉、灶台、换气孔等遗迹,排房为高昌回鹘时期遗存,集中分布在佛寺长宽各200米的方形区域内。大佛寺中心塔殿遗址位于西南大寺西部正中,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塔殿平面方形,建于高大的基座之上,四周围墙残高10米左右,下部有高大的基座轮廓,墙身外侧留有大型木构件的卯孔痕迹。塔殿中部为方塔形中心柱,塔身南面有佛龛,尚存佛像完好。下面一层三座大佛龛,上部三层,每层各有七座小佛龛。佛殿前面是讲经的小平台,平台下是个广场,据说当年高僧玄奘在高昌城期间,每天就是在这里面对众多信徒讲经的。


(西南大佛寺讲经堂,墙上至少有26种古今文字。摄影:藕塘孤荷)


(西南大佛寺讲经堂内景。摄影:藕塘孤荷)


西南大佛寺主体建筑是中心塔柱。摄影:藕塘孤荷


(大佛寺主体下面一层三座大佛龛,上部三层,每层各有七座小佛龛。摄影:藕塘孤荷)

参观完西南大佛寺,我们乘老邓驾驶的游览车重新回到故城南大门。游览和讲解都进入了尾声。

讲解员老邓黯然地指着新坍塌的城墙介绍说:近年来城墙风化坍塌的速度在加快,也许某一天故城可能就自然消失了。因此,保护的力度要加大。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是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近些年投资两亿多元,已先后对高昌故城开展了五期抢险加固保护工程和基础保护设施建设,考古发掘也在陆续展开。2014年夏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高昌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已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南大佛寺排房。摄影:藕塘孤荷)


(西南大佛寺水井、排房等附属设施。摄影:藕塘孤荷)

我曾在诗歌《北凉古都遗址观感》中说过:“时间是一堆燃烧的柴火/剩留到眼前的灰烬很少很少”(注⑤),高昌故城确实是一部凝固的历史的巨著,但是遗留给我们后人的东西已经不多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思考!

纵观高昌故城的历史,历经1400多年,其间由盛及衰,演绎了一部西域部族的兴亡史。汉唐以来,高昌城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高昌城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转运中心,是声名远播的国际大都会。当时,波斯等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了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当时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注释⑥)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高昌毕竟属于民族杂居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态,语种形态丰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并擅长制作美食,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正是高昌人的骄傲,他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时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在高昌故城讲经堂的外墙壁上,留下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覆盖在一层层古老的文字上面,那些古老的文字有:汉字、西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古突厥(Qrkhon)文、粟特文、藏文、古回鹘文、以及在丝路上曾经通用的佉卢文(Kharosthi)等,成为最古老的涂鸦。超过26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的文字,同样是历史跨度最长的涂鸦和印记。这些都从侧面证明了高昌故城昔日的辉煌。

大佛寺讲经堂。(景区邓先生提供)


(高昌故城不少城墙都有坍塌现象,亟需加强保护。摄影:藕塘孤荷)

夕阳劲风,荒草悲歌,我们游走于高昌故城,心中陡涌出一种莫名的忧伤。在国王的宫殿废墟,在玄奘讲经的法堂,在曾经的小桥流水的花园,在僧众云集的居所,我能想象到高昌国的繁华和祥和,我能在夕阳晚霞折射在土墙上的金色光彩里,感知到一个以佛教治国的国王的热衷和理想。然而,战争毁灭了文明,毁灭一切,战争让繁华的千年都城变成了一片废墟……高昌故城今日荒凉在诉说:我们要保卫和平,要坚决摒弃战争……


藕塘孤荷2019年12月6日夜补记于古庐州

【注释】

①夹棍眼:古代的一种建筑技术。筑墙为了固定土,利于夯实,一般才用夹棍板筑法。即筑板外边用棍子(桩子)固定,棍子一头打入墙中,墙面留下的孔即称夹棍眼。

②马面:指的是古代城墙的马面,在中国冷兵器的古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俗称为“马面”。

③拏(ná,同拿)具:是藏传佛教密宗中六种法相装饰,称为“六拏具”。据《造像量度经》中所说,六拏具分别为伽噌拏、布啰拏、那啰拏、波啰拏、福啰拏、 救啰拏。伽噌拏,意思是大鹏,寓慈悲;布啰拏意思是鲸鱼,表保护;那啰拏,意为龙女,是救度相;波啰拏,意为童男,是资福之相;福啰拏,意为兽王,是自在相;救啰拏,象王,意为善师。

④窣堵坡:也叫“窣(sū)堵波”,音译自梵文的स्तूप(stūpa),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及东南亚国家比较普遍。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就是坟冢的意思。开始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佛出生、涅盘的地方都要建塔,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相供奉佛舍利。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

⑤引自《雪泥鸿迹》,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2015年1月第一版,068页。

⑥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431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景教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成为汉学研究一个活跃的领域。唐朝时曾一度在长安兴盛,并在全国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

佉卢文:佉(qū,古同“祛”)卢文是一种古代文字,通用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和中亚的阿富汗一带, 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阿育王时期的碑刻《法敕刻文》),至公元3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纪才彻底被遗弃。佉卢文是现在的中国新疆地区最早使用的民族古文字之一,又名“佉卢书”、“佉楼书”。佉卢文是梵语“佉卢虱吒”一词的简称,该名出于古代佛经译本,意为“驴唇”。相传,佉卢文是一位古印度叫“驴唇”的仙人创造的,他形象古怪,文字因名"驴唇"。后经学者考证,佉卢文最原始的意义其实是“像驴唇形状的文字”。

1xFwV7T�.�A2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2679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