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三个人的贪欲围绕的战争,汗血宝马流的不是汗而是血

三个人的贪欲围绕的战争,汗血宝马流的不是汗而是血

人的贪欲往往是没有止境的,强调风险的同时,又有很多人甘愿为了风险而冒险尝试。从小处说这是人性的使然,但往大来说,这可能引起一场战争。晚年时期的汉武帝早已经是意气风发,被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汉帝国先后击败了匈奴,平定了南越。版图的扩张和军事的强大,让汉武帝的权力也空前壮大,在权力膨胀的后面,自然是汉武帝孩子气的一面。只要是汉武帝想要的,总会想尽办法去获得,哪怕是牺牲无数将士的生命。就比如这一次,汉武帝想要的是天马。

汉武帝画像

祸起萧墙

张骞出使西域时,曾从乌孙给汉武帝带回来一批高头大马。眼看着乌孙的马比汉朝本土的战马优良,一高兴之下汉武帝则是给乌孙马取了个响亮的名称,称为“天马”。然而一个传说却动摇了乌孙马的地位,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原来还未等乌孙马感受荣耀,汉武帝刘彻就得知了关于大宛汗血宝马的传说。

张骞出使西域图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归故里时,曾对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其中对大宛的描述就有“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本已经勾起了汉武帝的无尽念想,如今有让汉武帝听闻了大宛宝马来自于天马所生,传说在大宛附近的神山上有一匹天马。而大宛人将很多的姿容秀丽的母马放在山下诱惑天马。终于天马耐不住寂寞,也就在和大宛母马的交合下,诞生了大宛的宝马。据说这宝马可以日行千里,甚至流出的汗都是红色的,故而称汗血宝马。也难怪汉武帝会动心,也只有这样的宝马才能成为天马,乌孙马的天马称号丢的不冤。

汉武帝和大宛国的贪欲

汉武帝有过对战匈奴的经验,也深刻感受过缺战马的疼痛感。因此在听闻传说之后的汉武帝说干就干,只是汉武帝也并非只懂战争,这一次他用了最和平的方式:“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也就是派车令为使者带领着使者团去大宛换马,而筹码则是一匹如同真马大小的金马。由此看来汉武帝的贪欲在于要马,只不过这时候要的还算和平。相比起大宛国王来说,汉武帝的做法已经是彰显了大国风范。

汉朝和大宛的位置图

大宛国王的贪欲在哪?当车令等人从汉朝不辞辛苦的将金马送到时,大宛国王却在和自己的国相合计如何吞下金马,并且毫不付出。而大宛国的底气就是,在汉朝屡次派来的使者团中,大多数都因为路途遥远,物资匮乏导致死去一半。因此大宛国王相当的认为,汉朝即使派兵前来攻打,恐怕也是鞭长莫及有心无力。最终也就有了结论,大宛国王认为得罪汉武帝的风险值得,这匹金马又想要,汗血宝马不想给。

大宛马

不过这一次出使大宛的使者车令在《史记》中被称为是壮士,他也的确对的起这个称号。在车令看来,让汉朝盛名受损显然是不尊重的。既然你肯给宝马,那么金马也别想要了。但是一人之力如何拖走如真马大小的金马呢?于是车令干脆用锤子砸烂了金马,这等壮举堪称英雄。后果也可想而知,在车令使者团准备回汉朝时,大宛国的做法是“令其东边郁成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因此一场战争就在这一次汉朝使者全军覆没的悲剧下展开了。

大宛夺马战

大宛国的不识抬举,汉武帝自然是勃然大怒,在天子之怒的背后就意味着流血。这已经不再单纯的是汉武帝要马了,而是为了天朝大国的面子。不过当时卫青将军已薨(hong,代表去世),派谁去出征大宛呢?汉武帝再一次发扬了自己选拔将领的任性风格,培养的人才总是和女人有关。卫青、霍去病和卫子夫有关,而这一次出征的李广利则是和李夫人有关。李夫人是继卫子夫之后,汉武帝身边的又一传奇女子,爱屋及乌的情况下,汉武帝有意培养其弟弟李广利为将。况且又有将军姚定汉说:“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彊弩射之,即尽虏破宛矣。”,三千就可平定,这样的美差相信李广利能够做到。如此一来也能让汉武帝名正言顺的提拔这位小舅子,何乐而不为呢?

贰师将军李广利

只不过汉武帝高估了自己的运气,卫青和霍去病的案例终究是没有上演,李广利的军事才能非常一般。先来看看李广利出征时的配置:

《汉书》记载:“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赵始成为军正,故浩侯王恢使导军,而李哆为校尉,制军事。”

李广利

从这两则资料中能够看到,李广利出征时一共带着六千精锐骑兵以及万人死囚军队,前往攻打一个在姚定汉眼里三千精兵就能击破的大宛。同时李广利此次完全是为了贴金,因为陪同前往的有赵始成、王恢、李哆这些经验干将。光从数据上来看,这是一场必胜的战役。然而结果往往就是出人意料,第一次出征就以失败告终,甚至连大宛的面李广利都没能见到。

“贰师将军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攻郁成,郁成大破之,所杀伤甚众。”——《史记》

这位贰师将军李广利新官上任,一朝发达的后遗症就体现了出来,克扣粮饷、上行下效,面对好不容易来的权力,李广利第一件事就是想着贪污。最终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军队早就耗尽了粮草供应,以至于要一路靠打劫周边小国来维持军队用度。最终在大宛边上的郁成碰上了硬茬,虽然胜利了,但是汉军也消耗严重,以至于“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史记》)。所以这正是李广利的贪欲,使得必胜的战役牺牲了太多将士的性命。最为可恨的是李广利自知现在的实力恐怕打大宛是有去无回,因此撤退前往敦煌,原地待命。

“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馀匹,驴骡橐它以万数。多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传相奉伐宛,凡五十馀校尉。”

汉武帝

到了第二年夏天时,汉武帝再次发力,而这一次干脆是派出了六万人对李广利进行补充。并且为了解决补给问题,牛十万头、马儿三万余匹,粮草更是无数。这一次李广利也不敢怠慢,直奔大宛。慑于汉朝军力强盛,这一次途径的小国都是对汉军欢迎至极。等到大宛时,汉军军力多达三万。不过尽管如此,还是受到了大宛激烈的抵抗。最终在随军水工的帮助下,破坏了大宛的水道,才真正逼降了大宛,大宛国王在国内兵变的情况被杀。

汗血宝马的血,的确是红色的

最终整个战争的胜利归汉朝所有,但这是真正的胜利吗?汉武帝在获取所谓天马的过程之中,先后投入了不下十万人。第一次李广利的失败,使得接近五分之一的将士丢了性命,而且李广利也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再来看看最终胜利的果实——战利品:“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馀匹,而立宛贵人之故待遇汉使善者名昧蔡以为宛王,与盟而罢兵。”;也就是说这些无辜的性命,仅仅只是换来了数十匹天马,三千多中马。

汗血宝马

而且在汉武帝如此兴师动众的情况下,结果还非常的令人讽刺。时间长达四年多的战争,最后还是“终不得入中城。乃罢而引归。”;也就是说彻头彻尾李广利和汉军都没能进入大宛,可想而知在这一维度上汉武帝依旧是失败了。不过这些不再重要,汉武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天马。如传说一样,天马流出来的汗是红色的,只是不知道这是马的汗,还是无数将士的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1749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