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鎏金是中国一项传统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两汉最为普遍,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古代鎏金工艺亦称火镀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层加热400多℃使水银蒸发,金附着在器面,再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压光发亮。
它的特点是鎏金层极其薄,与原胎器物贴合紧密,看不出刻意装饰,尤其是通体鎏金工艺处理的器物几乎与金器一模一样,在装饰上能兼顾美观和有效减少成本。
历史
鎏金工艺发展到汉代已达到高峰,汉代贵族墓葬多有鎏金之器,且不像战国时期只施于小件,而是有了不少大件鎏金器,并往往鎏金工艺与与鎏银、镶嵌等工艺相结合,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体。
明、清两代鎏金器更是多不胜数,是鎏金工艺的顶峰时期,不仅在装饰品、工艺品上鎏,而且普遍用于寺观楼阁、府第陵寝和宫殿建筑上,如湖北圻春县圻州镇明荆端王朱厚烇次妃墓鎏金压胜钱,江西抚州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鎏金银凤冠。
古时鎏金除用于器物表面外,还用来给武器镀金,如隋唐时宇文成都的凤翅鎏金镗。而在近现代,鎏金技术仍然在流传。在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毛泽东主席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就是鎏金大字。
现代鎏金技术
十九世纪,德国迪高沙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了亮光黄金水,主要成分为贵金属黄金,少量银、铑的有机酸盐、树脂酸盐,加入松节油、樟脑油等等成分秘制调配而成。
制作时,选择优质黄金水配方,将黄金水均匀涂于陶瓷器物表面,进窑800℃烧制,有机酸盐于500- 600℃阶段挥发殆尽,留下高纯度的黄金成膜于陶瓷表面,拥有良好的光泽度和装饰效果。
该鎏金方法摆脱汞剂,拥有较高的窑烧温度,很高的黄金成膜纯度,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为欧洲餐饮器具装饰所使用,但对黄金水制备及窑烧技术要求较高。同时,因为烧成温度较高,对于瓷胎及釉面的熔融耐要求也较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0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