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妈咪
孩子小时候最爱的东西除了玩具就是糖,几乎每个孩子都躲不开糖果对他们的诱惑,但是很多时候,为了孩子的健康,很多愿望可能并不能都满足……
想吃糖被拒绝,孩子哭得很委屈
逛超市的时候,在收银台那里,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女儿指着收银台这一边放满糖果的货架问妈妈:“妈妈,我能吃这个糖吗?”
这个妈妈瞥了一眼然后说道:“不行!吃糖长蛀牙,回来长一口烂牙,你可别对着我哭!”
只见小女孩儿把手收回,小嘴撇着,样子委屈的不行,接着就开始小声啜泣。
而她的妈妈发现之后对着他说道:“妈妈也是为你好,这有什么好哭的?”
小女孩儿听到后,哭得更痛了……
当爸爸妈妈不想满足孩子的某些要求时,就会选择说“不”、“不行”、“不可以”,这些表述对孩子来说都是拒绝。
01
拒绝本身是自带伤害的
不光孩子,我们这些成年人在被拒绝之后都会觉得心灰意冷,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走出来,更何况孩子。尤其是3岁前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自己提出的要求不被满足时,内心的世界就像坍塌了一般,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被接纳,可能会上升到“爸爸妈妈不爱我”的想法。
孩子在提出要求的时候,都是满怀期待渴望被满足的,但是一旦被拒绝,那种失落感会跟孩子最开始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越是期待的,在被拒绝的那一刻就越是失落,心理落差会很大,这种心理落差就是一种伤害。
02
越是渴望得到的东西,在被拒绝后会更渴望!
大学有一位室友,特别喜欢吃零食,每次去学校超市都能买一大堆零食,但很多时候都只是两天的量,她说小时候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不让吃零食,现在终于自由了,想怎么吃怎么吃,大学四年下来,体重从120斤,飙到了160斤。
可能生活中还会发现一些人会对某些东西有一种特别的喜欢,有的不单单是因为喜欢,而是小时候没被满足,留下了“后遗症”,长大了,或者在有机会的时候,就要去填补心理上的空缺。
03
拒绝孩子,你真的会吗?
其实,这位妈妈原本是为孩子好才拒绝孩子吃糖的,在孩子这里就变成了“妈妈是不是不爱我才拒绝我”。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拒绝孩子,明明是为孩子好,但孩子却不能理解爸妈背后的深意,让孩子对家长产生误解,甚至怀疑自己。
所以,爸爸妈妈,就算拒绝孩子,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首先,试着理解孩子换位思考
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什么东西让自己对它很渴望的?你的孩子现在也是这种心情。我们小的时候,有很多事情不懂,爸爸妈妈总是在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时只觉得这些说辞就是为了不让你做,为了跟你作对,并不理解爸爸妈妈的真实意图。
等大了之后,经历过了才知道,原来爸爸妈妈以前说的不无道理,确实不能做某些事情。
你的孩子和你一样,不了解你的用意,所以你要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
其次,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告知危害
只要要求不过分,适当满足是好的。想吃糖,可以,别的孩子都能吃,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吃?可以让孩子吃一些,平时做好护齿工作就是,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糖吃多了的危害。
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片啊、绘本啊,让孩子看到一种更具象的“结局”,而不是爸爸妈妈嘴巴一张一合地说“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要让孩子知道不好是不好在哪儿。
最后,限制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去做
你不让孩子多吃糖,那自己也要控制住少吃或不吃,自身就要起到带头作用。如果只是禁止孩子接触一些东西,自己却背着孩子偷偷接触,一旦被孩子发现,爸爸妈妈的威严就荡然无存了,而且孩子的心理会受到更大的打击,所以爸爸妈妈也要以身作则。
教育孩子,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即便是拒绝,也要拒绝的让孩子心服口服才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9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