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皇帝的老师确实不一般,不但当得了官,还写得了史

皇帝的老师确实不一般,不但当得了官,还写得了史

张文艳

柯劭忞16岁入县学为生员,后应召入济南尚志书院读书,成为匡源的得意门生,不过中途辍学。清同治九年(1870年)20岁时得中乡试举人。中举后曾数次参加会试,但是都没有考中。在后来的十余年间,他和父亲一样,先后受聘于晋、粤、辽东等地的书院,担任这些书院的主讲一职。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柯劭忞终于中进士,遂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不久任编修,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治《春秋谷梁传》、《尚书》等儒学经典,学术成果颇丰,并为其岳丈吴汝纶订正了《尚书故》4册。

1901年,柯劭忞出任湖南省学正,任期4年。回京后,曾先后担任国子监司业、贵胄学堂总教司和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等职。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出任贵州提学使。两年后调回京城,在学部先后任丞参、度署右参议、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

清宣统二年(1910年),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成立了资政院,声望甚高的柯劭忞出任了资政院议员一职。这一年的10月,受资政院委派,柯劭忞出任宣慰使兼督办山东团练大臣。这个职务体现了柯劭忞对大清王朝的忠心,尽管岳父吴汝纶竭力劝阻,柯劭忞还是前去就任。不久,他又被调回北京,任典礼院学士,并被赐与“紫禁城骑马”的殊荣,其主要职责是教4岁的末代皇帝溥仪读书。柯劭忞是继匡源之后,清代胶州出的又一位皇帝的老师。

当溥仪的老师,是柯劭忞不愿出仕民国的举措,清王朝覆灭后,柯劭忞痛哭流涕,坚决不剪辫子,一直以清遗老的身份隐居不仕。1914年他被选为约法会议议员及参政院参政,都没有就职,袁世凯的面子他也不给。后来徐世昌请他出山,作为同年的进士,徐世昌本以为定能成功,结果还是碰了壁。

在学术上,柯劭忞有了施展才智的机会。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清史馆成立,循例组织学者编修前朝历史。前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为馆长,柯劭忞等为总纂。1928年,赵尔巽辞世,柯劭忞代理清史馆馆长职务,用14年的时间,组织100多人编写了536卷的《清史稿》。“《清史稿》中的《天文志》、《时历志》、《儒林传》、《文苑传》、《畴人传》等,都是由他来主纂的。”(《近代大儒柯劭忞》崔建利作)

与此同时,柯劭忞还致力于《元史》的重修。柯劭忞1922年完成了257卷150多万字的《新元史》。这部历时30余年完成的被誉为集元史研究之大成的史书,后来被列入“二十五史”之中。《新元史》成书以后,中外学术界对《新元史》也作了很高评价,认为此书集500多年各家研究之大成,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纠正了不少错误,“学识赅搏,精力绝伦”。章太炎先生盛赞《新元史》时说:“柯书繁富,视旧史为优,列入正史可无愧色。”虽然《新元史》略有争议,比如引文均未标明出处,并且承袭了一些陈旧的史学观点,但是此书还是为柯劭忞赢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因此书授予柯劭忞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柯绍忞除《新元史》外,还著有《新元史考证》(北京大学铅印版本)做了补充。1925年10月,柯劭忞又主持编纂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9184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