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大足石刻显震撼,传统文化洗心田——重庆大足两日游(上)

大足石刻显震撼,传统文化洗心田——重庆大足两日游(上)

时光飞逝,如驹过隙。转眼间,6月即将过完,近一个月星云昼变,阴雨绵绵,一直未能有合适的机会继续完成游遍重庆区县的夙愿。天算不如人愿,见缝插针,还是寻找机会继续完成心愿。终于等到这么一天,早上雨停天晴,赶快收拾,赶往汽车站。

今天打算前往大足,之所以选择去那里,因为偶然看到南怀瑾先生的书,里面对佛的讲解入木三分,脑海中不时浮现出l六道轮回的画面。读大学期间曾去过一次,时光境迁,这么多年过去了,经过岁月的沉淀,再去体会一下,看是否与佛有缘?

大足,位于重庆市西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组成部分。境内因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闻名海内外。大足石刻分别由北山石窟、宝顶山石窟、南山石窟、石篆山石窟、石门山石窟、多宝塔(简称“五山一塔”)构成,在1999年12月先于龙门、云冈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审定为“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大足距离主城不远,虽有高铁,但高铁站到大足石刻距离较远。倒不如坐汽车方便。睡到自然醒,吃过早饭,乘轻轨前往龙头寺汽车站。顺着出口指示,出来就是汽车站。安检完进入站厅,由于不是周末,站厅人员很少,几分钟买完票,时间刚好,8点过有一班。

回顾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铁,汽车处处可见,依稀记得乘坐大巴车出行好像还是多年以前。快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遗憾,速度掩盖了太多景观。慢虽少了些许疾驰,却多了份心安,体会时光流逝,岁月溢于心田。顺着指示缓步向前,在候车厅静静等待班车的出现。

广播提醒,刷票进站,汽车准点出发,徐徐出站。一路虽有缓堵,倒还顺坦。过了双碑隧道,一马平川,进入高速,疾驰向前。两边青山巍巍,绿意盎然。

10点半,车子顺利停靠大足汽车站。出站后右转,过马路就是公交车站,不同的线路规划在马路两边,地面有标示,还是比较方便。

宝顶山景区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景区内的主要人文景观宝顶石窟是以大、小佛湾为中心,方圆五里内凿结界造像13处的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石窟造像群。在路旁小等片刻,205路前往宝顶山景区的公交进站,可刷手机,可刷银行卡,还是方便。公交走走停停,50分钟到达宝顶镇。从侧门进入,经过博物馆,在蓝天白云衬托下,巍峨雄壮。不过进去需要出示景区门票才可以。

惯例照一张景区的导览图以备查看方向。途中红色区域为主要参观地点。

路口的石头顺手拍一张,从这个沿着阶梯下去就是石刻了。

道路两旁树木参天,绿荫凉凉,远处蓝天白云,青山翠披,一派祥和景象。走在其间,心旷神怡,俗事渐忘。

道路尽头,就是大佛湾景区的大门。印象中,以前来的时候这里不是这种景象,看来这么多年发展,景区规模不断扩大,一切都变了模样。

现场扫码买了140元的通票,上次来只看了宝顶,名声在外的北山不晓得具体模样,这次专程过来,一定要去看看那边不一样的风光。进入大门,地面铺砖显示出新修的迹象。太阳高照,虽然昨晚下了雨,但重庆的天气,只要有太阳,一切都阻挡不了它热情高涨。

继续向前,面前出现一道六边形小门,门上字迹依稀可见,青苔斑斑,展示出历史的沧桑。不知为何,楼梯处禁止通行,上面的俊男靓女,他们又为何在此欣赏风光?

穿过此门,转个弯就是大佛湾的石刻区域。大佛湾形似一个“U”形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据考证由南宋密宗僧人赵智凤(法名“智宗”)主持开刻,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淳祐九年(1249年)结束,历经70年建成今天的模样。

赵智凤何许人也?他为什么有能力主持开凿这旷古烁今的不朽杰作?相传赵智凤是大足米粮里溪人,5岁出家,青年时前往四川弥牟云游学法,乘承唐末五代柳本尊密宗教派,是一位既精通经、律、论、藏,又洞悉民俗的一代高僧。曾发誓要建造一座宏大的道场弘扬佛法,于是募捐了很大一笔钱,召集了大批工匠,并在他的组织下,精心设计,以佛教核心内容为主体,融合道家、儒家及民间故事等,修建了眼前的这犹如连环画卷的不朽之作。

转弯后铺面而来的就是一副柳本尊行化道场,规模宏大,令人震撼!

【21号:柳本尊行化事迹图】

整座龛高12.57米,宽25.4米,深7.5米,崖面倾斜,造像67尊,分三层排列,自上而下,逐层外挑,很好的运用了透视学原理。最上面一排是五佛四菩萨,中间为五佛,两边四个为菩萨。下层为柳本尊文武仆从侍卫图,正中间端坐的就是柳本尊。他头戴四方平顶巾,巾中现小毗卢佛一尊,缺右眼,缺左耳,少左臂,左袖搭于左膝上,右手举胸前作说法印。肩膀部位左右两侧,各有五组雕像,即是柳本尊事迹故事像(十炼图)。每组图有一块小方碑,上刻文字并有标题,左侧为1炼指、3炼踝、5割耳、7炼顶、9炼阴,右侧为2立雪、4剜眼、6炼心、8舍肩、10炼膝。

柳本尊何须人也?他为什么那么甘于自虐自己呢?柳本尊是唐末五代时在四川弘传瑜珈密教的一代祖师,据考证,柳本尊自唐光启二年盟于佛,承袭唐金刚顶瑜伽部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活动在川西一带,并在汉州弥牟设立中心道场。唐末五代正值战乱,天下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在这种饥馑交迫的情况下,柳本尊便乘机用密法和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化水符咒为人驱鬼治病,同时还以自残苦行的方式来弘化密教,表现出一种“为普渡众生而忍受各种苦难,以拯救苦难中的黎民百姓为己任,全心全意舍己为人”的精神。柳本尊的这些行为在当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蜀王王建曾召他入宫,供养三日,并赐封为“唐瑜伽部主总持王”,使柳本尊身价百倍,其信徒遍及社会各阶层。

最下面尚未完工的那一排为十大明王像。明王是佛和菩萨受大日如来教令,降伏诸恶魔时变现转化出的威猛忿怒形象,明王造像为佛教密宗所特有。

十大明王下面有2个小龛,是道家三仙(太清、玉清、上清),三仙旁边是赵公明夫妇,这2个龛为明清时代作品,艺术价值远不及上面。

【20号:地狱变相】

本龛高12.68米,宽19.95米,深2.44米,刻有雕像133尊,分四层排列,讲述地狱变相。

正中间端坐的主像是地藏王菩萨,头戴宝冠,胸饰璎珞,右手持印,左手握摩尼珠,目光下视,悲怜慈悲,从佛珠内发出六道毫光,其中两道上天,两道入地,以示其智慧之心上至天堂,怜悯之心下及地狱,他在关注着地狱里的一切受苦众生。最上面一排为十斋日佛,对应下来刻了十大冥王,左右侧各刻有一报司。

下面两层便是十八层地狱变相,在地狱之门的右上方有一杆巨秤,秤钩上钩着一个“业”字,表示灵魂入地狱时要把生前所作的“业”钩在秤上称一称,看善业和恶业各做了多少。在地狱的左上方还刻有一面“业镜”,以示明镜高悬,量刑公平无私。下面是刑罚酷虐、阴森可怕的十八种地狱(由右至左依次排列)

1.刀山地狱;2.油锅地狱;3.寒冰地狱;4.剑树地狱;5.拔舌地狱;6.毒蛇地狱;7.剉碓地狱;8.锯解地狱;9.铁床地狱;10.黑暗地狱;11.粪秽地狱;12.矛戟地狱;13.镬汤地狱;14.铁轮地狱;15.刀船地狱;16.饿鬼地狱;17.铁围山阿鼻地狱;18.截膝地狱。

上图中最右侧雕刻的就是有名的劝酒图。据《大藏经》言──佛告迦叶:善哉,不饮酒者是我真子,即非凡夫。善饮酒者,或父不识子,或夫不识妻……或姊不识妹,或不识内外眷属……这组雕像便是据以上说法而刻的。


【19号:缚心猿锁六耗图】

全龛高7.9米、宽3.6米。位于地狱变相的斜上方。

佛教把人身上的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合称为六根。在六耗图中,一卷发人怀抱猿猴结跏趺而坐。在卷发人的座下缚有犬、鸦、蛇、狐、鱼、马六种动物,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的六根。莲座下的六种动物都被绳子紧缚着,这表示六根不可放纵,必须“缚心猿、锁六耗”。只有六根清净,才会使心清静安宁。这是佛教“绝尘”修行的基本要求。

【18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

该龛高8.1米,宽20.2米,深3米。刻像169尊,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同类题材之冠。该造像又称“西方净土变”,是根据净土宗所奉的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所刻。

这龛管无量寿佛经变相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规模宏大的画卷,一幅西方极乐世界盛况的美好画面。

整龛上层刻西方三圣和极乐盛况,下层刻三品九生,两侧刻十六观,构图饱满,雕琢精巧,琳琅满目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理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盛况。

在七重栏楯的上方端坐着“西方三圣”主像。中间为阿弥陀佛,其左右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专门接引众生往升西方极乐净土,亦称之“接引佛”。

二尊菩萨头顶上方各有十方诸佛并列,背后有祥云缭绕,飞天起舞,青鸟翱翔;左右侧刻有珠楼和大宝楼阁;在七重栏楯的七根莲花柱上,各立有一天国乐童,他们或横笛吹奏,或手持拍板,或吹箫击鼓,共演法音。其形象乖巧,神态专注,似沉醉在优美的天乐意境之中。

在栏楯之下刻着图文并茂的“三品九生图”。“三品九生”是佛教把往升极乐净土的众生根据其生前行善积德的多少而划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为上、中、下三生。

在三品九生图下面的栏杆上,刻有许多荷花童子,他们或在荷叶中露脸窥视,或在莲花上参禅打坐,或在栏杆上嬉戏玩耍,显得天真烂漫,为阿弥陀佛主持的佛国世界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盎然生趣。

在“三品九生图”的左右两边,错落有致地刻着十六观法的图像和偈语,所谓“十六观法”即是把心思集于一处,排除诸般杂念,真心想于西方修行方法。

【17号: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龛高7.3米,宽15.6米,深1.82米,刻像68尊。在龛顶齐檐处横刻有偈语“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正中刻左手持钵,右手结印的释迦摩尼半身像,左右刻有十二幅释迦摩尼前世今生行孝报恩的故事。

故事从右下角的佛弟子阿难入城化缘为导线展开,一日,佛弟子阿难入城化缘,于城外遇见一青年男子,平担着双目失明的老父母沿街乞讨。要得三个饼,好的两个供给父母,坏的那个还舍不得马上吃,而是别在腰间,留着给父母充饥。

阿难得感动,有六师外道迎面而来,对阿难说:你老师自称有大德,却舍弃双亲,丢下妻儿不顾,还不及这位乞丐有孝心!六师外道中有一尊优美的“吹笛女”。她纤手着笛,偏着头,双目微闭,神情凝聚,正撮口横吹,独自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之中。

阿难听了六师外道之言,返回山中问老师。于是,释迦牟尼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诸佛菩萨,大放五色光明,为说《大方便佛报恩经》,以正视听。

刻像中有多幅释迦报恩故事,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舍身济虎,释迦佛诣父王所看病,:净饭王逝世入棺。据经书记载:当时要求抬棺者较多,但释迦为劝众生行等,由于篇幅限制,游记由2万5前多字精简到1万字以内,很多细节无法一一描述,更详细的描述在我的公众号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NjgwMTk2Ng==&mid=2247483707&idx=1&sn=57ab99c7dd2d08317dc9c1568b259715&chksm=fe5c61fac92be8ec482ba36b50614bf77e4527af797953dee32dcc36d96bd3a64a6f3e417623&token=1141724515&ql-align-center">【16号:雷音图】

“雷音图”刻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造像,是佛教密宗的祈雨坛仪,它借鉴吸收了道家的风、雷、电、雨、云诸神来表现自然神力。造像性格鲜明,想象丰富,使诸神如凌空而至。

【15号:父母恩重经变相】

本龛高7米,宽14.5米,深2.5米,刻像44尊,是根据唐人所撰《佛说父母恩重经》而作。整个造像分三层,上层刻七佛,皆半身,头有螺髻,无冠,着裹衣博带式袈裟。中部以浮雕的形式,用十一组造像如同连环画般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成长为人的过程。下层为不孝子女在地狱中披枷锁受罚。整龛造像情节连贯,形象生动,感人肺腑,是佛教中国化后的体现。

整个故事如同连环画卷,先从中间开始,然后向两边逐渐展开。中间讲有一对年轻夫妇,新婚后很虔诚的到佛的面前焚香许愿,希望佛主保佑早生贵子。然后向左右分别展开。右边第一组端碗的那幅:怀胎守护恩。左边第一组大肚子那幅;临产受苦恩。

右边第二组带孩子的那幅:生子忘忧恩。左边第二组孩子坐在腿上那幅:咽苦吐甘恩。右边第三组躺在床上的那幅:推干就湿恩。左边第三组小孩吃奶那幅:乳哺养育恩。右边第四组那幅:洗濯不尽恩。左边第四组有猪那幅:伪造恶业恩。右边第五组那幅:远行忆念恩。左边第五组下跪那幅:究竟怜悯念恩。

十幅雕像的下方石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的8个大字,将整幅画卷推向高潮。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但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又有多少呢?因此,一句“知恩者少,负恩者多”的铭文,感叹“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震醒着世人多少为人子女的心灵!

【14号:毗卢道场】

洞高6.9米、宽8米、深5米,现存雕像287尊,展现佛教密宗主尊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为众弟子讲经说法的情景,洞内左侧洞壁因清初的一次狂风拔树,窟顶一株古柏崩倒,窟塌像毁,虽于1952年修复,但像已不存,颇为可惜。

窟壁正中以高浮雕的形式刻着一转轮经藏,中间端坐着毗卢遮那佛,他手结最上菩提印,口吐文理之光,密传真言,直入诸佛菩萨之耳。在转轮经藏的基座上,匠师们以浅浮雕的形式雕刻出一组弥勒经变故事,两旁刻有“正觉院”和“翅头城”,中列十个人物或坐而讲法,或虔诚跪听,或顶礼膜拜,以精简之笔,描绘出丰富的内容。其人物神情动态的刻画于细微处极见功夫,可堪玩味。

【13号:孔雀明王经变相】

龛高6米,宽9.5米,深3.2米,依据《佛母大孔雀明王经》雕刻而成。

龛中孔雀明王结跏趺坐于巨型孔雀展翅背负的莲台上,头戴花冠,安详端坐,目不斜视,胸前长四手,分执羽扇、经叶、莲苞、蟠桃,背衬圆形背光,两侧刻神将,比丘,罗汉,龟蛇,猛兽等。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其他明王皆以愤怒相出现。他以能驱除诸般毒术,禳灾去祸为特征。

龛右壁刻有佛弟子阿难手持经书念诵,旁边有一比丘俯卧在地,后面枯树中有蛇爬出。龛壁还刻有阿修罗手执旗幡,他有美女而无佳肴;左壁刻帝释天有佳肴而无美女。他们相互嫉妒,争战不休。明王咒一诵出,战争立即平息。

壁下刻有虎、狼、毒蛇等凶猛之兽,表示孔雀明王咒能驱赶他们,消灾免难。

孔雀明王和千手观音这两大密宗本尊,加上中间的卧佛,便形成了大佛湾整体造像的核心。

【12号:九龙浴太子】

龛高6.2米,宽4.5米,造像又称九龙灌顶,九龙口吐清泉,其中一龙吐水灌浴太子全身,其他八龙则拱护周围,形成圆形,暗示永恒与圆满。虚实相应,弥生出神秘的宗教氛围。

这龛造像,从雕塑方面来看,是匠心独运的杰作。此处以前是一缺口,山水汇集于此,终年流淌不息。匠师们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头把这个缺口垒起,打上九龙和太子,使水有节制地经最大的龙嘴缓缓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绢绢细流长年不断地从太子身上滑过,流入下面的小池蓄满,再经弯弯“九曲黄河”排出去。

【11号:释迦涅槃圣迹图】

龛高7米,宽32米,深5米,为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在大佛湾内占据了最显赫的位置。他横卧于佛湾东岩,长达31米,为半身像。其造型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由于大佛横卧,人们又称之为卧佛。

释迦牟尼慧眼微闭,安祥而卧。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正在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

释迦的胸前设有供坛、祭品和香炉,炉中香烟袅袅,直上青天。在云端之中站着的是释迦牟尼的家眷,同时,香炉中冒出的香烟缭绕贯顶,犹如一个大柱子支撑起岩檐,集力学与美学与一身,可见赵智风大师和工匠们构思之精巧,设计之巧妙。

卧佛前面有曲折蜿蜒的“九曲黄河”。据说释迦在涅槃之际,众弟子依依不舍,送行不止。释迦用手一挥,划出一条涛涛大河把他和弟子们隔开。他在河对岸和弟子们久久相望,不忍离去,在他站过的地方留下一双大脚印。

【8号:千手千眼观音】

龛高7.7米,宽12.5米,刻像72尊,占地88平方米。一般说来,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以示观音的三十二变相和四十八大愿。但眼前的这座观音造像却有千手千眼,令人震撼。那到底有多少手呢?以前大家广为流传说是1007只,但从实际考证看,共有830只手,更为称奇的是每只手都握有法器,且手心都有一只眼,故又称千手千眼观音。目前展现在眼前的这尊雕像,金碧辉煌,颇为壮观,是专家们经过八年时间,耗资6000多万,修复用金箔就用100多万张,辛苦修复出来的。

在千手观音的两边还有四尊小的造像,右边为婆薮仙,左边为吉祥天女。头戴猪首者为金刚亥母,头戴象首者为毗那夜迦,他们原为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凶神夫妻,被千手观音所降服。这里完全演变成了女像。另外,在千手观音两边的角落还分别刻有一穷人和一饿鬼,表示阴阳两界都能得到千手观音的拯救。这龛千手观音造像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

【6号:舍利宝塔】

“塔”是“佛塔”的简称。佛塔源起于印度,称“窣堵波”或“浮图”,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舍利”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之后,出现一些珠状物,称为“舍利子”。后来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头也称舍利。把这些烧剩的骨头或遗物埋在地下,在上面建起的塔就叫“舍利塔”。

【5号:华严三圣】

龛高8.2米,宽15.5米,深2.05米,刻像119尊。华严三圣像雕造手法简炼,气势磅然。他们头顶崖檐,脚踏莲台,皆重额广眉,悲悯豁达,给人以熟悉、亲切之感。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的两侧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

这龛造像是大足石刻寓力学、透视学原理于艺术构思的典型范例: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为使手臂不断落,匠师们成功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大刀阔斧地刻出宽袖袈裟披肩挂肋飘逸而下,与其身躯相连,巧妙地将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筑中撑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托的宝塔千年不坠。这样的处理既合符力学原理,又不违背菩萨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的造像规律,同时还获得了宗教的庄严感。

【4号:广大宝楼阁】

龛高7.8米,宽3.7米,深2.5米。依据唐不空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的。据经中所记:有一宝山,山中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居住,由于禀信佛法,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内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三根竹子变成三所广大宝楼阁。

【3号:六道轮回图】

龛高7.8米,宽4.8米,深2.6米,刻人物像90尊,动物像24尊。这一龛的主像高6.6米,叫无常鬼。无常鬼的两只大手臂攀着一个直径2.7米的大轮子,这轮子实际上就是“苦海”的缩影。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轮中央为一修行者,第二圈为六道轮圈,第三圈为人生经历圈,第四圈为生灵转世轮回图。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

上中为天道。日月绕须弥山顶,顶上安宫殿,展示极乐世界;

上左为阿修罗道。一三头六臂之神,手擎日月,侧有侍者,下有献供者,表示享天福而怀嗔心;

上右为人道。共刻四人表四大部洲,苦乐同道;

下中为地狱道。漆黑的地狱之门旁设有沸腾的油锅,一马面卒正拖一人去受刑,这是众苦集聚的场所;

下左为畜生道。刻有一狮、一牛、一马;

下右为饿鬼道。一饿鬼手抱一人,口咬其头,侧边一鬼贪馋欲夺,下有一人恐惧欲奔。

整个六道是佛教对众生的分类。其中上三道为善三道,下三道为恶三道。众生都在这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随业而升,业尽而沉。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了维护中国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

佛教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生是苦的开始,生命是受苦的实体。佛教常讲的苦,最常见的为八苦:生、老、病、死、怨恨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心受六感影响变坏了,产生无妄的追求和恶念,其中有两样追求是最诱惑世人的,一是色,一是财。

右下方有一公猴手握生殖器,仰望美丽的少女,猴子见到美女都忍不住回头望,更何况我们凡人呢?

左下方有两名官员,一文一武,都是贪官,手抓轮盘,欲罢不能。

古今中外多少人,绝大多数都为财,色所困,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人要想脱离苦海,这两关是必过之处。

第四圈是讲生灵转世轮回的因果关系,哪辈子变成什么?是人是畜生皆有前因后果来决定。

在轮回图的左下方,是一猫鼠图,老鼠怕被猫吃掉跑到竹哨上躲起来,猫在竹下仰望,猫吃不到,老鼠也下不来。构成了一对矛盾体,鼠求生,猫求鼠死,这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六道轮回图非常形象地宣扬了佛教的核心教义,阐明了佛教的基本观点。造像把很玄妙的哲学思想通过很形象的图给我们解化出来,显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层次感,这龛与前面的“六耗图”一起,将佛教哲理有关世界观、人生观、认识论方面的“境与识”、“因与果”等,作了系统的、提纲式的表述,从而构建起宝顶大佛湾宗教哲学的理论框架。

【2号:护法神龛】

龛高4.3米,宽12.6米,深1.2米,分上下两层刻像93尊,上层中部并立护法神像9尊,左右刻六通神像。下层刻鬼卒7尊。

【30号:牧牛图】

龛高5.7米,宽29.1米。此图为大足石刻的精品之一,属典型的禅宗代表作。整幅图根据杨次公的“牧牛颂”而作,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达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以及佛教禅宗“以心为主”“见性成佛”的基本思想。

牧牛图从左到右共分为十二组,分别是: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忘、禅定、心月图。

【圆觉洞】

在圆觉洞的洞口外侧伏卧着一尊雄狮。它在佛教中是起着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时也象征佛说法如狮子吼,能威震四方,让众生豁然开朗。

圆觉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依据《圆觉经》雕刻而成。

匠师们在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佛前长跪的菩萨身上,正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般,巧妙地点明了“问法”这一主题,同时又烘托出窟内斑驳陆离、别有洞天的神秘气氛。

在靠山的右壁上,刻着一条长卧的龙,这条龙的龙身便是窟顶的排水渠道。在龙头下面刻着一位高擎钵盂的老僧。下雨之时,雨水从窟顶的岩隙渗透下来,通过龙身汇向龙头,再通过龙嘴滴入老僧的钵盂内,并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

在洞壁的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文殊、普贤、普眼等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菩萨们头戴的花冠精巧玲珑,大都为镂空雕刻,她们身挂的璎珞细珠,历经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数。圆觉洞是古代艺术家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技艺的结晶,它不愧为是“宝顶山石刻艺术之冠”。

【柳本尊正觉像】

这尊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另一侧郁郁葱葱的古树,经历着沧桑,见证着历史,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看客。

纵观整个大佛湾,从布局上看,有其符合佛教教义的逻辑性和合理性。首先,向人们展示众生皆苦,诸如生老病死,以及苦的成因,再讲如何通过修行上达天堂,更进一步觉行圆满成佛成菩萨。最后达到最高的境界——涅槃。所以,将释迦摩尼涅槃像放在正中,最佳的位置上,而且将其最大化。还讲了如果不修佛道,不认真修行,将会入地狱,受诸多责罚,最终达到教导世人惩恶扬善的目的。这里不得不佩服赵智凤,他为了阐释教义,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在造像选材布局上,煞费苦心,将佛教教义与系统贯穿,并吸收儒道,辅以民间传说故事于一体,构成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教化体系。参观完大佛湾后,无不为它的雕刻工艺、规模、哲理所折服,心灵受到洗礼和震撼。

在出口路上的右手边,有一座寺庙矗立眼前,大门巍峨耸立,气势威严,寺门正上面匾额上书“圣寿寺”三个大字。

步入其内,游人稀少,看来看过了气势恢弘的大佛湾,大家还沉浸在震撼和深思中,很少有人再来寺庙参观了。后殿碰到几个外国友人,不知道信奉上帝或耶稣的他们,看到中国的寺庙是何感触呢?房顶上两个小人,一蓝一白,手持宝剑,比武论道,惟妙惟肖。

穿过牌坊,就出了景区。马路两旁的小吃摊位,由于过了吃饭时间,这里基本没有生意,相比在节假日或者周末,这里应该生意兴隆吧。

看看地图这里离博物馆不远,就顺便去博物馆看看吧,虽然是新修的,应该也会有所收获。在管理中心门口,看到赵智凤的雕像,想起刚才大佛湾的所见所闻,不仅对其肃然起敬。

走到博物馆,看看时间刚好可以赶上最后一场环幕电影,果断跑步前往。

走入影厅,里面只有2个人在看,360环幕,看着对大足石刻的介绍,一幕幕画面出现眼前,环视其间,用摄像机的视觉去看,觉得更加恢弘、震撼!短短十八分钟的影片,带给人以丰富的视觉盛宴,值得一看。转到正门,抬步向前,炙热的太阳悬于头顶,热情的想将地面的一切烤干。

大足石刻博物馆是以展陈世界石窟艺术发展主线和大足石刻基本特质的专门博物馆。整个展馆分为五部分,千年足迹、大足和弦、大足记忆、千年功德、五洲共仰。向游客展示了石刻文化和大足石刻的魅力。

电子投射的般若波罗蜜心经;

照片中壮阔的龙门石窟,下次有机会一定去看的地方:

博物馆屋顶的养鱼池,透光与景观融为一体,在观看古物的同时抬头看天,鱼游天上,动静相宜,融合自然,设计的不错,很有美感。

馆内的雕塑,不知道是否为古物?精致美观!

俯瞰大佛湾的照片,空中视角,恢弘壮观。

精致的石刻和观音像;

千手观音修复试验品

千手观音保护的历史;

匆匆转完,已到闭馆时间,转到后门,坐上205路车,向县城出发。俗话说:未晚先投宿。在车上顺便把住宿问题解决了,晚上还可以在县城转转。晚饭后闲来无事,在附件逛了逛。县政府大楼前就是一个很大的宏声广场,很多老年人在这里锻炼休闲。

看看离步行街也不远,走路去步行街去看了看。

步行街上都是一些小店,逛街的人不多,可能还未到时间吧。匆匆逛了一圈,在新世纪买了点干粮水果,准备慢慢走回酒店,看看电视,体会一下休闲。

路上遇到的一个不知名的广场,里面有一些老年在锻炼。中国已进入了老年社会,处处都能看到悠闲的老人。时代在发展,追逐金钱的社会,大家都在忙于赚钱,无论是农村还是县城,年轻人都很少见,在提倡文明的今天,有多少人能体会到老人的苦寂,以及对子女无尽的思念。百行孝为先,在奋斗中别忘了故乡那份深深的牵挂与期盼。

回到酒店,洗个热水澡,赶走一天的疲倦,回顾今天的参观,收获满满,感触万千。拿起床头的书籍,顺便翻翻。现在很多酒店,都为客人在房间准备了书籍,这是一种文明的提倡,也是一种社会的必然,毕竟文化推动世界的发展。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能够在心灵留下一点空间,看看书,体会另一种方式的休闲,也未尝不是一种修炼。

不知不觉,夜已深,收拾心情,安心睡眠,养足精神,期待明天的北山参观,今天的大佛湾都那么震撼,不知道历经几个朝代的北山,能够带来怎样的美感?在期待中渐入梦乡,好梦今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83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