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建设新型都市圈的文件,各大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大战也相继打响。目前我国现存有大大小小24个经济总量在千万级别的都市圈,而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当属长三角都市圈。而长三角的崛起正是由于上海。
截至2018年,上海市经济总量3.27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0.4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2万亿,数个指标全国第一,可以说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大都市。
在这次的上海“进博会”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上海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是上海辖区、产业和经济的再扩容。那么,未来上海依然还是中国最大城市吗?我想大概率还是。为什么?
1、上海已进入后增长时代,目前上海的发展目标开始淡化GDP,更加注重城市功能、环境整治和制度改革与创新。比如在2018年上海市纳税百强榜中,房地产企业、传统商业企业数量下降了很多,新兴行业企业数量增加了不少,这意味着上海经济对于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弱。
2、产业全面升级,在今年上海的“十三五”规划中,上海对制造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
在规划文件中,上海“将未来的制造业发展方向分为两类,分别是优势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也就是在保持制造业地位的前提下,向附加值更高、更贴近时代要求的产业靠拢。此外,规划文件还特别指明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行业,是未来上海发展的重点方向。而这种明确的规划相比其他省份来说,实属比较罕见并具有前瞻性的。
但“人无完人”,上海也并不是全都是优点:
1、随着上海的产业升级,一些扛起上海GDP重任的劳动密集型或者环境依赖型产业陆续离开上海,而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却还未完全兴起,接不过GDP的任务,因此这几年上海经济结构呈现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严重的反向变动,经济增速在全国名列末尾。
2、上海虽然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但是其历史比不少城市还要悠久,所以很多老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都早已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
据统计,2018年上海市区轨道交通运营里程673公里,路网平均密度为0.11公里/平方公里,路网密度超过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但如果要将上海的人口与金融地位与之匹配的话,却远远不够,就更别说和纽约、东京这样的城市相比了。
3、上海“2035规划”提出要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虽说控制人口旨在提升人口质量,引进高端人才,但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那就是同时也排斥了很多年轻劳动力,而一座城市失去了年轻劳动力和创新力,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存量人口老龄化,据统计2017年上海户籍65岁及以上占比高达21.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4%。
此外,像交通拥堵、户籍门槛和房价等因素都是影响上海发展的潜在负面因素。
不过,目前来看上海无论是人才、产业结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甚至有很多北京值得借鉴的地方。未来上海的增长更多的是产业、经营环境的协调发展,用文件的话说,就是“从唯增长到讲发展质量的转变”。目前这种转变已经开始,未来还将继续保持第一的宝座。
如果你觉得文章很棒,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小白读财经(ID:xiaobaiducaijing),订阅更多的优质原创推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7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