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1960年,一位国民党少将坚持留在河北种果树,还获得了表彰,他是谁?

1960年,一位国民党少将坚持留在河北种果树,还获得了表彰,他是谁?

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


看过电视剧《特赦1959》和电影《决战之后》的观众朋友们,估计会对片中国民党高级将领进行体力劳动的一幕印象深刻。没错,根据后来的史料还原和当事人的回忆,当时在功德林管理所,根据战犯的不同身体状况进行了分组劳动。


功德林管理所旧址


而一些原来的国民党被俘将领,在参与劳动过程中积极性很高,后来还成了所在领域的“专家”。


譬如,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虏的中将杜聿明,因病被摘除一个肾,按理他可以不必劳动。但杜聿明自告奋勇地参加了果树护理工作,经过认真学习、钻研,他成了这方面的专家,熟练掌握了花木果树的种植、管理技术。后来,他还曾到解放军某部指导过嫁接工作。


李仙洲


再比如,原来的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熟练掌握了积肥技术,成为了这方面专家。他的工作不光节约了资源,还为管理所农场积累了足够肥料,从而获得了“积肥专家”的美誉。


后来,经过改造,当时关押的各类战犯经历了1959年、1960年、1961年等几批特赦,除了因年纪大病故的少数人,外其他都被改造释放。有的人进入政协成为文史专员,有的则被分配到了工业、农业部门,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


杜聿明


这其中,就有一位1960年被特赦的战犯,他原是山西太原绥靖公署建军会少将课长,名为白玉昆。在被特赦后,白玉昆主动要求留在河北省一个农村种植果树,他栽培的很多新品种果树,都获得了丰收。后来,他的种植技术被推广到整个河北省学习。


以白玉昆为代表的这些技术特长战犯,并不在少数。根据不完全统计,在1964年被释放的42名战犯中,有28人受到各种奖励,8人被选为先进工作者。这些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再比如,1959年被特赦的少将邱行湘,主动要求在故宫附近划拨了三亩地来给他种菜,蔬菜还获得了丰收。原来的少将于泽霖和肖桂国在被特赦后,分配到了江西、湖南的工厂,成了五级工。而少将喻梦希在1975年被特赦后,掌握了一种通风节煤灶技术,后来被岳阳地区推广。


对这些原来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改造,除了精神上的,还有思想深处和肉体上的。通过劳动实践,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有用处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河北种植果树还受到表彰的白玉昆就是个很好代表。


《特赦1959》剧照


而电视剧中,依据个人兴趣设置生产小组的桥段,非常真实,也是当时那个环境中的真实写照。


好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说完了,欢迎关注我们下次发布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来说您想听的故事,想了解的历史,我们尽量满足您的要求,讲给您听。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


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抄袭,违者必究!请您文明评论,杜绝谩骂、攻击。



本文相关参考及引用资料:《1975年被特赦:最后的国民党战犯》《从战争罪犯到有为公民——改造国民党被俘战犯纪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6896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