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那你去死好了”妈妈跟10岁儿子赌气,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声音

“那你去死好了”妈妈跟10岁儿子赌气,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声音

孩子因为年纪比较小的原因,他们的心灵要比大人更加敏感和脆弱,所以遇到一点不愉快的事情可能就会在孩子的心里无限被放大,最后变成心灵的毒药,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最近就有一个消息值得我们关注,小勇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当时还在上小学。小勇的成绩一直很好,他也就是那种一直在别人口中的好孩子。

不管做什么都能做出成绩,学习也是一直在班级的前几名,父母在骄傲的同时,也对他更加严格,希望他能有更好的成绩。

但是孩子正是爱玩的年纪,如此多的课业压力给小勇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望子成龙的家长却并没有发现,依然给他安排更多的作业。

孩子的心里就像有一根弦一直在拉着,最后时间一长,小勇的状态就越来越糟糕,结果在最近的考试中,孩子考的很不理想。

这下子孩子的家长可就炸了锅,妈妈看到成绩单之后特别生气,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小勇骂了一顿。

小勇因为成绩的原因自己也很不开心,就和妈妈吵了起来,他觉得这次考试只不过是一次意外,巨大的压力将这个十岁的孩子压垮了,他对着妈妈大吼:"我直接去死好了!"

小勇的妈妈本来就在气头上,愤怒的驱使下她说出了那句可能要遗憾一辈子的话。她说:"那你去死好了。"

孩子听了这句话之后,把家里的窗户拉开,自己一跃就从窗户跳了下去,这一幕发生的太快,孩子的妈妈试图阻拦,但已经晚了。

妈妈到现在也想不明白,平时很乐观的一个孩子,为什么会为了一句话选择轻生。但是到了现在,不管说什么,小勇都不会再回来了。

其实孩子的心灵和大人的是不一样的,很多家长习惯用打骂来教育孩子,但是这些打骂会逐渐在孩子的心里累积,最后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就像文中的小勇一样,孩子已经十分激动的提到了去死这种字眼,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察觉到孩子心境上的改变。

不能只要孩子犯了错就不分清楚前因后果就去批评孩子,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和我们想要的教育也是相差很多。

制定制度

很多孩子觉得委屈就是因为事先家长没有和孩子制定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奖励制度。孩子做的不好可能会受到惩罚,但是做得好也没有奖励。

这样孩子本身对成绩就没有上进心,很多事情都可能在预期之外,这样孩子很容易就感到委屈。

如果提前和孩子做好规章制度,学习成绩上升了就给他一点小奖励,下降了的话会受到惩罚,比如说周末不准孩子看漫画。

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行动都会提前制定计划,无论什么结果,他在心里都会对事情有一个预期,这样孩子自然会努力的想避免惩罚的出现。

而不是一天天得过且过,最后当结果不尽人意的时候自己难以接受,像小勇一样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要心平气和的孩子交流

无论多严重的事情,和孩子沟通都不要语言太过于激烈。孩子还小,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就会影响到孩子,但是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却不会像父母一样提前考虑后果。

而且提高音量也不会让道理更加明显,两人的情绪如果都很激动,他的注意力全部都会集中到吵架这个事情上,家长无论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

家长应该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在轻松的环境下,孩子才会放松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会鼓励孩子

有一些家长秉持着家长的威严,无论孩子获得了什么样的成绩都不会去夸奖他,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很需要父母的鼓励的。

适当的鼓励孩子,可以让他们知道努力是有收获的,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更加自信,即使犯了错,他们也敢于做出新的尝试,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有足够的信心。

其实孩子也是一个小小的人,他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一定不要直接打骂、批评,而是要和他说明白其中的道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让孩子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而不是把埋怨埋在心里,最后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5567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