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这是区分不同国家的标志。中国虽然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但第一面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旗,还是因为咸丰六年(1856年)的一次“意外”而诞生的。中国商船“亚罗号”曾被海盗夺去,鉴于清政府无力剿灭海盗,船主为了不再被海盗袭击,特地向英国香港皇家殖民地当局登记并悬挂英国国旗以为“护身符”。“亚罗号”停泊在广州黄埔后,清政府的64名官兵上船检查,声称要搜寻海盗,并动手拘拿这12名船员。
官兵是中国人,船员也都是中国人,他们在混乱之中将英国国旗给扯了下来。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被早已经准备再次侵略的英国殖民者获悉,立即将此时扩大到了战争层面。随后英方又让谈判破裂,纠集法国向清朝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让清政府意识到了国旗的重要性。随后清政府以旧式的黄龙军旗为样本,设计出了这种三角龙旗。这面三角龙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国旗,也没有被清政府当作国旗来使用,充其量只是挂在船只上用以区分身份。
这面三角龙旗一直沿用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考虑到与世界接轨,才将形制改成了矩形,这便是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众所周知,中国的大一统帝国自古以来就是周边小国的宗主国,清朝也不例外。作为宗主国,大清皇帝有权册封藩属国的国王,也享受后者的朝贡。除了朝贡贸易联系,宗主国的一举一动也时时刻刻被藩属国所重视。所以自清朝有了国旗之后,一些臣服于清朝的藩属国也开始追随步伐设计自己的国旗,不丹就是其中之一。
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北边是我国、南边是印度。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为3.84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0万,是个名副其实的蕞尔小国。这个小国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元朝统治西藏时设宣政院进行管辖,直到清朝时不丹才独立建国,清代汉文史籍称之为“布鲁克巴”。雍正七年(1729年)不丹内乱,雍正帝派西藏地方官员前去调停。乾隆元年(1736年)不丹王国第10任第巴(不丹国王称号)向清帝国称臣,并接受清政府册封的“额尔德尼第巴”名号。
清朝的龙旗诞生之后,不丹立刻以其为参考,设计出了自己的三爪龙旗。在中国文化中,五爪龙为皇帝专属、四爪为王公、三爪为官员。不丹的谦恭态度让清政府甚感欣慰,批准了这一国旗样式。换言之,不丹使用至今的这一面国旗,就是清政府赐予的。清朝灭亡后,东亚几千年来的宗藩体系荡然无存。民国的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旗也先后成为了中国的国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五星红旗成为了现在的国旗。但无论中国的国旗怎么变,不丹的国旗始终是当初的那一面龙旗。
不仅如此,与我国陆上相连的14个国家有13个已经与我国建交,唯一没有建交的那个正是不丹。清朝已经灭亡了一百多年,不丹还挂着龙旗、不与新中国建交,莫非还在思念旧宗主国清朝?其实并非如此,不丹之所以不与我国建交,背后也有难言之隐。1865年,英国殖民者逼迫不丹国王签下了不平等《辛楚拉条约》。宗主国清政府自身难保,更顾不上不丹的死活了。所以在清朝灭亡之前,英国又强迫不丹签下了另一个不平等条约——《普那卡条约》。
这份不平等条约规定:不丹王国的对外关系必须接受英国的“指导”。随着1949年印度的独立,英国在南亚的殖民特权也随之瓦解,新诞生的印度赶紧从英国手中继承了“指导”不丹对外关系的特权。不丹风景秀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现如今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样的一番局面,也着实令人惋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5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