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父母们,你们知道如何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吗

父母们,你们知道如何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吗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所有父母心中最重要的人,孩子的学习成绩牵动着每一位父母的心,但孩子的成绩与他的习惯息息相关,坏的习惯已经在大大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很有天赋的孩子,由于没有良好的习惯,导致荒废了学业。这种“少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感慨,相信很多家长感同身受。那么,如何才能改掉孩子坏的习惯呢?

一、习惯决定命运

大家都知道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是世界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也是人类宇航史上伟大的宇航家。那么,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加加林,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实,当时的前苏联备选的宇航员一共有20多名,个个都很优秀,实力不相上下。可是主设计师发现, 在一次演习之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是脱了鞋进入机舱的,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习惯动作,让当时的主设计师很感动,他最终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试飞。加加林也因为这个小小的好习惯,成就了自己事业的伟大。

相信今天在坐的很多家长去过东南亚,大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根小小的柱子,加上一截细细的链子,就能拴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为什么呢?原来,在大象小的时候,就是用这样一条铁链拴着的,无论怎么挣扎,都因为力气太小而无法挣脱,慢慢的,小象习惯了被铁链拴着的方式,直到长成大象。 而成年大象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但它从不挣扎,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大象从小已经习惯了铁链! 可以说,小象是被铁链捆绑了,而大象是被习惯捆绑了!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我们可以看到,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习惯是可以决定命运的。

二、 共性的坏习惯

那么,孩子们有哪样一些具有共性的坏习惯呢?哪样一些坏习惯让我们的家长们倍感头疼呢?我归纳了如下几条:

1、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

听着课,溜着号。写作业时边写边玩; 经常写错字,简单的数学题都会算错; 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上课没有巧,把课听好。其实这强调的就是孩子注意力的问题。

2、沉迷游戏

很多家长认为是电子产品把孩子害了,抱怨从事游戏开发公司没有社会责任,导致让孩子沉迷于游戏,影响了视力,耽误了学业,伤害了身体,甚至影响到心理健康,让孩子变得孤僻,易怒,压抑,逃避责任等问题。其实游戏自身是危害不了孩子的,其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3、拖沓、磨蹭

家长怎么纠正,孩子很难改变,说到这,我想起我几年前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每个孩子都是一只流泪的蜗牛,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规劝家长,孩子慢是天经地义的,但我想告诉家长们的是,孩子可以慢但不等同于孩子可以拖沓、磨蹭。无谓的拖沓、磨蹭是需要改正的。

4、做事没恒心,没条理

比如三天打鱼二天晒网,连一本课外书难以坚持读完。做事没有条理,想到哪,做到哪,对自己的作息时间没有规划,甚至,上学之前都不知道清理自己的书包。

说到恒心,让我想到一个故事,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认为这个有什么难的,可以做到。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他就是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 

5、自私和嫉妒

很多家长感到非常困惑,家里人都还比较开明、豁达,但孩子却表现得极度自私和妒忌心强,甚至不知道其中原因是什么。

这样的例子还是有的,我对门的邻居,夫妻两人都是武汉大学的老师,为人谦卑、随和,可他们不足7岁的女儿,却遇事争强好胜,其他小朋友动了她的玩具,她就在地上打滚,父母称赞别人家的孩子,她会极度的不高兴。这显然是一种自私和嫉妒心泛滥的表现。

6、没有规则意识

对于孩子上学迟到,上课交头接耳,家长认为是小事,须不知,这恰恰是缺乏规则意识的具体表现。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规则的重要性,对孩子缺少规则意识的行为,家长要及时纠正和规范。现在频频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就是孩子没有规则意识的体现。

三、养成坏习惯的原因

诸如此类坏的坏习惯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那么造成这些坏习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孩子大多数坏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和家长有关,或者说,绝大多数坏习惯都是家长造成的。具体原因,我归纳出这么几条:

1、孩子的坏习惯,是父母的行为折射

孩子表现出来的坏习惯,往往是父母行为的直接反馈。

教育家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要谨言慎行,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一般来说,粗心大意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也是粗心大意的;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带出来的孩子往往也不喜欢阅读;希望孩子做到的,家长先要做到,比方说大人作息时间不规律、吃饭时间不固定、用完东西随手丢,那么你的孩子自然,生活没有规律,做事没有条理;
家长的这样一些行为,无疑会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自觉的进行模仿,这在心理学上讲,叫,情景记忆。


2、父母对孩子的放纵

河南洛宁县的贾容韬,原是该县服装鞋帽公司的经理,为了把一双儿女培养成才,忍痛关掉生产红火的工厂去陪读,潜心研读了数百本教育专著,终于将一双儿女送上了重点大学,他自己,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教育专家。 贾容韬说过:养儿不是养猪。

大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毫不留情地训斥过一个小男孩,因为他觉得这个孩子总在重复做一个恶作剧。当时,小男孩很不服气,他说:“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这么严厉的批评我,你是不是太过分了?”柏拉图回答说,“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这会让你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也应该像柏拉图一样,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孩子会重复犯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现实生活中,某些家长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犯了错的孩子轻则批评,重则打骂。把孩子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思维之中,不给孩子任何空间和自由,这种极度控制下的孩子,不但不会有出息,长大以后,往往做事情没有原则,极易妥协,容易产生过度依赖的性格或对家庭产生厌恶感。

3、缺乏沟通

很多家长会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大,孩子越来越不愿与自己沟通,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孩子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而这种评判,他认为不需要向家长求证;另一方面是家长平常缺少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即使有也是询问孩子成绩、指责孩子的错误,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情绪记忆,逐渐疏远家长,不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与你沟通。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往往是在缺乏沟通下的情感转移。


四、 改掉坏习惯的方式方法

刚刚我讲了哈,父母行为折射,纵容态度,缺乏沟通,是养成坏习惯的主要原因,那么,怎样才能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呢?有一些什么具体的方法吗?其实啊,改掉孩子的坏习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根本上,取决于家长们怎么干,它首先需要家长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努力。我简单归结下,从方法上讲,无外乎如下几条: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您想立德树人,就应该从自己做起要求孩子做到了,家长必须自己先做到,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更是家长的率先垂范。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譬如:希望孩子有阅读习惯,那就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我们试想,一个井井有条的家庭,是不会培养出生活混乱,行为邋遢的孩子,家长的行为就是对孩子的心理暗示。所有说一个合格的家长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2、正确看待孩子犯的错

从人成长的规律来讲,孩子犯错是很难避免的,既不适合将孩子的错误无限放大,也不适合大事化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这里提出了“慈而有度,严而有格”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不要因为孩子写错一道题,轻则吼骂,重则体罚。

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适度及时的表扬也很重要,表扬会提高孩子的信心和进步的动力,因为孩子的进步比成绩更有意义。而过度的表扬或惩罚都会让孩子产生缺陷。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他就曾经专门研究过“赞美的影响力”,通过对400多名学生调查,他最后发现:被过度表扬的孩子,把维持自己的聪明形象当成头等大事。他们变得不愿意去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情,也不愿意承受失败的体验。

过度表扬会让一部分孩子变得内心脆弱,抗压能力差,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名校的优等生往往遇事走极端的原因。


3、不要错过孩子的成长,多陪伴重于一切

央视有一部纪录片,叫做《零零后》,记录了五个孩子十年内的变化,不同孩子经受的不同经历,让他们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这个纪录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点,越是父母缺乏对孩子陪伴的家庭,孩子越是偏执、不服管教,而且在父母最为操心的成绩上一直处于差等生的水平。而对孩子关心、呵护的父母,孩子则更加优秀。

如果孩子小时候能自己带,尽量不要让隔辈人带。父母忙于事业,或者贪图省事,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带。除非家里的老人是育儿专家,或者对教育孩子有足够的认识。否则隔辈人都是特别溺爱孩子的,他们会无条件纵容孩子,在孩子最该养成规则意识的时候,却任其疯长,将来会变得无法收拾。 更重要的是,陪伴也是一种亲情的投入,孩子对父母的亲近以及认同,不能只靠天生的血缘关系,要靠情感和时间的积累。我们对孩子从小少了陪伴,他们对我们心理上的认同度就会非常低,交流起来有隔阂,也会对教育造成影响。

4、尽早给孩子树立起规则意识

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对孩子在小时候该说就得说,该立规矩就立规矩;你别小的时候放开了宠,小的时候不答应他,他大不了躺在地上打滚儿,你等他十二岁了才不答应他就晚了。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例如孩子拖沓磨蹭,就是没有时间观念的表现,也是没有规则意识的表现。如果小时候孩子有了规则意识,那么整个成长过程会一帆风顺,如果小时候没有规矩,可能需要用一生来纠正。 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犯了错,要不要打的问题?


思想家曾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弱子下瓦,慈母以箠。它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啊,即使孩子很小,做错了事情,也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大人有足够的手段去规范他的行为,强制措施也有很多,用不到打的程度。当然,如果需要,偶尔打一次也未尝不可。需要注意的是,打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孩子懂得规则。打的最高境界是不打,他知道你的底线,不去触犯底线,父母自然也就不需要去打孩子。

就像成年人的法律,那些惩罚措施永远落不到我们身上,因为我们不去违反。其实,改变孩子的坏习惯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由于时间的原因,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做讲解了!

年有四季,春种秋收,其实教育孩子也是有季节的,一旦错过了季节,也会徒劳无功。希望我说的对大家有作用,祝所有的孩子们,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4436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