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袁世凯去世后,曾极力撺掇他称帝的长子袁克定,后来结局如何

袁世凯去世后,曾极力撺掇他称帝的长子袁克定,后来结局如何

袁世凯一生共有一妻九妾。除了最早的原配妻子于氏外,其他的基本都是到朝鲜后才娶进门的。于氏只为袁世凯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袁克定。袁世凯一直对袁克定格外看好,无论是在朝鲜期间,还是在小站练兵时,都一直带着袁克定。

(袁克定)

当初,袁克定曾极力撺掇袁世凯称帝。那么袁世凯死后,袁克定有着怎样的命运呢?

说起来,袁克定其实并没有后来被称为“民国四公子”袁克文那样出众,不过袁世凯却一直对他另眼相看。尽管袁世凯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但二儿子袁克文却足足比袁克定小了十二岁,因此年纪适龄的袁克定,便从小被父亲寄予厚望。

袁克定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就外表来说,袁世凯属于身材平庸,没什么特长的武夫形象。而小时候的袁克定却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长大后,袁克定在清廷农工商部任职,为袁世凯拉拢了不少官员,很得父亲赞赏。

1912年,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骑马时不慎摔伤。由于医治不及时,结果袁克定落下了后遗症,无法再像正常人那样走路。袁世凯心中十分痛惜,他在第二年将袁克定送到德国,希望西方的医学,能让袁克定恢复正常。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听说袁世凯长子前来就医,特意安排了最好的医生为他治病。治疗之余,威廉二世时常设宴款待袁克定,对袁克定说:“中国的共和制并不适合国情。想要发展,就一定要学习德国帝制。大公子回国后告诉大总统,如果中国要恢复帝制,德国一定会全力帮助。”

一开始,袁克定只是客套敷衍过去,并没有真正当回事。但随着他对德国科技的了解,袁克定渐渐认同威廉二世的说法。

这一趟德国之行,并没有治好袁克定腿瘸的毛病,但却让袁克定坚定了一颗恢复帝制的心。

回国后,袁克定在袁家大力宣传帝制和德国,他甚至还参考德国贵族的服装样式,为自己和弟弟们做了一套亲王将校服。

(中为袁世凯)

在袁家子弟上下都对帝制充满憧憬时,只有袁世凯对帝制不以为然。

当上总统后,袁世凯为了避嫌,故意没有给袁家子弟安排重要职务。像曾经在清廷做官的袁克定,也只是被安排了一个开滦矿务总局督办的闲职。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袁世凯发现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手下已经不太好控制。为了重新把控兵权,袁世凯根据蒋百里的建议,提出了编练模范团的要求。

模范团的军团在经过训练后,就会被指派到北洋政府各部队中,成为效忠袁世凯的中坚力量。

袁克定自告奋勇,主动请求训练模范团。一开始袁世凯觉得不妥,但袁克定告诉他说,德国皇族在国内虽然都不从政,但却都担任着军职,这一点尤其值得效仿。袁世凯思考之后觉得有道理,便让袁克定担任了模范团团长。

在袁克定的影响下,袁世凯开始重新考虑恢复帝制的方案。

不过,袁世凯称帝后,却遭到了一片反对,没过多久就死了。

在袁克定的主持下,袁家人分了家产,开始各自寻找出路。袁克定在分到家产后,很快便搬到了天津的德国租界。

​(袁世凯复辟)

之后的十多年间里,袁克定一直非常低调。到1928年,他甚至辞去了开滦矿务总局督办的职务,不再过问世事。但袁克定过惯了公子爷的生活,花钱一向大手大脚。到了三十年代初期,袁克定已经彻底穷困潦倒了。民间传说,袁克定甚至只能依靠一个忠于的他的老仆人上街捡菜叶子,赊一些窝窝头来充饥。但每次老仆人端上饭菜时,袁克定依然会用西洋刀叉将窝窝头切开,再加上咸菜下咽。

1935年,袁克定搬到北京宝钞胡同。抗战爆发北平沦陷后,日本人曾专程派人拜访袁克定,以重金高官来诱惑。但袁克定虽然穷困,却一直拒绝合作。后来他干脆装病,足不出户整天窝在家里,终于让日本人死了心。

1948年,袁克定生活越发艰难。他向表弟张伯驹表达了投靠之意。张伯驹本来一直不太喜欢鼓动袁世凯称帝的袁克定。但由于袁克定意志坚定,始终拒绝做汉奸,张伯驹又改变了想法,将他接到了承泽园。

据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回忆,袁克定走路一瘸一拐,从不抽烟,与人沟通也十分和善。他大多时间都在看书,有时也会翻译一些德文文章,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老大爷。

1955年,袁克定在北京去世。

(参考资料:《袁氏家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3992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