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曼是本人最欣赏的导演之一,他在《盗火线》、《借刀杀人》、《惊爆内幕》等一系列电影中,展现出对身处现代社会运行秩序中的成熟男性角色的准确观察与把握,他的表达充满深刻的人文关怀却从不显得矫揉造作,他游刃有余地驾驭着高超娴熟的商业电影技巧,在抓住观众眼球的同时,以一个个侠骨柔情、身不由己的硬汉角色深深地打动观众。
电影《惊爆内幕》,尽管没有了迈克尔·曼其它犯罪电影中的黑帮、警匪、枪杀等激烈的暴力元素,但剧情的紧张冲突却丝毫不减,也许正因为外部暴力的减少,人物的内心戏份才得以进一步加强。两位主角在剧中面对外界迫害时的精神压力和内心挣扎,以及两人之间的心理对抗与信任合作是本片的叙事之弧,他们应对恶势力时展现出的良知、责任与英雄气概,是影片永不过时、永远感动人心的价值内核。
电影一开始以CBS电视台的《60分钟》栏目采访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宗教领袖的一段故事展开,表现了《60分钟》王牌制作人洛威尔·伯格曼Lowell Bergman(阿尔·帕西诺饰)过人的胆识和顶尖的新闻职业素养,作为一位性格演员,阿尔·帕西诺的表演一如既往地彰显出人物的成熟老练、精明强悍甚至有些咄咄逼人。
另一边,被大型烟草公司辞退的研发高管杰弗瑞·维根Jeffery Wigand(罗素·克罗饰)的人生瞬间坠入谷底,他有一双年幼的女儿要抚养,其中一个还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而貌美的娇妻听到他被辞退的消息后,第一反应不是安慰杰弗瑞,而是担心房贷、车贷和医疗保险。妻子逼问出维根被辞退的消息后,和维根的这一场对话能让所有男人心寒。物质的女人不可拍,可拍的是女人的物化,在优渥的生活中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心和责任心,把丈夫只当成了索取的对象。
经过联络、接触、怀疑和推心置腹的沟通了解之后,洛威尔和杰弗瑞之间建立了可贵的信任,面对杰弗瑞的指责,洛威尔在瓢泼大雨中找上门来,对杰弗瑞说:“我从来不出卖线人!”两人建立起来的不仅是新闻记者和线人之间的信任,更是男人之间的友谊。
在经历了被威胁、被跟踪、被迫搬家、住宅被入侵、家用电脑被FBI没收、找工作困难等一系列事情之后,杰弗瑞一家的神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杰弗瑞感受到作为一个体面的男人(他几次强调自己的博士身份),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另一方面,洛威尔也在多方走动,想尽办法保护杰弗瑞,希望能最终促成对杰弗瑞的《60分钟》演播室采访。悲愤交加的杰弗瑞最终进入演播室,接受了《60分钟》专访。
在专访中,杰弗瑞披露了烟草巨头明知尼古丁的成瘾效用却在法庭上公然说谎的事实,并指控他们在香烟中添加有害身体健康的的添加剂,枉顾公共健康安全。
这段采访是整个事件的最核心内容,也是影片取材的真实故事源头,正是这件事实本身导致了美国历史上司法和解金额最高的烟草诉讼案。在这段采访中,杰弗瑞体现出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荣誉感,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弱小却坚守内心良知的伟大。
采访堪称极为成功,但烟草巨头的反击黑手却在幕后遮天蔽日。
杰弗瑞作为唯一证人前去密西西比州参加听证会,烟草公司提前一步申请了言论禁制令,若杰弗瑞出席听证会,他回家后将可能面临牢狱之灾,这意味着他将身陷囹圄、失去一切,想到娇妻和一双女儿,想到自己的人生前程,杰弗瑞抉择之艰难是没有身处其境的人所无法体会的。杰弗瑞一个人在海边徘徊,整理着思绪和情绪,他试图用科学家的理性在利弊权衡中找到答案,但却徒劳无功,他说:“我找不到下决定的准则,我现在思绪太乱无法下决定。”
洛威尔和律师在等待着杰弗瑞做出一个决定,警察警车分布在四周。此情此景,杰弗瑞是系着千钧的那根头发,是所有漩涡的中心。背景中的弦乐随着杰弗瑞转头望向大海的视线摇镜头而响起,并随着杰弗瑞拿定主意而越来越清晰。海浪如涌,海风如咽,一个男人的心境和胸襟竟被展现得如此深沉感人!迈克尔·曼在这场情境戏中,体现了其大师级的场面调度和情绪把控能力,也反映出大师本人的非同凡俗的胸襟气度!
杰弗瑞:“Fuck it ! Let’s go to court !”(去它的!我们出庭吧!)于是,一个平民英雄从此诞生。
庭审之后的夜晚,杰弗瑞和洛威尔来到海滨的草地上开怀谈笑。宛如颂歌般的背景歌声,起到了恰如其分的煽情作用,我们由此也可以窥见导演对两个男人的由衷赞颂。
然而,当杰弗瑞回到家,妻子带着女儿早已离开,杰弗瑞为了自己的坚持,最终落得家业两空!
洛威尔亲自监督制作的杰弗瑞的采访视频,眼看就要播出,却被CBS高层拦下,背后则是烟草巨头的施压。
面对视频不能播出的危险,洛威尔据理力争,甚至找出高层的把柄进行反威胁,但无奈的是,身边最亲密的伙伴,包括《60分钟》的主持人华莱士在内,却一个个倒戈投降。洛威尔在总编办公室发表的一通激情洋溢的讲话可谓是字字铿锵,将其作为新闻人一直以来坚守的新闻理念、职业操守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一切皆是无用功,烟草公司对杰弗瑞的个人黑料大肆挖掘,从闯红灯到偷窃到家庭暴力,并将这些黑料交给《华尔街日报》进行报道,准备一举毁掉杰弗瑞。眼看狂澜既倒,洛威尔基于自己“决不出卖、抛弃任何一个线人”的信念,决定放手一搏,一方面,洛威尔联系《华尔街日报》主编,告知他们消息来源的不实,希望他们先暂时不要发出针对杰弗瑞的爆料,但却没有得到应诺,洛威尔只好把自己手上掌握的烟草公司爆料杰弗瑞的内幕交给了《华尔街日报》主编(烟草公司给的CBS高层)。另一方面,洛威尔把自己掌握的关于杰弗瑞事件内幕的消息透露给其他报社,让他们与《华尔街日报》竞争,以期报道出有利于杰弗瑞的新闻。此外,洛威尔还将《60分钟》节目不播放一段新闻的事情透露给美联社,导致美联社追上门来调查。
然而,关于洛威尔的黑料还是铺天盖地而来,杰弗瑞处于崩溃边缘。
洛威尔彻底豁了出去,将杰弗瑞采访被CBS高层压迫砍掉一事完全交代给了《纽约时报》,这将是对CBS新闻独立性的极大打击。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报道了对杰弗瑞黑料事件的深度调查,挖掘出了烟草公司栽赃杰弗瑞的下流招数。
CBS管理层基于自身的名誉危险,以及迫于形势,最终将杰弗瑞的采访原封不动地播出,杰弗瑞作为揭露黑幕的英雄得以正名。
洛威尔来到CBS,对华莱士说他要辞职了。华莱士十分不解。洛威尔失落地说:“我该如何说服下一位提供消息的人士?靠我们你也许会没事的。不行的。这一次搞砸的没法弥补了。”为了赢得这次杰弗瑞的报道,洛威尔采取了鱼死网破的策略,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新闻理想破碎了一地,没有人是赢家,包括他自己。
《惊爆内幕》通篇都故意压低了影调,多使用偏冷的色调,使整部影片都处于黑暗阴沉的氛围中,让人感到压抑和冷硬。在一片低调的光线中,角色的打光明暗对比分明,男人们刚毅的轮廓愈加突出,内心强硬,眼神坚定。
迈克尔·曼的电影大都是纯粹的男性电影,电影中的男主角往往成对出现,形成双雄并峙的局面。其电影中感人至深、长久不熄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凶杀、枪战等激烈情节,而是来自人物内心的矛盾对抗。男主角门在各自的领域出类拔萃,他们从来不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而是深谙社会运行原理,在必要的时候懂得地调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和力量,以最巧妙的方法给予对手致命一击。他们老练、世故,对自己面临危机抉择时的利益权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也惟其如此,当他们做出不利于自己的抉择时才更显弥足可贵。
迈克尔·曼的电影告诉我们,男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两字。作为男人,你可以不遵规则、不走正道,但你要符合社会赋予的男性角色属性,讲义气,重然诺,负责任,有自己的信念与担当,哪怕固守的这些信念导致自己的灭亡也在所不惜。每个男人都注定要戴上这些镣铐,苦乐不言,沉默是金,冷暖自知。往往只有自己的对手,才能体会到男人之间的一丝惺惺相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