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出家成道之后,他的儿子、孙子都相继跟他出家了。佛陀的父王只好在王族中找了一个叫跋谛的人继承了国家王位。哪知道跋谛当上国王不久,国家就灭亡了,跋谛也跟着佛陀出家了。
跋谛出家之后,每天三呼:“我真快乐!我真快乐!我真快乐!”其他弟子听了之后,以为他舍不下过去的荣华富贵,断不了尘根,在那里自我安慰,都很鄙视他。
佛陀为了告诉大家跋谛已修到心地清净,于是叫来了所有的弟子,当面问跋谛:“你忘不了过去的快乐时光吗?为什么总大喊三声我很快乐?”
跋谛说:“佛陀,我并没有回想过去当国王时候的快乐,而是因为我现在得到了真正的快乐啊。过去我每日担惊受怕,怕别人贪图我的国家,怕别人伤害我的性命,所以我过得很苦。而今我虽然出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是我心中非常满足,因为我有饭吃,能睡觉,自由自在,我怎么能不快乐呢?”
有饭吃,能睡觉,自由自在,人得这三者,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难道锦衣玉食、奢华生活就能够让人大自在吗?
对物质上不过分追求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而永不餍足则是一种畸形心理,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
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人心就成了饕餮,其结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毁灭。世间一切我们能抓住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又何苦为了抓住更多而失去更多呢?
佛陀派阿难外出化缘,阿难托钵行脚,路遇一双穷人,一个少年正在扶着一个老妇人,看上去像是母子,二人身着破烂的衣服,看起来似乎是乞丐。
那个小乞儿将老妇人背到了一棵大树下对老妇人说:“母亲,我去祈求些饭菜,您在这里等我。”
于是起身离开。老妇人在乞儿走开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笑容中的美感令阿难深为感动,那是安详而欣慰的笑容,没有对生活的怨怼,反而是充满爱和希望。
不久,阿难看到那乞儿拖着化缘来的一碗汤饭,欢欢喜喜地回来,并将汤饭高高举过头顶,跪下来如同供奉神明一样举给母亲,并一口一口地喂母亲吃饭,期间不忘问母亲是否饱足。
老妇人吃饱之后,乞儿还给她拭嘴,这才又到人群中给自己讨饭吃。
阿难正在替乞儿担忧,怕他饿了肚子,却见他捡起地上别人丢弃的食物果腹,然后回头找自己的母亲,将母亲背走了。
这对乞丐母子虽然过得非常辛苦,却一派母慈子孝的模样,让阿难颇受触动:即便卧于淤泥,吃着陋食,却能安贫乐道,满心欢喜,知足得乐,是应该受到敬重。
生活让我们明白: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你一天也只能吃三餐。这是思悟后的一种清醒,谁真正懂得它的含义,谁就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得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才会没有遗憾。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属于死亡,生命是这样短暂,即使身在陋巷,我们也应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时光。
幸福不在万物之中,它存在于看待万物的自身态度之中。如果你总认为自己拥有的还不够多,想要的还很多,你就会无视自己手中的幸福,而一心盯着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如果在欲望的追求中度过一生,那么人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2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