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马云曾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说过的话。
一句话震惊全场。
马爸爸语出惊人,实际上,完整的话是这样的:
“现今社会,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不让孩子去体验,去玩,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
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因为他们无法竞争过机器、智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
01、玩,是一种体验。也是孩子们的工作。
没错,孩子是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锻炼的。比如搭积木,几岁的孩子,他搭积木需要用到什么呢?他要有空间判断能力,会观察哪块积木怎么摆放才不会倒。他要有想像能力,在头脑里遥想,这块积木要这么搭,那块要那么放。首先一定是在头脑里有成型的想像,搭的积木才能又高又稳。而这种想像刚开始一定是没有的,而是在玩的过程中一点点的建立起来的。
同时,看到了,想到了,还要干嘛?那就是动手对吧?
所以接下来就是调动小手的各个肌肉群,通过抓、拿、捏、放、推、扒等等动作来让积木按自己的想法来放。每一次的摆放,就是在调动手部肌肉,甚至是全身肌肉一起行动,如果积木较大,他要会搬动,摆放,挪动。这些动作是不是又能锻炼到了大肌肉群呢?锻炼到全身的动作协调呢?
好,每次搭积木,对他都是一次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积木只是原材料,到底怎么摆才行,他要想一想,如果目标达到,他就能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成功了,他对自己会很满意。如果失败了呢?会不会很沮丧?难过?生气?愤怒?于是他会决定惩罚一下积木,把它们都推倒,哼。看我厉害吧?
发现了吗,连摆个积木,都是对情绪的考验,对达成目标的磨练。
这时候要是有个人(比如你)跑出来横插一脚,告诉他,你这样不对,要这么摆?这时候他的感受是什么?感受到了不尊重,而且破坏了自己的想法。所以会很反感这个平时叫爸爸妈妈的人来插手。
这还不算,继续玩下去,如果在幼儿园,就会有别的小朋友加入,怎么和对方沟通,怎么指挥别人,怎么维护自己,甚至,怎么打架保卫“领土”,这都可能发生。
小小的玩积木,背后就有这么多的名堂。
这只是玩所指的一小部分。
玩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一种体验。
就像龙应台所说的: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或者是席慕蓉说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所以,玩,带来的是一种感性的体验,一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行动。
但是玩,并非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唯一重心。
这一切的分水岭,就在7岁。
那么,7岁以后,发生了什么呢?
02、学,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7岁之后,孩子开始进入到小学,这时候,就从玩,开始进入到习惯的建立,以学习为主的生活。
基本上,7岁以前,主要的各个敏感期都已经度过,身心发展都完成得差不多了,基础也打下了。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为到了七岁,前面的各种能力都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
此时,重心一定要往构筑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引。
在7岁以前,实际上习惯的养成是一直伴随着的。
而到了7岁以后,学习的习惯要重视,在三年级也就是9岁前,还有两年机会给我们来纠正、巩固、强化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的习惯有:
专注力、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做事认真负责的习惯。
写作业细心和检查的习惯。
独立写作业,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遵守学校制度,调整自己行为的习惯。
学习与理解能力养成的习惯。
做事情能有目的的坚持的习惯。
主动、积级、开朗的习惯。
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流的习惯。
逻辑分析、阅读的好习惯。
这里简单列举的这些习惯,你一定发现了,主要是围绕着学习来展开的。
这样,不论从心理也好,生理也罢,孩子完成从玩,到学的过渡。
而学得好,基础是建立在玩得好的基础之上哦。
如果幼儿时期,孩子玩得好,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表现灵活,理解能力强,动手能力优秀,可以很快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上课也容易集中精神。因为他在幼年时,已经在玩中学会了专注。
所以,马云说:不让孩子玩,30年后他们找不到工作。
所以,马爸爸都说了,我们是不是也听听啊?
帮助孩子更好的玩,就是为更好的养成学习习惯打基础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