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佳妤妈妈
小孩子总是喜欢调皮也让爸爸妈妈很是头疼,有的时候又像个“粘牙糖”怎么甩也甩不掉。经常性的因为搞破坏让的爸爸妈妈生气,偶尔也会做错事情,有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们这个时候就会忍不住的和孩子发火生气,有的宝宝虽然天性顽皮,但是看到爸爸妈妈这个样子就会被父母发怒生气的样子吓哭或者是害怕,但是尽管是因为被爸爸妈妈批评了才哭的,孩子为什么还要一直向爸爸妈妈求抱抱。那么此时此如果是你,你会去抱孩子吗?
孩子调皮捣蛋被骂哭,仍然跟妈妈要抱抱
萍萍的儿子两岁半了,平常的时候很闹,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但凡在家的时候,孩子在家里就是鸡飞狗跳,家里厨房客厅卧室没有一处是他不去的,落脚都成了麻烦事,为此萍萍和自己的丈夫都有头疼不已。这里动动,那里碰碰,家里的墙、地板和桌面茶几上都是儿子自己画的,五颜六色的。所以萍萍家几乎没法招待客人,实在是让夫妻俩很无奈。
每天家里就像是战场,孩子乱闹腾开心得不得了,父母跟在屁股后头收拾,这边弄好那边在弄,孩子看见收拾好又过去弄乱。本来对于上班的家庭来说,收拾家里本来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孩子再这么闹腾是谁都无法承受,本来上班就足够让人身心疲惫的了,还要收拾家里的“烂摊子”,这让萍萍更是有苦说不出。
为了教育孩子,说也说过骂也骂过,打也打过,但是丝毫不管用。反而孩子挨了打之后开始大声地嚎哭,哭的实在让人难受核心疼疼,往往就是一边哭一边想让家长原谅,伸着手让妈妈抱抱。萍萍虽然很累也很气,但是看见孩子这样是真的舍不得了,看着孩子可怜大的样子也是直接就放下自己的脾气就去把孩子抱起来了,这心里的不舒服劲儿实在是没法跟人说。
让我们很好奇的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做错事情被爸爸妈妈打了或者是批评过后,仍然向爸爸妈妈要抱抱呢?
孩子为什么总是边哭边要抱抱?
对肌肤特殊的感觉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猴子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下来的小猴子宝宝对那种绒毛毛的步子更加的迷恋。而同为灵长类的生物,我们人类也是相同的,对比较柔软的肌肤的喜欢程度会更高,而孩子们在心理上受到挫折的时候总是希望可以通过触碰肌肤来获得更大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慰。
害怕家长对自己的爱减少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在哭并不是孩子觉得自己很委屈,只是孩子害怕家长因为自己的错误举动而减少 对自己的爱,更害怕父母舍弃自己。也怕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原谅,因为孩子还小很多时候说不出来就只能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伸手向父母要抱抱正是因为孩子不会说所以变现出来的内心害怕得不到爱的表现。
是认错和道歉的做法
我们成年人当然很清楚做错事情只哭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宝宝不懂,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常常认为爸爸妈妈会因为自己而心软。
但是如果爸爸妈妈态度很坚决那么孩子伸手求抱是因为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在像爸爸妈妈服软的一种潜在的表现,为的就是消除爸爸妈妈的坏情绪,用伸手抱抱这样的方式换的爸爸妈妈的注意,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原谅自己。
孩子在伸手“求抱抱”,家长选择忽视会对孩子有影响吗?
家长为了让孩子记住教训,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再犯就会狠下心,孩子哭也不行,孩子伸手求抱也是选择忽略,目的就只是让孩子记住不要再犯这样的错。那么还有一部分家长就会问了,那么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说,这有什么影响不就是不抱孩子吗?又不是什么大事,但这其中的危害,家长们还是要了解。
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肌肤的接触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影响的方面将会更加的强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大脑的影响更是巨大。肌肤的亲密接触会让孩子和妈妈靠的更加紧密,也能给孩子更多更充足的安全感,还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大脑发育,这对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造成孩子童年亲情缺失感
孩子在哭泣难过的时候,安全感几乎是没有的。特别是因为爸爸妈妈的批评而害怕哭泣的孩子更是极度没有安全的,这个时候家长拒绝抱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这时候父母拒绝孩子的爱的做法,容易给孩子的心理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这是不爱他们的表现,从而导致孩子在感觉上造成童年亲情缺失感。
孩子的幸福指数会下降
刚被批评后,孩子可怜巴巴的在哭也认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家长强硬的不抱孩子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这是自己做的大错事,孩子的世界是相当的单纯的,一点点的事情的发生在成年人看来没什么,但是孩子自己就会觉得这是天大的事情,而正因为孩子错误的认知就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彻底失去,从而使得孩子的生活幸福指数急速下降。
因此,当孩子做错事遭到批评时伸手要抱抱的时候,爸爸妈妈尽量在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的积极回应自己的孩子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想着“一口气吃成胖子”是不可能的事情。要学着和孩子耐心的沟通交流,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变得听话懂事。
今日话题:你的孩子做错事被批评哭后,会伸手要抱抱吗?你怎么处理的呢?欢迎留言分享讨论。
我是佳妤妈妈,正在每天学习带娃养娃,与宝宝一起成长。每日分享育儿故事,欢迎各位宝爸宝妈共同分享养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成为学习型的优质父母。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1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