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朱永新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顾问,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曾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市副市长等职。
谈到朱永新,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大家”,其次是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身份。
1978年,20岁的朱永新考上了江苏师范学院,从此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在这之前,他已在江苏省大丰县南阳供销社当了两年的棉检员。与所有“新三届”大学生一样,朱永新深知上大学机会的来之不易,每天如饥似渴地读书。
大学三年级时,他又到上海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此后的15年一直在苏州大学的教学一线工作。这些经历为朱永新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无论是后来作为苏州市副市长,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都就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提出诸多改革建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2008年到2017年间,朱永新提交的154个建议和提案中,就有90%与教育相关。
最近,朱永新现身于多个教育改革的研讨会中,探讨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事实上,早在2000年,朱永新就发起“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应该让所有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包括实施教育的人”。至今,全国有5216所学校、570多万学生参与其中。
今年6月,朱永新出版新书《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上市不到一个星期,第一版印刷的一万本就被一抢而光。
如书名所示,在这本书里,朱永新试图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义。
假设这样一种场景:在未来,说到学习,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房间需要预约。没有考试排名,取而代之的是“学分银行制度”,没有统一教材,学什么由学生说了算;没有年龄限制,15岁的孙子跟75岁的爷爷可以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
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教师队伍到评价体系,朱永新在书中构建了全新的教育体制。
“唤醒”与“点燃”,是朱永新写这本书的初衷。日前,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朱永新表示,想通过这本书来唤醒大家对于未来教育的新的期盼,点燃一种改革的热情,用一种新的教育来解决当下教育存在的难题。
谈著书初衷:
点燃教育改革热情
南都:如何看待你今年出版的《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
朱永新:这本书反响出奇地好,出版三个月,至今已印了4万多册,加印了四五次。我觉得这反映了大家对于教育改革的一种期盼。因为这本书虽然是对未来教育的畅想,但其实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蓝图。这本书是顺应时代,也顺应大家对教育的期待。
南都:我们注意到,这本书中你试图对未来学校、未来教育进行重新定义。在你看来,要实现“学习中心”的社会场景,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朱永新:任何改革都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来支撑。从中国目前情况来说,自上而下的力量非常关键。从顶层设计上就开始建立学习中心、建立学分银行,并更注重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那我们将会比任何一个国家更快、更有效率地去推进教育改革。
当然,仅自上而下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草根”的行动,没有民间对于教育改革的期盼和理解,改革很可能就会流于形式。所以还需要一种普遍的认同,需要公众普遍接受这种新理念。
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唤醒,也是一种点燃,唤醒大家对于未来教育的新的期盼,点燃一种改革的热情,用一种新的教育来解决当下教育存在的难题。
谈未来家庭教育:
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责任更重
南都:按照你的教育构想,在未来,家长是不是可以从教育孩子这件事里“解放”出来了?
朱永新:父母在教育中的作用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最初,父母承担孩子教育的主体责任。有了学校以后,特别是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以后才开始逐步地把教育的权力交给学校。
儿童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是0岁-7岁,这个时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儿童的认知风格、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是在家庭中,最重要的引路人是父母。所以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只有父母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
所以未来教育无论怎么变,父母的责任不会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的责任会更重。因为随着未来职业的弹性化,休闲时间的增多,随着未来教育场景的变换性增加,学习中心的建立,父母在教育的选择性、在教育的理解力,以及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在书里也有一章专门讲未来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干什么。
南都:你在书里构想,在未来学习中心,学生的时间非常弹性和自由,想学什么由学生自己说了算。这是否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控力提出更高要求?
朱永新:当然是。现在一切的学习行为都是我们帮孩子安排好,孩子只要按部就班跟着学校走。在未来,我们会帮助学生自己做出更多的选择,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性要求。因为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自主的、有选择能力、有自我控制力的人。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养成了这种能力,对于其未来走向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这种方式不是在未来才有,目前已经有学校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美国有一所学校,70%的时间是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还有一所学校完全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
让学生更多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会全力以赴。因为他选择的是他感兴趣的,而不是我们教给他的。
南都:但也有人认为,现在很多学生,即便给他自由选择,他也不知道要学什么,想学什么。你怎么看?
朱永新:这就要发挥未来教师和父母的作用,一开始肯定是在父母、老师的陪伴下来进行。父母和老师指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性选择,帮助他养成选择能力以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谈未来教育技术:
知识学习通过人工智能解决
南都:你在书中提到了技术的力量,你觉得人工智能在未来学习中心里会发挥什么作用?
朱永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包括互联网等这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系统性学习常规性、知识性内容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传统教育只是关注学生的结果,人工智能可以关注学生的全过程,全景式地记录学生学习的历程,积累学生的数据,进而分析其在整个学习知识图景中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个性。
所以我设想未来可能每个家庭都会配一个人工智能教师,知识性的学习可能只要通过人工智能就可以解决。我们的教师、父母和孩子更多的是一种成长性学习,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培养他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南都:若未来的学习中心由“应试教育”走向“人的教育”,也意味着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在书中说未来可能是“能者为师”的时代,如何解释这个“能者”?
朱永新:未来社会“能者为师”的时代,类似于孔子时代,最优秀的精英分子才能进入教育领域。
也就是说,依靠短短几年师范教育去培养教师的传统方式可能会被颠覆。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再是师范专业去培养,可能是通过各种路径自学起来的艺术大师、运动健将、科学家等优秀的人才,他们用带徒弟的方式,小规模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
所以未来可能是一种新型的能者为师的时代,一些社会最优秀的精英分子会重新回到教育领域,带领孩子去更好地成长。
南都:“带徒弟”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未来还会有效吗?
朱永新: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大规模的生产方式,比如机械化生产,毫无疑问只能培养一般的人才。要培养真正的高精尖的人才,必须采取带徒弟的方式,小规模地、个别化地、针对性地、实践性地进行。所以无论是科学大师或是大艺术家,几乎每一个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很少是在一种大规模的生产场景中培养的,一定是在小规模的训练、熏陶、养成中培养起来的。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吴单 记者 潘珊菊 莫倩如 发自北京
摄影:南都记者 莫倩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8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