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大约在冬季》: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

电影《大约在冬季》: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

电影《大约在冬季》,生动讲述了一个关于离别和重逢的故事,电影开头的偶遇,中间的分分合合,再到结尾处的重逢,不由想起了一句话,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

之前看过很多爱情电影,在讲述人们的相逢时,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地点,比如山楂树,火车站,咖啡馆,教室,操场,或者有一个特定的时间,圣诞节,新年,情人节等,或者大概的季节,春季,夏季,冬季,或者以个人的年龄为当时的印象,比如当时我18岁,我23岁等。

在这部电影里面,可以说既有对以往的借鉴,比如时间发生在冬季,地点发生在体育场,同时,又有自己的一个创新,那就是在演唱会现场相逢,又同时听到了《大约在冬季》这首歌,这个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也是该片比较新颖和吸引人的一个地方。

一方面以后两个人回忆起来,可以根据演唱会这个意象引发联想,也可以突然听到这首歌引发联想,勾起回忆,一方面也会以再次观看这个明星的演唱会作为一个背景,就像电影结尾那样,做到首尾呼应,前后对照。

剧组成员

在设计一个场景,制造一种偶遇的时候,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合乎情感逻辑,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

电影采用了一种戏剧化的思路,就是女主人公想去看齐秦演唱会,但是她没有票,由于她非常想看,于是她跑到了现场,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张高价票,没想到的话,居然有个人免费送给她一张票,于是,他们两个人在演唱会上相逢。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齐秦和马思纯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双方的身份,该如何设定呢?一个特别喜欢看演唱会的人,尽管手中无票,还是冒着大雪跑到演唱会门票,渴望从现场买到一张高价票,也要坚持看演唱会的人,一定是内心非常执着的人,非常喜欢自己的偶像,遇事不善罢甘休的人,于是,作者给她设定了一个身份,一位女大学生。

一方面有着对于偶像的痴迷,为自己的情感寻找一种寄托,身上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一方面对于自己认定的目标,又有一种坚定感,内心有一种韧劲,无声无息,却又时刻能在她的行为中显露出来,可以说,在开头他们相逢的这个地方,寥寥数语,几个镜头一扫而过,这个人物身上的特点,便一览无遗。

冬季

那么,对于男方的身份,如何设定呢?首先,他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不然也不会冒着大雪天来看演唱会。其次,如果他只有一张票,那么一定不可能把自己的票给对方。因此,他肯定是在保证自己可以去看到演唱会的情况下,把剩余的票给对方。最后,既然他有多余的票,那么他一定是买了两张票,本来是和朋友一起来看演唱会,但是,朋友有事突然不来了,于是,他手中多了一张票,看到大雪纷飞中,有人对于票如此痴迷和渴望,便把这张票给了最需要它的人。

因为他是一个喜欢音乐,喜欢浪漫的人,他的身份和职业一定也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不愿意受到拘束和束缚,相对自由,同时,他又富有爱心,喜欢和人交流,也善于沟通,最主要的身上还有一种情怀。因此,他的身份设定为一名摄影师。可以说,这个身份与他的行为,气质,非常吻合。

齐秦

那么,为什么在相遇的时候,要选择这么一个时间段呢?冬季这个季节的设定,大概有这么三种原因。

一是冬季就有下雪,雪花下相逢,天然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也可以拍出非常唯美浪漫的感觉。不仅可以丰富电影的美感,还能拍出一种诗的意境与浪漫。

二是冬季正好与《大约在冬季》这首歌的名字重合。这不仅是歌曲的名字,还是电影的名字,因此,冬季的设定,就非常自然了。

三是大约这个词的运用,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说明作者对于冬季这个时间段,是有一种不确定性和朦胧感在里面的,因此,一方面给后面的离别提前做了一点铺垫,有一种悲伤的氛围,一方面也是因为冬季容易让人在回首往事时,有一种恍惚和神伤的感觉,再加上大雪纷飞的场景,很容易理解为是一场梦,一种幻觉。

马思纯

那么,相逢后两人慢慢了解,后来分分合合,又出现误会,后来又和解,最后两个人又再次在演唱会相遇,却没有再现两个人在一起的镜头,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尾,那么,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什么呢?

这样的安排,一定是出于这种考虑,从三个方面分析下:

一是放大了这种伤感的氛围。多年以后,等我们再次来到那个熟悉的场景,听到那首熟悉的歌曲,然而已经物是人非,心境也不如从前那么纯净,淡定,是不是有一种欲语泪先流的悲伤,从内心涌出?

二是重现了青春年少的美好。电影结尾处的安排,可以说是一种对于往事的追忆和回顾,此时,在双方的脑海里,以前的一幕幕,依次划过,就像整部电影的浓缩版,在双方心中一次次闪过,不仅他们内心有一种感慨与伤感,连荧屏外的我们,也会有一种青春年少的悸动再次浮现。在岁月的长河中,真的是一闪而过,仅仅是一瞬间而已。

三是表现了久别重逢却不敢面对的哲理与深思。以前背诵过一首唐诗,从小到大一直会背,那就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每次读起来都琅琅上口,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才愈发感受到了里面的悲伤与无奈。可以说,前两句大部分人都可以写出来,没有什么难度,一个是时间的变化,一个是空间的变化,还有一个是人的变化。

霍建华

这首诗妙就妙在后两句,也是出现反转的地方。一个是“儿童”,一个是“笑”,儿童可以指现在故乡的儿童,也可以指当初的自己,笑可以指自己当初问大人时候的笑,也可以指如今看到儿童笑的时候,自己内心的伤悲。儿童是自己内心的影子,他笑得越开心,自己内心就越发感慨,悲凉。

电影《大约在冬季》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手法,结尾处镜头对准那个位置,本该是女主人公出现的地方,但是她始终没有出现,反而是旁边她的女儿和男主人公的儿子的画面,一再出现。这就像诗歌里面的“儿童”一样,同样的意象,指的是同样的心情,可以说,这也是电影里面运用的一种反转,一种意象的表达。

如今已经久别重逢,却不敢独自面对,只能默默流泪,此情此景,令人神伤,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还会不会选择那次相逢?这个思考,留在我们心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7737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