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刘女士打算和大学同学小聚一下,原本是一件开心的事,但在聚会的时候却发生了一点小插曲。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大家正在开开心心地谈论事情,突然刘女士的女儿娇娇在一旁哭了起来,原因是她一直试图和刘女士搭话,但刘女士正忙于和同学交流,没空搭理她。
娇娇有些难过,所以就哭了起来。刘女士看到孩子哭后感到很尴尬,毕竟是在自己大学同学面前,为了及时堵住孩子的嘴,她对娇娇说:“你要是再闹我就不爱你了!”
听到妈妈这句话后,娇娇立马收住了哭声,但她心里的委屈却久久散不掉,看到妈妈和同学交谈甚欢后,娇娇心里更委屈了。
从短期来看,刘女士吓唬完孩子后,孩子的确不哭了,也缓解了她的尴尬。但是从长远来看,孩子真的服从管教了吗?未必!孩子心中的委屈比以前更厉害了,与妈妈的关系似乎也变得淡漠了许多。
那么,父母的“恐吓”究竟有没有帮助呢?对于管教孩子来说,父母的“恐吓”有用吗?
■父母的“恐吓”无益于管教孩子。
1)父母的恐吓只会加剧孩子心中的恐慌。
在父母眼中,孩子的举动是哭闹,但其实在孩子这边却不尽然。有很多孩子之所以会哭闹,就是因为他想要确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如何,换句话说,就是一种极度缺爱的表现。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父母的恐吓不仅没有达到管教孩子的目的,反而会让孩子越加害怕,越加印证了自己心中的观点——父母不爱我。
2)孩子很有可能会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还小,父母说一些恐吓的话可能会让孩子安静下来,但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呢?等到他逐渐有自我认知情绪和自我意识的时候,父母的恐吓还管用吗?
恐怕到那个时候父母越恐吓他,他就越变本加厉,他心中的反叛情绪就越能被激发出来。因此当那个情形发生时,恐怕父母的恐吓也只能是火上浇油罢了。
3)管教孩子应该从根源找起。
管教孩子并不是靠皮鞭,更多的是通过心与心的沟通。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哪里做错了,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在了解了这一切之后再进行管教、进行沟通,这个时候效果才能达到。恐吓也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罢了,家长是过了嘴瘾,但是孩子心中的“魔障”却依然没有消除。
“你要是再闹,妈妈就不爱你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很多关键词。似乎在这对父母眼中,孩子的哭闹和父母的疼爱成为了一种交换条件,只有孩子不再哭闹,父母才能给予适当的爱,否则这个条件就取消了!那么,父母究竟应不应该和孩子谈条件呢?
■父母应该和孩子谈条件吗?
01父母可以和孩子谈条件,但要分清楚情况。
父母真的不能和孩子谈条件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事情都不会那么绝对,父母在特定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像交换筹码一样和孩子谈条件,只不过这得分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就像在材料中的刘女士那样,她看到孩子哭闹不止时便提出了这样的交换条件,但是她是拿什么交换的呢?她是拿父母的疼爱和怜惜作为交换,这个筹码是不能被交换的。
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引路人,从某种层面上讲,父母在孩子心中印象是极其深刻的,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东西就是爱与呵护。但是这个东西如果一旦被放到明面上作为交换的话,它就会变得廉价不堪,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会因之而降低。
地位都降低了,孩子还会把这个事情看得更重要吗?恐怕不尽然了!
因此,即使父母拿这个作为筹码和孩子交换,孩子也不会听从父母的,因为从父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这份爱看低了。
再让我们把视角转回到之前那个问题上来,父母之所以会如此谈条件如此苛刻,就是因为孩子不服从管教。那么当孩子不服从管教时,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如何呢?
■当孩子不服从管教,父母应该怎么做?
①父母首先应该弄清楚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理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当孩子不服从管教时,父母第一时间并不是发怒,也不是谈条件,而是把事情查清楚,孩子为什么哭闹?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周围环境的问题,又或者是孩子性格的问题。在查清楚这一切之后再对症下药,问题就能够顺畅多了。
此时有的家长可能会提出疑问,如果当时是在公共场合,不方便了解情况,那该怎么办呢?
当然,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是常见的,但是家长请记住,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分场合的,即使是在公共场合也应该把事情捋清楚,而不应该说为了外人的颜面让孩子委曲求全,去不分青红皂白的命令孩子住嘴来挽回自己的颜面。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面子是不值钱的,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关键的,即使是在公共场合,你也应该谨慎地履行这一原则。
②和孩子一起商量对策,尽可能地满足孩子。
就像材料中的娇娇那样,她所想要的不过是父母的关怀罢了,然而刘女士却因为孩子吵闹而提出的这样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孩子不服从管教时,父母应该低下身子和孩子一起商量对策。
如果孩子不服从管教,是因为不服从父母的安排,那么父母就可以适当的调整安排;如果孩子不服从管教,是因为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爱,那么父母就要施舍更多的爱与呵护给孩子。不管怎么样,都应该设身处地地去转变观念,站到孩子的角度想想。
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不服从管教时,总会通过一些简单直接的方式来教训孩子,让孩子变得听话一些。但别忘了,此时的听话只是一层表象,拨开这种表象孩子还是叛逆心理。学会用巧妙方法让孩子明理,这才是家长最应该去做的。
今日讨论话题:你家孩子曾经不服从管教过吗?你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47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