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老师总嫌学生吵闹?这所学校却鼓励孩子放声大喊、痛快玩耍

老师总嫌学生吵闹?这所学校却鼓励孩子放声大喊、痛快玩耍

不知道各位家长是否有参加过孩子们在学校里早操、晨练的集会?你会看到:每个班排列整齐的小方阵里,孩子们群蚁排衙一般,被要求安静地在自己的位置上规范地做好每一个体操动作,要是在这途中哪个班的孩子小动作多或者声音嘈杂,校方领导还会点名批评……

不过当你仔细留意,便能发现再怎么强调纪律也好,孩子们总会前后左右地悄悄说话,亦或是在解散后三五成群地打闹,不得不感叹这种方圆规矩间,孩子们那刻躁动的心是隐藏不住的。

"我们真正的理想状态是孩子能够主动、自发地去遵守,并且维护做这些秩序和规则。"同样是想孩子能够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度过校园生活,可日本大阪一所历史悠久的幼儿园"莲花幼儿园"却实行着与中国传统校园截然不同的做法——鼓励孩子们放声大喊、痛快玩耍

一、 喧闹中的身体教育

就如同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所说的那样,"莲花幼儿园的一天,是从孩子们喧嚣的晨练开始的。"在这所幼儿园里,孩子们每天早上能有1个多小时的晨早锻炼时间,不分寒暑,日日如是。而且,在莲花幼儿园过去60年的历史中,晨练时还会要求孩子们"赤裸上身",为的是能让孩子们更好地锻炼身体。但在2019年4月,该幼儿园迫于舆论的压力而终止了这一传统,变改为"薄着"鼓励孩子们少穿衣服,尽可能地让肌肤与空气无碍,从而更好地感知身体。

日本的幼儿园一般是不设塑胶跑道的,在莲花幼儿园里,老师们把不算宽敞的操场想尽办法把能用的面积都用来让孩子们去喧嚣跑动,还特意放置了许许多多的运动器材,有单双杠、有跳马、有防摔的软垫……孩子们就穿着短袖、短裤,光着脚丫在沙地、泥地里自由奔跑、肆意大喊、脸上洋溢着真切开怀的笑容。

若是天公不作美地下起了雨,孩子们还能在雨停后,在积水的沙地上玩泥巴,哪怕小手小脚都沾满了黑色也不必担心,因为操场旁就有水龙头,孩子们在回教室前冲洗干净就可以了。

正如中国的古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时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所幼儿园里,我看到的是孩子们在发散、在燃烧自己的能量,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身体中生命的苏醒。

拍摄该记录片的作者周轶君对莲花幼儿园吵闹的氛围很疑惑,于是她直言对园长说:"你们这所学校是一所声音很大、非常吵的学校。孩子们会喊叫,很大声,而且每天很多次。"

对此,园长秋田光彦表示:"孩子们彻底运动、放声大喊之后休息的愉悦,才叫做'完全燃烧',这是身体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孩子们姿态不好,是不能够发出洪亮的声音的,或者说如果是孩子勉强自己使劲喊的话,嗓子是会遭到损坏的。因此,我们(鼓励孩子大喊)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体态,希望孩子能去理解在把洪亮的声音向前方传递的同时,也是在表达着自我的情绪和意识。"

在莲花幼儿园里,还有一个鼓励孩子们大声喊叫的场所,那就是"剑道场"。剑道班上,大多是男孩子,老师为了鼓励这群小男子汉能够发出洪亮的声音,他们会说:"如果大家不深深吸气的话,发出的声音就会像小孩子那样可爱,为了发出帅气洪亮的声音,大家注意吸气时一定要深深地呼吸到肚子底下!"

无论是早晨锻炼时孩子们欢快的叫声,还是剑道班里小男子汉们学习着腹式呼吸的技巧喊出洪亮的口号,这所幼儿园鼓励孩子放声大喊的目的,从来不是说为了训练孩子的嗓门,而是培养孩子一种用身体带动自我表达的能力,正如园长所奉行的教育理念——"身体教育"。

二、 "成之以兽身,养之以人心"的身体教育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人的身体既是羊群也是牧者,是单一意义的复体。

1. 身体的习得

我们通过酸、甜、苦、辣认识食物,通过温、热、凉、寒知晓天气,通过相互交往时的眼神表情、流露的情感去认识他人,我们在通过身体感通万物……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身体既是教育最早的载体,我们的身体又是教育最早的实施者。

想想那个处于"口腔期"的小宝宝,他们秉着"万物皆可啃"的探索心理,整天孜孜不倦地用小嘴、小手直接触碰着这个世界的本质:诶?这是咸的?这个咬不动?这个味道太奇怪了!转眼到了爬行、学步阶段,他们又是再无数次的碰壁、摔跤中掌握了空间感,从此明白了什么是高与低、宽与窄。

婴幼儿是人类原初和本真的形态,相较于成人,他们反而能更清晰地呈现出人类身体属性:再也没有任何知识能比通过自己身体获得的知识来得迅速而强烈了!

2. 身体教育的目标

什么是"身体教育"?

正如上文提到的莲花幼儿园里,孩子们既有晨练时的放浪形骸,也有剑道班上主动回归集体时的严明纪律,身体教育学是一种既通过身体培养人的体格,又针对身体培养品格;既成之以兽身,又养之以人心;既野蛮其体魄,又文明其精神;既保护孩子随心所欲的天性,又通过教育习得做人处世的絜矩之道;通过一种动静结合、收放自如的身体训练方式,达到身体教育的最终目标:从心所欲不逾矩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与知识教育学只一门心思专攻"智育"不一样,身体教育学通过重视身体的意义及发挥其与儿童的一体性,让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可是在如今这个强调智能发展的时代,学校更愿意让学生们沉浸在"知识教育"的传统课堂中,毕竟生意盎然的身体教育学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应付学生们诸多不确定、不安全的因素。

三、 日常家庭中如何进行身体教育

"我们现在不是重视身体忽视心智,而是重视心智忽视身体。"——斯宾塞

当孩子在学校课堂的身体教育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家长平时在家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身体教育呢?

(1) 带孩子全身心地"玩"起来

生活不止上班以及陪孩子写作业,要知道"会玩的孩子更聪明!"这一观点已经得到教育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当孩子"玩"得越多时,他们的身体接触事物、与环境的交互也就越越多,身心发展也就越充分。

当然,"玩"的方式多种多样:绘画、折纸、剪纸、听音乐、弹拨乐器、棋牌游戏、家务劳动都能让孩子通过"玩"的方式进行体验,眼、耳、口、鼻、手,调动起孩子全身的积极性,全方位挖掘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吧!

(2) 与孩子一起扮演故事里的角色

给孩子讲故事时,孩子发呆走神?又或者是孩子对生硬的课文内容、古诗词记不进去?要知道,当你只是用语言在叙述故事时,孩子们调动的只是身体器官中的"耳朵"而已。

尝试将故事换一个方式叙述吧!不妨和孩子一起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全家总动员,人数不够的话,发挥想象力,家里的桌子、椅子都可以是角色的一部分。接下来,让孩子的身体动起来,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环节,亲身体验故事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既有助于儿童对故事背景和情节的理解,又有利于发挥游戏的特长,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在故事的选材上,可以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童话、神话传说,古诗、漫画、成语故事、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场景或者事件都可以是你们角色扮演的来源。

比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宝宝演撑船的船夫,爸爸演丢剑的人,妈妈演上前询问的人,再拿一个纸箱当船,用玩偶当剑。那接下来什么龟兔赛跑、狐假虎威、乌鸦喝水、白雪公主、灰姑娘……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让孩子体验。

(3) 陪孩子体验自然时记得设立一个教育目标

身体教育与自然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对孩子来说,自己辛辛苦苦从沙堆中挖出的"珍宝"既可以是一个奇形怪状的石头呢,还可以是一个个"英文字母";又或者是当孩子自己亲手照料了一颗小种子宝宝从入土培育到发芽、长苗、开花、结果,他发现了在一个更弱小的生命依赖于自己的双手时,孩子们的责任感、宽容心、忍耐力也油然而生……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孩子在大自然中的收获绝不比课堂少,且快乐的程度却是在课堂的好几倍。

不过各位家长下次在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时,旅游、采摘、野营、户外运动、农事体验等等,可以试着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一个教育目标,比如希望孩子在大山里呼喊时能体会到回声,并且知道回声是如何形成的;希望孩子在下河摸鱼时,能体会到光的折射等等……当你自己做到心中有所然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一些活动变得可见、可控、可测评了,其过程也少了许多"松散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3462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