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浅析元代高丽人为何要在中国建立寺庙

浅析元代高丽人为何要在中国建立寺庙

谷积山位于房山区与门头沟区交界处,南坡山坳内有北大洼、谷积山等村落。而在其山内,坐落有众多古寺遗址。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灵岩寺。

根据史料记载,这座古寺在元代曾香火鼎盛,其中又以高丽人对此寺庙的扩建和捐款最多。尤其是一位名叫高龙普的元代宦官,曾经为灵岩寺向匠作院“使申党住施钱千余缗,资助高丽僧人慧月修缮云居寺石经山华严堂,”在看到寺院内经板崩坏后,更是一力出资,为灵岩寺补刻经板五块。

这五块经板,由于本身为石头材质,因此至今依旧保持完好。或许看到这里,读者会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一位高丽人,会对这样一座并不知名的寺院如此看重,并多次为其伸出援手?更何况他本身就是一名宦官,与寺院文化如此格格不入。

事实上,要探寻此时,我们还需要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这就是元朝末年,特有的高丽奇后乱政事件。

一、大元皇后的授意

自元代以来,宦官出资修缮寺院一事就已经并非稀奇之事。然而与人们料想中不同的是,这位高龙普,却并非是普通的高丽出使大元的宦官。在《元史》的记载中,并无“高龙普”,却有一人与之姓名相近,名为“高龙卜”:“明年(至正八年),御史劾奏别儿怯不花,而徽政院使高龙卜在帝侧为解, 帝遂不允,至正初,(李稷)出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迁都事,又入为监察御史。劾奏阉宦高龙卜恃赖恩私,侵扰朝政,擅作威福,交通时相,请谒公行,为国基祸,乞加窜逐,以正邦刑。章上,流高龙卜于征东”。从文献当中的人物来历来看,这位所谓的“高龙卜”,就是出资修缮灵岩寺的善居士“高龙普”。之所以两者名字不同,很有可能是源于误传。

自宋代崖山之恨以来,元朝就已经在事实上获得了中原的统治法统,而高丽作为宋朝属国,此时业已向大元称臣。为了以示拉拢之意,大元历代皇帝多有选高丽贵族女子入宫之事。元顺帝更是迎娶高丽奇氏之女为后。而高龙普就是高丽派来,作为完者忽都皇后奇氏的臣属。他之所以要资助并修缮灵岩寺,其实奉的就是皇后奇氏的旨意。

然而,从上述的文献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出,这位皇后近臣高龙普,并非是善男信女,根据贾志道《重修华严经本记》所记,高龙普出使大元期间,曾任资政院使、资德大夫。然而,最终却因“恃赖恩私,侵扰朝政”,几乎被明正典刑。由其一人之行,也可看出此时的元后奇氏如何嚣张跋扈。

二、作为奇氏族人的据点

所谓的资政院,其实是元朝专门为皇后增设的一个机构,事实上,这一阶段,在元朝大都活动的高丽人并不止这位资政院使、资德大夫高龙普一人。

比如前文中,提及的那位被高龙普委托,在灵岩寺修缮云居寺石经山华严堂的僧人慧月,其本身也是高丽族人。更为重要的是,他同样也是奇后远嫁带来的随从之一。

以如此心腹之人入驻灵岩寺内,其实本身就说明了此时的奇后以及其手下并非完全将这一寺庙当做精神的寄托之地。在这之后,高丽人还曾经多次对灵岩寺进行修缮和扩建,比如前同知民匠总管府事朴琐鲁兀大(高丽人)曾在灵岩寺东峰,建舍利石塔用于供奉自己偶然得之的几颗舍利。《大元敕赐上万谷积山灵岩禅寺碑》曾载:至正七年三月吉日立石,大府监太卿朱完者帖木儿监造。而之所以会建造此碑,其实也是为了说明这位前同知民匠总管府事对于这座宝塔的功绩。

对于当时的大元人来说,一方面他们对于高丽怀有着深深地鄙薄之情,然而又在另一方面被其权势所震慑。尤其是奇氏族人,更是成为当时把持大元朝政的一大祸端。元顺帝时期,这位皇帝对于这些异国人并没有太多的恶感。在高龙卜被罢官去职之后,还曾经从中斡旋,致使其免于死刑。

而奇氏族人的权势,在母国高丽发生事变之后就变得更加让人难以理解。当时,由于元顺帝偏执的宠爱,奇后的母族在高丽变得更是骄横无比,卖官鬻爵、欺压良善之事屡禁不止,而这一切自然源于元顺帝奇后的纵容。不过,这些骄横的奇氏族人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报应,因为此时的他们不仅纵容不法,还牵扯到当时高丽立储风波之中。这几乎让高丽王无法再忍受她,终于,在正二十三年,高丽王怒而尽夷其族人。

奇后自然无法忘怀如此的血海深仇,其“谓皇太子曰:“汝何不为我复仇耶?”遂立高丽王族人留京师者为王,以奇族之子三宝奴为元子。遣同知枢密院事崔帖木儿为丞相,用兵一万,并招倭兵,共往纳 之。过鸭绿水,伏兵四起,乃大败,余十七骑而还,后大惭。”

虽然此次并不知名的战争最终以元军大败作为收场,然而其夫其子对于奇后的言听计从也由此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顺帝统治后期,奇氏一族虽然在高丽已成丧家之犬。然而在元朝大都,却依旧有着滔天权势。

也是自此之后,自高丽的屠杀中幸存下来的奇氏族人也开始相继从高丽来到大都,为了继续笼络奇氏一族族人,奇后才选择修葺灵岩寺,并以之作为其母族的交流和安身之地。

三、高丽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中心

事实上,无论奇后在修葺灵岩寺一事上夹带着多少私心,但有一个事实却是不会为之改变的。那就是,经过此番修缮,灵岩寺也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高丽和中原文化交流的中心。而这可能也是笃信佛教的她最纯粹的一个理由了。

在灵岩寺修缮完毕后,逐渐成为高丽僧人聚集之地。《题西山灵岩寺》诗云:“栋宇何时不记初,断碑唯载太康书......明日不知身所如。”更值得注意的其实并非诗句本身描述的灵岩寺盛景,而是其诗题记中所注:“寺僧皆乡人”,这一时期的灵岩寺,也成了高丽与大元交流佛学经验的关键所在。《大元敕赐上万谷积山灵岩禅寺碑》称:“(灵岩禅寺落成之初)惟僧一人守之,至是,集者殆满百数。”

也就是说,原本门可罗雀几乎连香火都无法传承的灵岩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丽奇氏族人的支持,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此时的灵岩寺,已再非先前的破败古寺可比。

结语

然而,烈火烹油、繁花着锦终不是长久之计,以帝后一人青睐来绵延其香火的灵岩禅寺,在奇氏失宠乃至高丽后族被斥之后也重新变得荒芜。到得如今,我们已经很难从灵岩寺中一窥当初“白足歆风久,苍头托荫深。爰人儒释共,何日更论心”的辉煌景色了。

在元朝灭亡之后,灵岩寺就逐渐败落了下来。明代诗人曾写下《过灵岩寺旧墟》专门感怀此事:“野寺今无处,经过为一休。暮云孤塔永,秋水废庭幽。众壑背残照,万缘随逝流。兴亡有如此,回首忆神州。”数个世纪之后,又会有谁记得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呢?

参考文献:

1.《高丽僧人与元代谷积山灵岩寺》舒晓峰史苑撷萃:纪念北京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文集

2.《试论奇皇后对元末元丽政治关系的影响 》肖遥,延边大学

3.《元代高丽贡宦制度与高丽宦官势力 》喜蕾,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4.《 元代宫廷崇佛史事考》张冰冰,中央民族大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2933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