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孩子身上都有他很优秀的地方,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挖掘他的优势,让他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越来越优秀;所有孩子身上也都有一些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缺点,父母要学会去接纳甚至保护。
每个孩子都有优秀的地方
有一次,我到一个做老师的亲戚家里做客,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读初中的儿子吃饭吃得特别快,大家才刚吃一会儿,这孩子就已经把饭吃完了。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以后你长大了,要是饭还吃得这么快,哪个女孩子愿意跟你一起吃饭呢?没想到,他回答了我这么一句话:“我一定要吃得快一点,这样我妈妈就是想批评我,也来不及了。”
原来,在他们家,每天吃饭的时间就是我的这位亲戚批评与教育儿子的时间,所以对孩子而言,吃饭不是享受食物、与家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而是一场心灵的酷刑。后来我就跟这位亲戚说,其实孩子养成这样的吃饭习惯都是由于你的焦虑,对孩子有太多的期待和担心。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很优秀、很完美的人,如果孩子在哪一个方面表现得不像一个优秀的、完美的人,他们就会开始担心、焦虑,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但毕竟只有少数的人可以很优秀,而各方面百分百完美的人更是不存在的。父母首先应该用一种正常的标准去对待孩子。比如说,即使他在学业上并没有那么出类拔萃,我们也不必因此用很高的要求去苛责他。我们可以去关注他学习以外的其他优点,比如热情、耐心、有方向感、随和、主动、乐于与人分享等这样的素质。
每个孩子都有他很优秀的地方,父母不应该去要求孩子一定要在自己所期待的领域达到很优秀的状态,而是应该帮助孩子挖掘他的优势,在他所擅长的地方越来越优秀。
我的女儿从小就开始练习羽毛球,坚持练了几年,但都没有机会参加学校的羽毛球比赛。有一次我问她的羽毛球老师,孩子怎么都没有机会参加学校的羽毛球比赛呢?老师跟我说,实在对不起,你的孩子反应慢了一点。
后来女儿又去练舞蹈,也一直没有机会参加比赛。我问她的老师,为什么她没有机会参加表演呢?老师说,你孩子乐感差了一点。
一直到了她四年级的时候,她参加了一个台湾教练在福州办的跆拳道班。这一次我带着孩子去,台湾老师一看到我的女儿就非常兴奋地说:“哇,你这个身材,就是应该练跆拳道的。现在你练跆拳道要靠老师,以后练好了,老师就要靠你了。”女儿听了这样的鼓励之后,脸上笑得像一朵花一样。后来她就跟着这位老师学了两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身体优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的一位朋友是福州的一名特级教师,但是他的孩子学业却并不好。他曾多次找我讨教良方,我跟他说,你不要每次来都跟我说孩子的缺点,你也跟我分享一下你的孩子有什么优点吧!他就跟我说,他的孩子特别喜欢跟人打交道,他家附近老老少少都是孩子的朋友,包括那些收破烂的,捡垃圾的,做卫生的。孩子很小的时候,看见有些爷爷奶奶买菜回来,他都会主动帮他们拎菜。朋友并没有这样教孩子,但是孩子就是有这样的热情。我说,其实这个热情就是他身上最可贵的东西,你应该珍视。凭着这个优点,他最后会有出息的,你不要太着急了。
大概过了五六年后,有一天这位老师特地来找我,他说他的孩子大学毕业已经找到工作了。还说以前我跟他说那些道理的时候,他一直以为我只是安慰他,没想到,孩子真的如我所说的那样。他的孩子大学读的是体育系,后来去一个非常好的机构实习,很快就被公司的老板看中了,说这么多年来,从没见过一个这么阳光、这么喜欢跟人合作、这么有主动精神的孩子。所以实习还没结束,公司就跟他签了约。
我跟这位老师说,我并不是一个预言家,我说出来的其实是常识。只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有时候父母过于急切,对孩子过于苛刻,反而很容易忽视孩子身上最好的品质。
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作缺点
中国文化里面还隐含着一种弊端,这个弊端叫“杀生”,就是指人们总想“杀”掉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生疏的、新的东西。有很多新一代孩子身上的特点,却因为父母的这种“杀生”倾向而被视为缺点。所以我们可能更需要倡导的是“杀父文化”,上一代人更应该多一些反省,自己所不认可的东西,到底是孩子的不足还是自己的偏见?父母们不能用看自己这一代人的眼光来看新一代的孩子。
很多父母看今天90后、00后的孩子,总有各种各样的担心:今天的孩子不爱阅读,今天的孩子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但其实这都是父母在参照过去的观点来看今天的孩子,今天的孩子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吗?说他们不爱阅读,是不是他们的阅读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了呢?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但有没有发现,他们彼此相处得很好?
中国父母一直习惯于把亲子关系简单地看成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不是亲密生活、共同成长的关系。
我女儿最要好的一个同学叫雪儿,两人从小学就开始要好,到现在大学毕业了,她们还是好闺密。前不久女儿突然跟她妈妈说,雪儿怎么多了一个姐姐呢?我们做了十几年朋友,她都没跟我讲过呢。然后她妈妈说,你有没有问她呢?女儿说,我怎么去问?这是她的事情,她不说我怎么可以去问她呢?
这件事让我很感慨,今天的孩子真的变了,他们不像我们那一代人那么关心别人隐私了,他们跟一个人相交是跟这个人相处,而不是要了解完这个人的隐私之后才跟他相交。而我们那一代人朋友之间太透明了。做朋友之前,我们还要先了解对方的处事态度,好像态度不行就不能相处,而今天两个人即使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惯不同,也可以很好地交往。
在我看来,随着社会的开放、文化的丰富,人也是在往前发展的,这一代人会比上一代人更优秀。因此,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以我们的粗陋来应对孩子的丰富,不能以我们的某种偏执来应对孩子的独特,不能以我们的狭隘来应对孩子的多元性。
保护孩子身上的不足
任何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性情、才能、趣味,都不可能完全符合父母所期待的那个标准,也不可能完全符合社会所规定的那些标准。在孩子身上,总是会有一些缺点,无法因为父母的讨厌和不喜欢而改变。父母应该学会去接纳甚至保护孩子的一些不足。
所有的孩子身上,其实都有一些东西是不可改变的,这个不可改变的东西,往往是与生俱来的。中国有句老话叫“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人类学家认为,人最不能改善的,首先是人的智力,其次是人的运动才能,最后才是人的性格。人的秉性有可能受环境影响,或者因某种觉悟而改变。比如说,原来很暴躁的人,有一件事让他觉悟到暴躁不好,他就有可能变得温和、克制。但是人的智力跟身体运动才能,如果有缺陷,却很难改善。
有一次我到一个大学去讲课,一位老师跟我说,他们学校里有一个孩子,父母都是非常厉害的科学家,但是这个孩子在智力方面却有明显的缺陷,而且是无法弥补的,真是可惜了。我们不要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可改变的,并不是父母看到了孩子的这些不足并极为用心地去帮孩子改正就能够改善的。
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同学因为跑步同手同脚,而遭到了全班同学的哄笑。后来他很生气地跟大家说,你们以为我不知道我同手同脚啊,我要是能够改,还会留到今天让你们看笑话?他当时说得我们羞愧极了!你以为那是一个新发现吗?其实那是人家改变不了的缺陷。但是改变不了,就要接纳它。也就是说,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去与自己的不足、与自己身上的缺陷友好相处。这样孩子才不会因此而自卑,才不容易对他人产生妒嫉,甚至仇恨。父母的爱,父母的接纳与鼓励,是治疗孩子这种缺陷的最佳良药。
一个人在父母那里得到充分的鼓励与保护,并不是说他在社会上就不会受到伤害了,但父母的这种保护会帮助孩子生成一种自我保护、抵制伤害的能力,让他们对伤害免疫、不再害怕。来自父母的力量,会帮助他们去超越人生中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
而对于孩子性情上的一些缺点,父母也应该用尊重、耐心和理性的心态去对待,而不要强行、刻意地去纠正。有一些在父母眼里的缺点,其实应该被看作孩子的特点,它们可能既存在反面的价值,也存在正面的价值,重点是看父母去关注哪一方面。
很多妈妈对我说,我孩子有一个缺点,就是特别害羞。我总是要提醒这些妈妈,害羞不是缺点,害羞是特点。害羞的孩子,特别善于自处,而且他们通常都很友好,所以也善于跟他所欣赏所亲近的人相处。害羞的孩子往往更爱思考,长于抽象思维,非常有创造力。
又比如,有一些孩子因为家族的遗传,生来就特别胆小。胆小也并不见得都是坏处,如果换一种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胆小的人谨慎、不粗鲁,他们更不容易犯错误,也不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
一个很羞涩的孩子,父母不一定就要他变得落落大方,善于与人交往;一个很胆小的孩子,父母也不一定要他变得很勇敢。孩子身上某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已经形成了,父母要改变它是很困难的,有时候这种改变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这个时候,父母一方面要关注,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紧张。父母不能想着一下子就把这种习惯纠正过来,不能因为过于惊慌而夸张地对待孩子,而要耐心、温和地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的女儿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出现过口吃的现象。当时,我特地去幼儿园跟她的老师说,孩子这段时间口吃,你就当作没有看见,不要去说她,过一阵子就好了。因为我知道,孩子在幼儿阶段,心智发展很快,但口语表达的发展却很慢,语言无法跟上思维的速度,孩子就有可能变得口吃。这时候大人不能过分认真,太认真了,孩子很可能就真的口吃了,之后父母再要矫正就很难了。果然,过了一阵子,女儿的口吃就消失了。
后来女儿唱歌的时候有点儿五音不全,但是她又特别爱唱歌,在家里听她唱歌,我和她妈妈从来不会按照某个客观标准对她做评价。有时候哪怕她唱得再不好,我们也装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让她想唱就唱。到了高中的时候,孩子去澳大利亚读书,有一天中午,她突然打了一个电话回来,在电话里非常兴奋地告诉我,爸爸,我现在唱歌不会走调了!当时我听完,心里无比的高兴,我既高兴孩子的成长,也高兴孩子把这样的成长当成礼物一样与我分享。如果孩子在家里唱歌的时候,我流露出一点儿她唱得不好听的意思,很可能她就再也不敢唱歌了,一辈子都只能是五音不全的。
有时候,父母不当的教育会强化孩子某些偶然出现的特点。所以,父母关注孩子时,先要判断孩子出现的行为到底是属于什么“级别”的问题。如果只是偶然出现的、暂时的问题,不要过度地去教育,否则往往会产生负效应。
我的一个朋友在他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寄养在保姆家里,保姆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常常对孩子采取种种限制,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非常胆小。记得有一次,我们两家人一起出去游玩,走到江边,见有人骑三人自行车。我女儿一见到就说:“我也要去骑!”——遇到好玩的东西就想尝试,这是孩子的天性。但朋友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我怕!”
一个人胆小,有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因为后天的原因,像我朋友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的限制和打击中慢慢变胆小的。在被管制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看似很“乖巧”,但却让孩子早早地丧失了野性与活力。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想到保护孩子的胆小,让他不以自己的胆小为耻,这样他才会慢慢去尝试挑战自己的弱点;在保护之外,父母的鼓励不宜过于急切,过于强烈,不然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其实假如孩子的胆小很难改善,那就让他胆小吧,胆小也不算什么缺点。就像我女儿,从小特别怕黑,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开一盏小灯,我就把它当成是她的一个小习惯,她愿意开就开吧。
女儿独自在国外生活多年,一直不太会整理自己的房间。有时候我看见她的房间乱七八糟,也会有情绪,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更加完美呢?但我没有强行去改变她。每次看见她乱乱的房间,我就说,你要是同情你爸爸的话,就请你把房间门关上吧!以前女儿听到我这么说会生气,但现在听到我这么说,她就笑笑,然后把门关上,我们就得以和平相处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17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