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他是神雕大侠杨过的原型,一生热血,一生凄凉

他是神雕大侠杨过的原型,一生热血,一生凄凉

公元1203年,浙江府的一个渡口来了一行人。渡口作为小型码头,虽然仅仅服务于小型客商,但是每天货物不断,人流密集,一般情况下人物的身份不会引起注意。

而这一行人却不得不让人好奇,为首的老人虽然须发花白,看上去却依旧孔武有力,从头到脚笼罩着一层英伟之气,唯独眼神中不免有些落寞,眉头紧皱,似乎有些难过。有人已将他认出,他就是刚刚上任不久绍兴府知府,时年六十三岁的辛弃疾。

辛弃疾来到这里并不是视察工作,而是为了送走他的好朋友刘过。刘过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跟随着辛弃疾,可是刘过依旧是一介布衣。刘过并非贪图功名利禄之人,可是没有朝廷的赏识,他的抱负只能是空想而已。

多年的遭遇,刘过已经心灰意冷,他决意回乡隐居。当他多次表达意愿之后,辛弃疾劝他不要走,朋友如此挽留,刘过也不好意思离开。母亲患病的消息传来后,刘过认为自己半生漂泊,不仅没能建功立业,连侍奉母亲的责任都没有尽到,于是再次请求离开,辛弃疾只好答应。

辛弃疾不仅为刘过买了船,还在船上放了一万缗的钱财。

辛弃疾知道自己的这位朋友哪里都好,就是不会理财,对钱财没有概念,临行前,辛弃疾再三嘱咐刘过:

快点回去照顾母亲吧!这次不要像平时那样挥霍无度了。

刘过很是感动,写下了一首《念奴娇》送给辛弃疾: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刘过,字改之,江西吉安人。金庸笔下的杨过,据说就是以他为原型创造的人物。他的一生虽然不像杨过那样传奇,也不像杨过那样身怀绝技。但是他以布衣之身,凭借着一腔热血,当面上书皇帝,要求挥师北上克复中原,直捣黄龙。他的勇敢让人在佩服之余,不得不由衷的感叹:纵无玄铁重剑,挥笔亦可屠龙

和大家熟悉的词人柳永一样,刘过在《宋史》里面也没有传。根本宋元人士的笔记记载,刘过从小就有非凡的才能,而且是个志在四方的好男儿。

关于刘过的出身没有记载,但是从他后来和辛弃疾、陈亮等人谈论兵事推测,他可能出生在军人之家。刘过读书的范围很广,不论是儒家经典,还是史学书籍,他都从中汲取营养,所以每每谈到古今兴衰和治国安邦道理的时候,都会滔滔不绝,让很多人赞叹不已。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唐宋变革论。宋朝和唐之前的中央集权制帝国最大的不同就是货币经济的诞生。

货币经济的诞生,必然导致交易的便捷,商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一直认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诉求,除了是吸取了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最大的原因就是经济的繁荣,导致书籍容易获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范围更加广阔,读书人越来越多,而政府也为大批读书人提供了可以晋升的平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两点的相辅相成,形成了宋代特有的政治环境。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连皇帝都亲自鼓励读书,那么读书人更是一头埋进书堆里,一门心思的想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可是,刘过偏偏看不起这样的读书人,甚至认为这样的读书人没用。他所向往的是战国时代的游侠,能文能武。他也身体力行的学习武功,亲自开弓射箭。他幻想着有一天能够上战场杀敌,完成收复北方的宏远。他曾经满怀激情的写道:

蛟龙宝剑鸊鹈刀,黄金络马花盘袍。
臂弓腰矢出门去,百战未怕皋兰鏖。
酒酣纵猎自足快,诗成横槊人称豪。
但期处死得其所,一死政自轻鸿毛。

科举是唯一可以实现理想的途径,所以刘过即便不喜欢科举,还是要硬着头皮参加。和后来的龚自珍一样,才气干云,结果却是屡试不中。加上备考的时间,他在科举上前后花费了十几年的功夫,每一次的踌躇满志,换来的都是名落孙山。

一个人的成就,马克斯·韦伯说,“机遇不能支配一切,但却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因素”,“是运气,而非才华,起了更大作用”。看着身边一个又一个考生,连最起码的“句读”都不会,在考场上却是如鱼得水,刘过彻底愤怒了。

正如龚自珍失意的时候写下“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他也愤怒的写道“十载长安五往来,立谈无语口慵开。懒看龌龊随时士,谁是艰难济世才”。那些死读书的儒生岂能入他的法眼。

人生的悲哀之处就是如此,只有在逆境之中,才卑微的承认,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不论他怎么呼喊,都只是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没有人理会他。他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为了生计奔走四方,有的人赏识他,他却看不起赏识他的人,他狂妄地称自己为“大宋神仙刘秀才”,心底却是极度的孤独与悲凉。

公元1192年,三十八岁的刘过豁出去了,他亲自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亲自叩开了皇宫的大门。

当时的南宋皇帝是刚刚登上皇位两年多的宋光宗。光宗登上皇位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他的父亲孝宗认为他合格了,才把皇位交给他。

他甫一继位,立刻整理朝纲,面对那些徇私枉法的大臣,不论与自己私人关系如何,一律按律法处置;同时,他关心民间疾苦,轻徭薄赋,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就在光宗继位的第二年,他在一次祭祀天地的仪式中受到惊吓,为了安心养病,自己便不再处理朝中政务,政务都是决断于后宫的李皇后。

也就是光宗正在养病的这一年,刘过来了。刘过要求光宗上朝议事,将自己写好的收复中原的策略呈给光宗看。光宗对刘过的行为很生气,几乎要杀了他。

但是宋朝有不杀文人的祖制,再者说,刘过一介布衣,亲自到临安上书,天下轰动,自己如果杀了他,天下将议论纷纷,于是光宗象征性的看过之后,就把刘过打发走了。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受到了责罚,几乎令他走上了绝路。

今天的我们已经不能知道,刘过是在什么时候结识辛弃疾的,但是从后人的笔记来看,似乎和陈亮有关。

元人笔记《山房随笔》记载了刘过与辛弃疾的相识过程。

刘过自己的理念就是收复中原,而辛弃疾是朝中的主战派,所以刘过对辛弃疾非常仰慕,希望能够结交辛弃疾。

等到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的时候,刘过终于有机会前来拜访。像刘过这样耿直的汉子,来到辛弃疾的府门口的时候,就已经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可是守门的仆人哪里肯放他进去,于是刘过就和辛弃疾的仆人吵了起来。

辛弃疾听到消息吵架的声音之后,以为是前来闹事的人,就把仆人叫进来询问了一下。仆人说完之后,辛弃疾更加生气,让仆人再找几个人把刘过轰走。

这时候,一旁的陈亮笑了。陈亮是刘过的老朋友,知道自己的朋友才华横溢,但由于科举不中,未免心中火气大了一点。陈亮建议辛弃疾把刘过让进来,测试一下,如果测试之后辛弃疾认可就留下,不认可,再轰走不迟。

刘过进来之后,辛弃疾让他以"流"字为韵写诗,刘过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

辛弃疾听完都震惊了,对刘过很是欣赏,于是二人成为知己。

这则笔记作为两人交往的证据还可以,不过时间上差的太多。辛弃疾任绍兴府知府的时候兼任浙东安抚使,是在1203年,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给刘过送行的同一年。

但是刘过在1193年就劝说过辛弃疾放弃隐居的念头,希望他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要以国家大事为主。

在1193年,辛弃疾曾经在建阳遇到了朱熹,同一年又在浙东遇到了陈亮。而同一年,陈亮在浙东遇到了刘过,两个人还在一起喝酒。

陈亮和刘过可以说同病相怜,都是科举的失败者(到1193年为止),而且都是希望朝廷能够北伐,都非常的狂妄。陈亮这样描述自己:

其服甚野,其貌甚古。倚天而号,提剑而舞。惟禀性之至愚,故与人而多忤。叹朱紫之未服,谩丹青而描取。远观之一似陈亮,近视之一似同甫。未论似与不似,且说当今之世,孰是人中之龙,文中之虎?

两个人饮酒喝到高兴处的时候,陈亮开始赞赏刘过:

刘郎饮酒如渴虹,一饮涧壑俱成空。
······
合骑快马健如龙,少年追逐曹景宗。

······

会须斫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如果这一切属实,那么至少到1193年,辛弃疾和刘过两人就认识了。

认识辛弃疾可以说是刘过生平一大快事,在所有遇到过的人里面,最能够了解刘过的人,就是辛弃疾。两个人政治立场相同,而且在词的风格上也颇为类似。甚至有人说,将两个人的词放在一起,根本不能分辨出是谁的作品。

刘过对辛弃疾的仰慕之情在他写给辛弃疾的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书生不愿黄金印,十万提兵去战场。
只欲稼轩一题品,春风侯骨死犹香。

就在刘过与辛弃疾结识后的第二年,陈亮高中状元。这一消息传到刘过耳朵里,很是为朋友高兴,因为这才是朝廷需要选拔的人才。只可惜,陈亮刚要一展抱负,不久就病逝了。

刘过人生最快乐的日子,就是认识辛弃疾之后,辛弃疾不仅在理解刘过,而且对他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只可惜,辛弃疾虽然赏识自己,可是此时的辛弃疾处境也不好,除了担任一些闲职,直到任绍兴知府,辛弃疾一直赋闲在带湖或者瓢泉。

刘过告别辛弃疾之后,立刻赶往老家伺候母亲。母亲病逝之后,刘过听到朝廷之中主战派又占了上风,他原本失落的心情一扫而光,又开始了游历,希望可以找到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

宋宁宗即位之后,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追封名将岳飞为鄂王。刘过对岳飞同样有仰慕之情,在游历汉沔之时,他真的专门拜会了岳飞庙,并写下了一首词缅怀: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像刘过这种充满理想人士,他的词必然会带有强大的现实关怀。他在赞扬岳飞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岳飞虽然离开了,可是朝中还有很多主战派的人士,只要皇帝能够下定决定北伐,主战派的将士们即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肯定能完成收复中原的愿望。

公元1205年,韩侂胄在辛弃疾等人的支持下开始筹备北伐事宜,此时的刘过已经来到韩侂胄的府上,希望可以为北伐贡献一份力。

可惜的是,韩侂胄不仅缺少统御全局的能力,而且战术上过于轻率,出征后几个月,从一开始的小胜利,变成了屡屡受挫。

刘过对韩侂胄寄予了厚望,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在他彷徨之时,收到了朋友邀请他到昆山的信件,他打点好行囊,立刻奔赴昆山。

在赶往昆山的途中,刘过再次拜访了辛弃疾。此时的他心情沮丧,虽然与老朋友相见,可把酒言的不是欢,而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与苦涩:

西风把酒闲来游,木叶渐脱人间秋。 烟尘茫茫路渺渺,神京不见双泪流。

刘过来到昆山之后不久就病逝了,享年五十二岁。

纵观刘过的一生,满腔的热血浇灌到了北伐事业上,可惜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介布衣。他最爱的一件事就是喝酒。也许他想靠着酒精来麻痹自己,只可惜每次都让自己更加清醒。

不知为何,刘过总让我想起坂本龙马,两个人同样的一腔热血,同样的坚持不懈,只是龙马成功了,而刘过失败了,如果只是以成败论英雄,那么人生未免太无趣了吧!

我们当然不能左右历史的发展,但是今天的每一个细小的努力都有可能改变未来的走向,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坚持的理由。

也许是抱着这种理念,每当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总会有很多看似自不量力的人出现,无论他多么渺小,他的影子总会被无限拉长,长到可以激起所有人的斗志。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一生孤独,在这“二三子”之中,不仅有陈亮,还有那个正史里不曾记载的人物——刘改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9135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