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开国君主都带有传奇色彩,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文臣武将相助外,往往与他们的女人有很强的正相关。女性以其特有的柔,可以使得刚柔并济。
明王朝是中国最后的一个汉王朝,其开国君主是朱元璋,他的人生可以说是逆袭的样板,而这样的逆袭离不开他的妻子马氏。马氏无论在感情方面还是事业方面,都是朱元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朱元璋作为帝王,他的强势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如此强势他竟允许马氏去参与许多政事,而且采用了马氏许多的合理化建议,要说都是爱情,谁能相信呢。
马氏
◎养女和部将的结合
元朝总共建立不到一百年就走向了灭亡,在其衰亡的过程中,在其统治境内也诞生了它的掘墓人。朱元璋那时还在乞讨,而接下来他将遇到一生最重要的女人马氏。
关于朱元璋皇后马氏的出身背景,史书上有这样的介绍,"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己女"。
马氏父母双亡,她成为郭子兴的养女。此段话除了证明马氏身世不好外,还能看出郭子兴的人品是值得信赖的。
介绍完马氏的出身,再来看一下马氏本人,《明史》有载: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
"仁慈"是代表马氏心善,是贤后的必备特征之一。其次马氏有智鉴,说明马氏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子。最后再看其"好书史",此为知识储备。
以上三点说明一个事实,马氏绝对不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是内在与外在兼修的女子,而这样的女子也许是开国君主所需要的标准妻子。
马氏所处的时代,恰好是乱世,时事造就英雄,她作为郭子兴的养女,受到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当然也让匹配一个好人家。
公元一三五二年,郭子兴所部来了一个年轻人,此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干的风生水起,很受郭子兴赏识。慢慢朱元璋由部下转为郭子兴可以信赖的人,如何在信任上加一把锁,马氏成为最佳人选。
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朱元璋成了郭子兴的女婿,马氏也等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朱元璋的名字也是这时改的,毕竟地位上升了。
郭子兴
◎不只是贤内助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中有"三纲五常",而其中的"夫为妻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女子嫁人后,基本就是以丈夫为行为准则,利益中心由娘家转向夫家。
马氏也是在此种思想体系下受到的教育,所以当她嫁给朱元璋后,朱元璋就是马氏的中心,这种中心的思维,马氏是以实际行动来体现的。
行动一,朱元璋与郭子兴中间的粘合剂
朱元璋虽为郭子兴重要的部将和女婿,但也有触怒郭子兴的时候,而此时就需要马氏作为中间人去调和。一面要照顾丈夫情绪,一面要缓解郭子兴的怒气。当朱元璋被关禁闭时,马氏的做法是真能体现夫妻的感情。
初,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帝又为郭氏所疑,尝乏食。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马氏做双方的工作,但一切都是为了朱元璋。
行动二,后方工作
公元一三五五年,郭子兴病逝,朱元璋成为部队的灵魂主帅(名义上郭子兴儿子是老大),朱元璋攻克和州,又从此地借助巢湖水师渡江进入太平。但马氏还留在和州,面对元军的围攻,马氏从精神方面鼓励安抚将士。
行动三,为丈夫镇住场子
史上许多在国家快亡了,也舍不得拿钱出来收买人心,例如后唐李存勖皇后刘氏。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可以说给刘氏一个正确做法的示范。
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
元末势力
◎贤式干政
事业的成功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而马氏就是朱元璋霸业中"人和"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朱元璋的成功也就不远了。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为帝,大明帝国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妻子的马氏,也就成为明王朝的首任皇后。
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标为皇太子。
马氏作为皇后之后,其角色更具有意义,因为不仅是皇后,而且还是国母。可以分几个方面来看马氏对于一个新生王朝的意义。
方面一:对朱元璋
对于丈夫朱元璋,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马氏都非常关心,甚至要亲自操办才放心。当然这是生活方面的,还有就是对于朱元璋的微谏。
马氏这种微谏是缓解朱元璋执政时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影响,从使得更加合理的去处理一些事务。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
方面二:对子女
古代女子在家庭的作用除了相夫之外,还就是教子。马氏作为皇后,这些事堪称典范,充分反映中宫之慈。
朱元璋除了有亲生子女外,还有众多义子,但皇后马氏就是他们共同的娘,马氏不但教亲子规矩,对待那些义子都如同亲生一般。
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
此是记载朱元璋义子之一的沐英对于马氏去世的反应,若不是马氏付出真感情对待他,他何以如此伤心。
方面三:对后宫
马氏是皇后,她的主阵地是后宫。在这一方面,她也做得很出色。一边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一边也宽以待人。
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
方面四:对政事
马皇后与朱元璋是患难夫妻,从一开始创业时,马氏就非常关心朱元璋的事业,"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
作为帝王的女人,如果关心政事,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干政"。可有时后宫的干政是为了给予皇帝在施政时有一种参考,显示从马皇后干政的表现来看,她的干政基本是为了朱元璋和明王朝的社稷,可以称作"贤式干政"。
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
从此条建议看,马皇后确实不是胡乱干政,针对具体事件,有较为合理的建议。
朱元璋
◎强势帝王旁边的贤后
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可以理解是君权不断强化的一个进程。特别是强势帝王,对君权强化尤为明显。朱元璋作为开国君主,其势自然不用过多描述。通过他废除运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能看出君主专制在往顶峰发展。
既然朱元璋是强势帝王,有极强的权力欲,为何马皇后能参与政事。
角度一,感情为基础
马氏之所以能参与政事,就必须提到她与朱元璋的感情。朱元璋算是白手起家的皇帝,他的成功与马氏分不开。多年的感情基础,让朱元璋相信马氏,当然这份信任并不仅是感性的,还有理性的成分。
从调节与郭子兴关系,到稳定后方,再到管理后宫,马氏一直做得很出色。
角度二,分寸
其实干政这个事要分怎么去看,要是掌握了分寸,拿捏恰到好处,会产生更优结果。马氏能干预政事,她就是分寸掌握的特别好。这种分寸的具体体现就是她只给建议,不贪权。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
拒绝给族人封官,这就是智慧和分寸。
角度三,合理化
马氏从朱元璋创业开始到做了皇帝后,所给的建议都是较为合理的,能补帝王之缺。此也是朱元璋给马氏接触政事的原因之一。
明朝
◎临终谏言,看淡生死
马氏在妻子和皇后这两个角色上都是模范,陪朱元璋走过半生,辅助帝业。临终之前还是惦记着朱元璋和大明王朝。
公元一三八二年,马氏病倒了,将不久于人世。临终之前两句话可以看出其内心。
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首先,马氏看淡了生死,知道大限已到,并且能以平常心对待即将到来的死亡。并且还为医生求情,可见其品质。
其次,在最后还是劝朱元璋做明君,没有为自家谋一丝私利。
明王朝能延续近三百年,不能不说是朱元璋打的基础好,而这基础中不能忽视马皇后的作用。或许她所做不是震撼人心的大事,但她从一点一滴关心朱元璋和明王朝的基业,此关心已经渗透其中,并影响王朝的运转。
相夫教子不只是说说,中宫之主母仪天下需要实际行动,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而不越线,试问这样的干政有何不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7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