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天气冷了,比较担心爸妈,静下来的时候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感觉都很模糊。只记得暴躁爱发脾气的爸爸和忙的不得了的妈妈。长大后各种各样的事情堆积在一起让我对童年的事情渐渐的淡忘,生了孩子后时常感觉疲惫,几乎每天精神都是糊的。
印象中只留下几个这样的场景:1.夏天的夜里,在爷爷奶奶家玩过之后,爸爸驮着我慢慢的走回家。那时候心里是很开心的。
2.夏夜里,我和妈妈躺在院子里,看天上的银河,小时候污染比较轻,星空很漂亮。
3.有一年过年我和哥哥打架被妈妈一人打了一顿。妈妈发起脾气来很眼里,全家人都不敢反抗。
4.上大学时爸爸坐火车把我送到学校,那时候总想脱离家走的远远的,可是来来去去的发现还是家里面最温暖。
5.出嫁那一天爸爸满含泪水、声音哽咽的跟我道别。那一刻我还不是很懂那泪水的意义,现在想起来总是忍不住的想要掉眼泪。
6.每年过年的时候从23祭灶那天开始,扫屋子、蒸馒头、赶集、炖菜、炸鱼煮肉包饺子。但是这些习俗从高中时开始就慢慢的变少了。现在超市过年都不关门,买什么都是现成的,只需要准备年夜饭和初一初二的菜就可以了。有时候甚至什么都不用准备直接去饭点里吃。
最近我时常想,孩子长大后能记住我们的是什么的?
第一个应该是离别吧。
现在的家庭父母基本都很忙,离别已经成了常态,父母双方能时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病不很多。
爸爸每次出差 的时候不管是多长时间,Jeffery都哭的撕心裂肺,两岁到四岁的之间爸爸经常带着他一起玩,陪伴着他,以至于现在就非常不习惯爸爸出差。
爸爸要是出差的时间长了,他就会偷偷的问我“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陪,我没有?”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记得是去年还是前年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妈妈在外工作,过年的时候回家看望孩子,临走的时候孩子追着车跑了好远,边跑边喊“妈妈,等等我,带我一起走。”
更恐怖的是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父母离婚以后很多很难在一起和平相处,孩子不仅要面对和父母一方的分别,更要面对父母之间的争吵和矛盾。
2.被人误会时父母无条件的信任时
初中还是高中时看过一篇小短文,一个小男孩他有一个瘸腿的爸爸,每天只看到爸爸在家里,从不去工作,家里里里外外都是妈妈一个人在忙,他心里不是很中意这个爸爸,一天爸爸接到公安局的电话说小男孩打伤了别人,爸爸到公安局后蹲下来看着儿子的眼睛问“儿子,是你打的吗?”小男孩回答“不是我,我只是从那里路过。”爸爸回答“我相信你儿子”随后他转身告诉警察“我的儿子说他没有打架,我相信他,我是一个作家,我以人格担保,我的孩子没有打架。”随后办完手续就带着小男孩回家了。诬陷他的一群男孩看见小男孩走了才承认是他们打的人。
小男孩回家后才知道这个他看不上的父亲,是他最喜欢的小说作家,爸爸跛脚是因为小时候他跑到马路上捡球,父亲为了救他被车撞伤了脚。
这件事一直印在小男孩的心里,直到成年后都越发的清晰
当孩子被误会的时候是最无助的、彷徨的、不安的,处理不好的时候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影响,在孩子被误会时坚定的信任孩子,是给孩子最大的支持,也会是孩子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3.被父母保护时
妈妈看见杰克从外面回来,就给他端来了点心和水果,但是杰克一边心不在焉的吃着一边忧心忡忡的瞅着门口。妈妈向外瞅去是五六个跟杰克同龄的男孩在外面做着各种鬼脸和威胁的手势。
妈妈温柔的问杰克发生了什么事,杰克说他们之间的发生了矛盾,他们扬言只要他出门就会揍他。
妈妈邀请门外的男孩们进来吃糕点,男孩们有些不好意思又禁不住食物的诱惑,开心的吃了起来。
妈妈跟男孩们说杰克很喜欢跟他们一起玩,想要和他们做朋友,欢迎大家到家里来玩。
那个下午男孩们和杰克玩的很愉快。
妈妈用智慧保护了杰克,并轻松的避免了一场欺凌。
孩子需要我们保护的机会很多,孩子怕黑了需要我们陪,让他们知道无论有多黑暗我们都陪在他身边。孩子怕打雷、怕蛇都需要我们保护。长大后每逢遇到这样的时候都会想到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温柔的保护他,陪在他身边。
4.父母的肯定与批评
《时代》里说“你对孩子肯定或批评会深深的影响他,孩子的心像水泥,早起的印象会固化一辈子。在成年后,即使花数倍的精力,也不见得能修正过来。”
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孩子画好一副画后是不是第一个拿给你看,你赞赏他,他就更有动力。你的孩子第一次踩水的时候是不是兴奋的看着你,他想要你的鼓励,可是你的批评却让他心情郁闷、无精打采。
老家有句老话说“人的话里有毒”,意思是你说一个人什么样子,时间长了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子,父母的话就像是对孩子未来的预言。
如果你经常说“我家孩子比较笨,东西读了好几遍都记不住。”“我家姑娘运动里不发达,平时懒得不得了。”那么从今天起就试试变成肯定“我家孩子很努力”“我嫁姑娘语言发展的很好。”“我家孩子很有探索精神”这些话就像是一颗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5.父母发脾气的样子
父母在家发脾气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火山爆发,轻则孩子挨骂,重则孩子挨打。哪怕当着孩子的面跟别人吵闹孩子也觉得很恐怖。
有一次我给爸爸买了双凉鞋,刚穿了两天编织的网处就勾了,于是拿去店里面修。销售员说可以拿去售后修,就是不知道要修多长时间。爸爸那时候要准备出差,带着这双鞋子,在我沟通了几次之后他们依然坚持不知道多久可以修好。
我一下子就火了,板着脸严厉的对他们说,要么鞋子退了,要么明天就修好。
交涉结束后我带着儿子回家,路上儿子揪揪我的衣服说“妈妈,你以后不要发脾气了,好恐怖。”
虽然这个脾气没发在孩子身上,但是作为旁观者,他感觉到了“脾气”的威力。
这次的事情在他的记忆里存了好长时间,每当我不太高兴板起脸时,他就自己小声的说“妈妈又要发脾气了”
6.专注的陪伴孩子的时候
“你能给别人最好的礼物就是你的时间,因为给了时间,就等于给了你永远拿不回来的一部分生命”
多数的父母认为他们已经足够的爱孩子,因为他们努力的工作,加班,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物质生活,回家后还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陪着孩子玩耍。
可是在孩子看来爱他就应该全心全意的陪伴他,不要在陪他玩的时候接打电话和别人聊天。
儿子开学一个月后老师组织学期初班会,期间一个妈妈在不断的接电话、打电话,非常忙的样子。在老师准备发言的时候,孩子很着急的对妈妈说“妈妈,你能不能不要这么忙?!在家是,在这也是!”
专注的陪伴孩子是孩子未来幸福的根源之一,他会一直觉得父母就是那样全心全意爱着他的样子。
7.父母相处的日常
“孩子会记得父母相处的很多细节,无论是亲昵、甜蜜,还是争吵吵闹。”
大姐上星期接还在上高中的儿子回家,走到半路孩子突然对前面开车的大姐说了一句“谢谢你,妈妈。无论跟爸爸怎样都没有离婚。”
大姐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跟儿子要好的孩子里父母都离了婚,他们在一起交流着之前爸妈怎样相爱,却在转眼之间一别两宽。一个个都像没了家的孩子,怀念着之前的美好,憎恶着父母的吵闹。
父母总以为所有的情绪掩饰的都很好,吵闹也尽量的避着孩子,可是殊不知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都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父母连接的归属感,这超越了他对一切事物的渴望。
8.家庭的传统活动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里面提到:我相信家庭传统能给孩子们营造连贯的氛围,带给他们生活的归属感。帮助他们在充满未知和变数的世界里保持本性。谁也不知道明年或者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家庭传统像是里程碑和纪念碑,使得明天带有可预见性,使得我们的生活充实有意义。
以前过年前十天,每天的家庭活动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每一年我都在细数着今年又没做什么。
家庭传统的意义教我们生活应该有仪式感,它可以是每年的旅行,每周的聚会。
Jeffery就特别期待旅行的日子,近几年每年我们都去爬山坐一次索道。从第一次坐过后他就时常念叨,我们就尽量抽空带他和弟弟一起去爬比较高的山。那种坐在缆车上俯视连绵众山的感觉让他一次又一次的迷恋。
父母之于孩子就像是永远的家,无论他走多远,做了什么,只要一转头就能看到父母的等候。有了孩子后才发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但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是他最亲近、最信任的人。
附: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77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