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全职妈妈,如果孩子说你是“啃老族”,你怎么想?

全职妈妈,如果孩子说你是“啃老族”,你怎么想?

源起

我的一位幼师班的学生,跟我说起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

有一天,5岁的儿子对她说:“妈妈,你是啃老族。”

放弃工作一心一意在家陪伴儿子长大的妈妈伤心极了,几个晚上都没睡好。她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我安慰她说:“孩子哪里懂啃老族是什么意思,听到这么个词,就用用,觉得好玩呢。”

她说:“不是的,孩子还补充说,妈妈不工作,没有赚钱,靠人养着,就是啃老族。”

我建议她回去跟孩子好好谈一谈,可以让孩子设想下面这些情景:

  • 你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想不想有个人听你说说话啊?
  • 想不想有人带你去游乐场玩啊?
  • 如果我上班,你问我:妈妈,你陪我说说话好吗?我告诉你说:不行啊,妈妈上了一天班太累了,不想聊天了。宝贝,你会高兴吗?
  • 如果我上班,你要我带你去游乐场玩。我告诉你说:不行啊,妈妈要加班啊,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去游乐场呢。宝贝,你会伤心吗?
  • 宝贝,因为妈妈是那么的爱你,所以,妈妈愿意不工作、不赚钱,就在家里,陪着宝贝快快乐乐的长大。

我特别提示她说:“不要说,妈妈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呀之类的话,这会让孩子背负很大压力的,只是强调因为妈妈爱你,所以我自己愿意放弃这一切。”

其实,在这个事情当中,有一个人的态度比谁都重要!这个人就是这位可敬妈妈的丈夫,如果他能以赞赏的目光感染孩子对妈妈的敬重,比千言万语更有份量

我这么说,并不是建议所有的妈妈都要全职在家,也不是职场妈妈就可以不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而是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现实状况,所以每个人的选择也会各不相同。我们没必要羡慕谁或者诟病谁,只要自己和身边人觉得适宜就好

正是这位学生的亲子对话,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下年轻父母的不易。上个世纪末至今,是中国飞速发展的20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长大,教育理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与自己小时候截然不同。作为一个身处学习型社会、并对孩子负有责任感的父母,在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之下,又不得不主动地学习教育知识。所以,我很想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他们,并通过网络互动,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我创建“儿童心理成长”公众号的初衷

咨询案例集结成书

2013年12月28日,“儿童心理成长”向家长发布了第一篇文章。至今已走过2140天,真心感谢与我一路相伴的家长朋友们!之前,只有我一个人为大家服务,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小型的咨询团队。在此期间,我们通过专题、家长辅导班、家长沙龙、在线答疑等方式,接受家长关于儿童心理成长方面的咨询达3500人次。2017年,我从众多的咨询案例中精选了50个家庭的孩子教养案例,集结成书,这本书的书名为《管束与放手之间——来自50个中国家庭的育儿难题》。

书中不仅记载了我咨询的过程,而且首次将我做咨询的前前后后、所思所想融入其中。通过回顾、总结和提炼,使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更加系统、全面。通过图书的发行,使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我们的教育理论

每次与家长的交流就像一次心灵对话,由分歧、疑惑到明了、释然,直至彼此信任。每次看到家长打出“受益匪浅”四个字,“满足感”也溢满于心。我想对自己说:“此时此刻,不枉我对此花的心思、满心的投入和钻研”。

我一直主张,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不存在一模一样的家庭。因此,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去分析和判断,再给出实用的、可操作性的建议。由于咨询的家长太多,即使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主题制作专题,也无法满足家长们的需求。我于2015年5月开办了第一期“线上家长辅导班”,辅导班的课程内容均来自家长最关心的育儿难题,此辅导班至今已开到第五期,30%为老学员。他们的孩子跟着“儿童心理成长”一起长大,当初还只是2-5岁,现在都已经是小学生了。

我常对家长学员说,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你就是最好的教育专家,因为没有任何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

我们不可能也不希望大家要什么家庭教育的灵丹妙药,我们希望通过一篇篇的文章,了解各方观点,了解更多的教育思想和见解。然后,指导家长在学会分析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基础上,吸纳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哪一部分。

致谢

在我们的头条号“儿童心理成长”中会时不时地分享一两篇咨询实录或者案例分享,首先,我要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文章不多,因为,我们的咨询涉及的都是大家的隐私,保护求助者的信息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为什么会有一两篇分享呢?这就是我今天要特别致谢的地方:

当一个案例我们觉得特别有代表性时,我们会询问家长,是否介意我们将此案写成文章发布出来。当然,我们不会提及任何人名,哪怕是昵称。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可以,能帮助有类似烦恼的家长,我很愿意”。在此,我要特别地、向这些家长表示感谢。是你们的咨询激励着我们不断地思考和钻研,从教育的根源入手、从实用操作性上提供建议。其次,要感谢“微信群家长辅导班”的家长学员,正是你们超强的领悟力,让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建议能够实现“有益于你们孩子”的美好愿景。这些正面的反馈,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最好动力。

作者:刘鸿雁 来源:儿童心理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7588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